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
1. 濕熱兼穢
暑濕兼穢氣,多從口鼻觸入,濕由膜原以走中道。踞膜原則寒熱交作;走中道則不食不飢、口渴舌黃、胸痞腹脹。治宜清熱開鬱,兼芳香逐穢,梔豉湯加藿香、川鬱金、白蔻、枳實、制連、蔞皮、桔梗之類。若小水不利,加赤小豆、赤茯苓之類。腹脹甚,加厚朴、大腹皮。
白話文:
【濕熱兼穢】
在炎熱且溼度高的環境下,往往會夾雜著污濁的空氣,這些通常會透過口鼻進入人體。當溼氣影響到身體,它主要影響消化系統。如果溼氣停留在體表的皮膚和肌肉之間,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若是影響了消化系統,就會有食慾不振、沒有飢餓感、口乾舌燥、舌苔黃厚、胸口悶痛及腹部脹滿等現象。
治療上,我們要清熱解毒,疏肝理氣,同時使用具有芳香性質的草藥來驅除污濁的空氣。例如梔子、豆豉湯,再加入藿香、川芎鬱金、白豆蔻、枳實、黃連、蘆薈、桔梗等草藥。
如果排尿不順,可以加入紅小豆、紅茯苓等利尿的草藥。腹部脹滿嚴重時,可添加厚朴、大腹皮等能促進腸胃蠕動的草藥。
2. 濕熟為痹
外受濕熱之邪,內進甜膩之物,則濕聚熱蒸,蘊於經絡。寒戰熱熾、骨骼煩疼、舌胎灰膩、面目萎黃,此濕熱入於經絡為痹也。濕家忌汗,宜苦降辛通為治,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之類。
更有暑濕風邪混雜,阻於氣分,氣不主宣,右肢若廢,頭脹胸痞。法當通陽驅邪,用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厚朴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薑黃一錢。
白話文:
【濕熱導致的痹症】
如果身體外面遭受了濕熱的侵害,同時內部又攝入了過多甜膩的食物,那麼體內的濕氣會聚集,熱氣會蒸騰,這些都積聚在經絡之中。可能會出現寒戰與高燒並存,骨骼和肌肉感到疼痛,舌苔呈現灰膩的狀態,面容憔悴,肌膚呈現出黃色,這就是濕熱侵入經絡所導致的痹症。
患有濕熱症狀的人應該避免大量出汗,治療上應選擇有苦味能降火,辛辣能通經的藥材,如防己、杏仁、滑石、半夏、米仁、連翹、山梔、野赤豆皮、路路通等。
另外,如果暑熱、濕氣和風邪混雜在一起,阻塞了體內的氣分,使得氣機無法順暢運行,可能導致右側肢體像被廢棄一樣無力,頭部會感到脹痛,胸部會感覺悶脹。對於這種情況,治療上應當疏通陽氣,驅逐邪氣,可用到的藥材包括:杏仁三錢、生米仁三錢、桂枝五分、厚朴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漢防己一錢五分、白蒺藜二錢、片薑黃一錢。
3. 三焦濕鬱
發熱後神識漸昏、小腹硬滿、大便不下,此暑濕氣蒸而瀰漫三焦,乃諸竅阻塞之兆。氣分結邪,忌用滋膩,須桂苓甘露飲法,宜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沙、皂莢子去皮。以上參《葉案》。
白話文:
在發燒後,逐漸感到精神意識模糊、小腹部有硬且脹滿的感覺、並且有便祕的情況,這是因為夏季潮濕悶熱的空氣影響了身體的三焦(中醫中的上焦、中焦和下焦),顯示出各個生理通道有被阻塞的徵兆。對於這種由氣分結邪導致的症狀,應該避免使用滋補過於濃厚的藥物,而應採用桂苓甘露飲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的藥材包括茯苓、豬苓、滑石、寒水石、晚蠶沙以及去掉皮的皁莢子。以上參考自《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