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1. 濕痹

(痹者,痹著不去也)

《論》曰: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亦曰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宜五苓散主之,發黃加茵陳。

白話文:

在濕痹這部分,它講的是當疾病纏身,久久無法去除的情況。

古書上說:當你得了太陽病,你的關節會疼痛且感到煩躁,同時脈搏顯得又沉又細,這種情況就被稱為中濕,也可以叫做濕痹。這種病症的特徵是小便不通暢,但是大便卻比平常順暢,治療上應該要讓小便變得通暢。對於這種情況,適合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併有黃疸症狀,則需要再加入茵陳一起使用。

2. 風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病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米仁、甘草湯。又曰: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痛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白話文:

[風濕病]

患者全身疼痛,伴隨發燒,尤其在下午時段症狀會更加劇烈,這種病症被稱為風濕。此病多是由於流汗後直接吹風,或是長期疾病導致身體過於虛寒所引發。可以使用包含麻黃、杏仁、薏苡仁和甘草的湯藥來治療。另有一說,對於風濕病人,如果出現脈象浮動、身體沉重、出汗且怕風的症狀,則適用防己黃耆湯來調理。

風邪與濕邪相互作用,導致全身疼痛,正常情況下應當透過發汗來解除病痛。然而,當天氣持續陰雨,有醫生認為此時可以讓患者發汗,但即使發汗後疼痛仍未減緩,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因為大量發汗雖然驅除了風邪,但是濕邪仍然存在體內,所以病痛未能痊癒。若要治療風濕,應該讓患者微微出汗,這樣風邪與濕邪才能一同被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