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6)
卷之四 傷寒類證 (26)
1. 暑風
暑月,病人忽然手足搐攣者,暑風也,香薷飲加羌防。嘔惡加藿香、陳皮,小便不利加二苓、澤瀉、滑石,有痰加半夏,渴易瓜蔞,瀉不止加蒼朮,轉筋加木瓜(勢重者,手足攣搐,角弓反張,如中惡狀)。亦有先病熱,服表藥後,漸成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者,亦暑風也,以寒涼攻劫之,兼解散化痰。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病人突然出現手腳抽搐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暑風」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香薷飲並加上羌活和防風。如果同時伴有噁心嘔吐的現象,可以再加入藿香和陳皮;若是小便不暢,則應增加茯苓、豬苓、澤瀉和滑石;倘若有痰的問題,可再添加半夏;口渴時可改用瓜蔞;若持續腹瀉,應加入蒼朮;如果出現肌肉抽筋,則需添加木瓜(在嚴重情況下,手腳會劇烈抽搐,身體呈角弓反張姿態,類似中毒的症狀)。此外,也有些人在發燒後服用解表藥,逐漸開始出現胡言亂語、狂躁喊叫、無目的亂跑,且體力異常旺盛的狀況,這也是暑風的一種表現,治療時需採用寒涼的藥物進行強力治療,並輔以疏散和化解痰濕的方法。
2. 暑瘵
盛暑之月,火能鑠金,不禁辛酒,胃火暴甚,勞熱躁擾,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膈中煩擾不寧。即童稚老夫,間有此病。昧者以為癆瘵,不知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清暑涼血,如荷葉汁、鮮生地、元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之類。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天,天氣炎熱到可以熔化金屬,如果人們不節制辛辣與酒精的攝入,會導致胃部的火氣特別旺盛。這種情況下,人體容易感到勞累、燥熱不安,心臟和脾臟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咳嗽、氣喘等症狀,甚至突然間出現咯血或鼻血的情況,頭腦視線不清,胸口感覺悶悶的,非常不舒服。這種疾病不僅發生在小孩或是老人身上,偶爾也會出現在其他人身上。
有些人會誤以為這是肺結核,但實際上這是因為血液受熱上升所導致的,並不是因為陰氣不足而產生的虛弱勞損。對策應該是清涼消暑,降溫涼血,可以食用像是荷葉汁、新鮮的生地黃、玄參、知母、石膏,鬱金、連翹、杏仁、象貝等具有清熱涼血功效的食物或藥材。
3. 暑瘍
凡癰疽毒瘡,發熱有時,晡熱旦止。若夏月間,有患頭面外項赤腫,或腰足焮腫,長至數寸,不能步履,人皆疑為瘡毒。但頭痛內躁、晝夜發熱不止,自與瘡毒異。宜清暑解毒,如川連、石膏之類。暑毒一解,其腫自消,亦無膿血也。
白話文:
【關於暑瘍】
只要是毒瘡或膿腫,發燒通常會在特定時間出現,到了早晨就會減退。然而,在夏天期間,如果有人的頭部、面部或是頸部出現紅腫,或者腰部、腳部發生腫脹,嚴重時甚至可以長到數寸,影響正常行走,人們往往會誤以為是毒瘡。
但是,如果併發頭痛、內心煩躁,並且白天和夜晚都在發燒,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與一般的毒瘡不同。應該用清暑解毒的方法來治療,例如使用黃連、石膏等藥物。一旦暑熱毒素被清除,腫脹自然會消失,也不會有膿血的問題。
