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邪入氣分
暑濕之邪阻於肺,必咽痛、發熱、身痛、舌胎黃厚黏膩、煩渴不解。當清上焦,如連翹、桔梗、滑石、射干、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銀花、蘆根之類。如見身發斑疹、舌黃燥厚,當涼膈疏斑,如連翹、薄荷、生梔、石膏、牛蒡、杏仁、枳實、黃芩之類。
白話文:
當暑天濕氣所帶來的病邪阻礙到肺部功能時,患者必定會出現咽喉疼痛、發燒、身體痠痛、舌頭上的舌苔呈現黃色且厚且黏、口渴但喝水後仍感不舒緩的症狀。治療應以清理上半身內臟熱毒為主,例如使用連翹、桔梗、滑石、射干、薏苡仁(米仁)、馬勃、通草、淡竹葉、金銀花、蘆根等草藥。
若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身體出現紅斑、舌苔黃色且乾燥厚重,這時治療方式應轉為降火解毒,清熱涼血,可以使用像連翹、薄荷、生梔子、石膏、牛蒡子、杏仁、枳實、黃芩等草藥來疏導和治療紅斑。
2. 邪乘包絡
濕溫之邪,乘於包絡,則神識昏呆、發熱身痛、四肢不暖、舌胎鮮紅燥刺者。宜解手厥陰之邪,如犀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鬱金、元參、赤小豆,西黃之屬主之。
白話文:
當濕熱的病邪侵入到心包(包絡),就會出現精神意識混亂呆滯、身體發燒疼痛、四肢冰冷、舌頭表面呈現鮮紅且乾燥有刺痛感的情況。應當清除手厥陰心包經的邪氣,可用的藥材如犀牛角尖、連翹、石菖蒲、川鬱金、玄參、赤小豆,以及西黃這一類的藥物來治療。
3. 邪入營分
如濕溫之邪,入於血絡,舌胎中黃邊赤,發為赤斑丹疹、神昏譫語。宜清疏血分以透斑,佐芳香逐穢以開閉,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鬱金、元參、薄荷、人中黃之類。
白話文:
當像是濕熱的病邪深入到血液之中,會在舌苔上呈現中間黃色而邊緣紅赤的狀況,進一步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點或疹子,以及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等症狀。應採用能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的方法來促進斑疹透出,同時輔以芳香開竅的藥物以疏通閉塞,如犀角、連翹、赤芍、銀花、牛蒡、菖蒲、鬱金、元參、薄荷、人中黃等藥物皆可使用。
4. 邪陽上焦
病起發熱頭脹,漸至耳聾、喉痛欲閉、鼻中衄血,此邪混氣分之象。在上焦空虛之所,非苦寒直達胃中之藥可以治病,不能即解,即有昏痙之變。宜輕清理上為治,如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如見呃忒,加枇杷葉、竹茹。以上參《葉案》。
白話文:
疾病開始時會出現發燒和頭部腫脹的情況,隨後可能發展到耳朵聽力下降,喉嚨疼痛甚至有閉塞感,鼻子也可能出現出血現象,這些都是邪氣混亂身體氣血的徵兆。這種情況發生在上焦(中醫人體部位之一)的虛弱區域,不能單靠苦寒性質,直接作用於胃部的藥物來治療,若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昏迷或抽搐等嚴重變化。應採取輕度清熱理氣的療法來對症下藥,例如使用連翹、馬勃、牛蒡、銀花、射干、白金汁等藥材。如果出現打嗝的症狀,可添加枇杷葉和竹茹。以上內容參考《葉案》。
請注意,這只是一種中醫理論上的解讀,實際治療請遵從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