《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1. 濕溫

夏月頭疼、妄言、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多痞而滿,其人先傷於濕,因而中暑,其脈陽澀而弱、陰小而急。不可發汗,汗之名重喝,必死。汗多者白虎湯加桂枝,汗少者白虎湯加蒼朮,或概用蒼朮白虎湯。述古。

_按:_濕溫證,因長夏每多陰雨,得日氣煦照,則潮濕上蒸,襲人肌表,著於經絡,則發熱頭脹、身癰、足脛痛、舌胎白膩等症。重者,兼感時邪不正之氣,即為濕溫疫證。

白話文:

在夏季,如果出現頭痛、胡言亂語、自發性出汗、身體溫度並不高、小腿冰冷、四肢感到沉重、胸部和腹部有飽脹感,這可能是因為人體先前受到濕氣影響,之後又遭受了暑熱,導致這種情況。在診斷上,會發現脈象的特徵是陽脈澀弱,陰脈小且急促。要注意的是,對於這種病狀,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強行發汗,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脫水,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病人出汗較多,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桂枝來治療;若病人出汗較少,則應使用白虎湯加上蒼朮。或者,也可以直接使用蒼朮白虎湯。這是根據古籍記載的治療方法。

再進一步解釋,所謂「濕溫」,通常發生在夏季多雨的季節。當天氣晴朗,太陽光照下,地面上的潮濕空氣會蒸騰上升,如果這些濕氣侵入人體皮膚和肌肉組織,就會出現發燒、頭痛、身體疼痛、腳部腫脹疼痛、舌苔白膩等症狀。在更嚴重的情況下,如果同時感染了當時不正常的病氣,就會演變成「濕溫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