4. 暑瘡
盛暑之時,有遍身發疤,如碗如杯、如李如桃、晶瑩脆薄、中含臭水,此濕熱之水泛於肌表也,黃連、香薷、解毒湯之類。若口疳臭穢,涼膈散效。外用鮮蓮花瓣貼瘡上,一周時平復。
以上四條出《暑症全書》。
白話文:
在酷熱的夏天,有人全身會冒出像碗、像杯、像李子、像桃子大小的水泡,這些水泡晶瑩但很脆弱,裡面含有難聞的液體,這是因為體內的濕熱透過皮膚表現出來。可以使用黃連、香薷、解毒湯這一類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口腔有潰爛且味道惡臭,則可服用涼膈散,效果良好。另外,可用新鮮的蓮花瓣貼在患處,大約一個星期後,水泡就會恢復正常。
以上這段資訊出自《暑症全書》。
5. 濕證(合參)
張司農謂:暑邪之害甚於寒,因作《暑症全書》濟世。竊以為濕邪之害,更有甚於暑者。蓋盛暑之時必兼濕,而濕盛之時不兼暑。暑邪只從外入,而濕邪兼乎內外。暑邪為病,驟而易見;濕邪為病,緩而難知。凡處澤國水鄉者,於濕證尤宜加察焉。如外感之濕,著於肌表者,或從雨霧中而得,或從地氣潮濕中而得,或上受,或下受,或遍體均受,皆當以解肌法微汗之。兼風者微微表散,兼寒者佐以溫藥,兼熱者佐以清藥,此外受濕邪之治也。
如內生之濕,留於臟腑者,乃從飲食中得之——凡膏粱酒醴、甜膩厚味及嗜茶湯瓜果之類,皆致內濕。治法不外上開肺氣,下通膀胱,中理脾陽為治。然陽體多成濕火,而陰體多患寒濕,又當察其體質陰陽為治。用藥之法,當以苦辛寒治濕熱、苦辛溫治寒濕,概以淡滲佐之。
苦酸膩濁之品,在所禁用。前太陰新法內,已陳濕邪之概,茲特參濕邪之兼證,而以表裡三焦分治焉,若夫濕邪變幻之態,為病非一,當以雜證各門求之可也。
凡脾虛多中濕,一身盡痛為濕,有表有里、有濕熱、有寒濕、有風濕。
白話文:
張司農曾經提到,暑熱的危害比寒氣更嚴重,因此他編寫了《暑症全書》來救助世人。然而,我認為濕氣的危害甚至超過了暑熱。因為在酷暑之際,濕氣總是相伴而行,但濕氣旺盛的時候卻不一定伴有暑熱。暑熱通常只是從外部入侵,而濕氣則可以從內外雙方影響人體。暑熱導致的疾病,通常迅速且明顯;濕氣導致的疾病,則往往緩慢且不易察覺。對於居住在沼澤地區或水鄉的人們來說,對濕證的警覺應特別提高。
如果說的是由外界感染的濕氣,它可能附著在皮膚表面,可能是從雨霧中得來,也可能是從潮濕的地氣中得來,可能是從上方受影響,也可能從下方,甚至全身都可能受到影響,這時候應採取解除肌肉緊繃的方法,使其微微出汗。若同時有風邪,則應輕微的散發;若同時有寒氣,應輔以溫暖的藥物;若同時有熱氣,則應輔以清涼的藥物,這是對抗外來濕氣的治療方法。
再來,若是由體內產生的濕氣,留在臟腑中的,通常是從飲食中來的——像是一些高脂肪、酒精、甜膩食物以及過度喝茶、吃水果等,都能導致體內濕氣。治療方法大致上是:開通肺部氣息,通暢膀胱,調理脾胃的陽氣。然而,陽性體質多會形成濕熱,而陰性體質多會遭受寒濕,這時就應當根據個人的體質屬性來進行治療。使用藥物的原則是:苦辛寒性的藥物用於治療濕熱,苦辛溫性的藥物用於治療寒濕,一般都會輔以淡滲的藥物。
那些苦澀、酸澀、油膩、混濁的食物,應該要避免食用。在先前的太陰新法中,已經概述了濕氣的概況,現在特別加入濕氣的合併症狀,並根據體表、體內及三焦的部位來進行治療。至於濕氣變化無常的特性,導致的疾病種類繁多,應當從各種雜症中尋找解答。
通常脾虛的人容易受到濕氣影響,全身疼痛可能就是濕氣所致,有可能是表層的濕氣,也可能是體內的濕氣,有可能是濕熱,也可能是寒濕,或是風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