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
1. 破傷濕
有破傷處,因澡浴,濕氣從瘡口入,其人昏迷沉重,狀類中濕,名破傷濕。宜白朮酒。
白話文:
如果有外傷破皮的地方,因為洗澡或接觸到濕氣,導致濕氣從傷口進入身體,這個人會出現頭昏、身體沉重的症狀,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像濕氣侵襲,我們稱之為「破傷濕」。適合用白朮酒來治療。
2. 濕熱
脈濡細而數、發熱身痛、小水短澀,或身目俱黃,屬濕熱證。宜五苓散,加生梔、黃柏、茵陳、秦艽。
白話文:
脈搏呈現濕軟細小且頻率快的情況、有發燒並且身體疼痛、小便量少且排尿不暢,甚至身體和眼睛都出現黃疸的症狀,這些都屬於濕熱的病症。適合使用五苓散這種藥方,並在其中添加生梔子、黃柏、茵陳、秦艽等草藥來治療。
3. 寒濕
脈沉遲而濡、身無熱,但吐瀉、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腫痛者,為寒濕。宜分滲兼溫中,胃苓湯加炮薑、木瓜,重者加附子。
按:《論》云: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此寒濕也。又云: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亦風濕兼寒也。
白話文:
【寒濕】
脈象呈現沉遲且濡弱的情況,身體沒有發燒,但有嘔吐與腹瀉的症狀,口不乾渴,尿液清澈且排尿順暢,身體感到沉重且疼痛,或是手腳出現腫痛,這就是寒濕的表現。治療上應當採用利水滲濕同時溫暖中焦的方法,可使用胃苓湯再加入炮薑和木瓜,若病情較重則可再添加附子。
根據古籍記載,如果患者只有頭部出汗,背部感覺僵硬且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取暖,這也是寒濕的表現。另外,如果感染風寒後八九天,風濕兩種病邪相互影響,導致全身疼痛,無法自行翻身,沒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也不口渴,脈象浮虛且澀,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這同樣是風濕夾雜寒邪的狀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