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9)
卷之二上 (9)
1. 嘔
邪在半表半裡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證,各照本經治之。
_邵評:_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證,故分別治之。
按:《金鑑》云:表邪入里,裡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和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厥陰寒邪上犯陽明),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肝陽木火挾寒邪犯胃),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固不已,是停水也(飲多水逆),宜五苓散。
_邵評:_嘔有多因,宜分經辨證為治,臨證時切須細審。
白話文:
[嘔吐]
如果疾病位於半表半里的位置,病人會經常嘔吐,因此,嘔吐的情況通常與少陽經有關。然而,六經中都有可能出現嘔吐的症狀,應根據每條經絡的具體情況來治療。
邵氏評論:嘔吐屬於少陽經的問題,這是因爲木火上升侵犯到胃部,使胃氣上逆無法下降而引發嘔吐。但是,六經中都可能有嘔吐的症狀,所以應該分別對症下藥。
註釋:《金鑑》中說:當體表的病邪進入體內,體內正氣抵抗邪氣,向上逆行導致嘔吐,這種情況屬於少陽經,應服用小柴胡湯調和。如果體表病邪未解而出現嘔吐,這屬於太陽經,應服用柴桂湯。如果進食後想要嘔吐,這是陽明經中寒的表現,應服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時伴有大量唾液,這屬於厥陰經的問題(即厥陰經中的寒邪上犯陽明經),也應服用吳茱萸湯。如果嘔吐物中有蛔蟲(肝陽木火挾帶寒邪侵犯胃部),應服用烏梅丸。如果喝水後隨即嘔吐,反覆不停,這是體內有停滯的水分(飲水過多導致胃氣上逆),應服用五苓散。
邵氏評論:嘔吐的原因多種多樣,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進行辨證施治,在臨牀診斷時一定要仔細審查。
2. 少陽心得新法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必病熱。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凡腎虛多欲之人,寒邪乘間而伏於少陰,久則寒化為熱,至春陽氣升發,新邪引動而發於少陽者,為溫病;至夏陽氣大泄,新邪外觸而發於陽明者,為熱病。
_邵評:_冬令閉藏,邪不外發;春夏陽氣泄越,而病溫熱。溫病發出之途由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但有伏氣所發、受而即發兩種,極宜分辨。
然溫熱之證,四時俱有。有伏氣內發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發者是也。有時邪外觸而病者,如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其氣而即病者是也(不正之氣受而即病,在冬為冬溫,在春為春溫)。辨證之法,凡見純熱無寒而口渴者,即是溫熱,非傷寒也。
但看舌苔白黃而燥者,乃陽明見象;純紅而燥者,乃少陽見象(純紅,邪入營分之證據)。陽明宜存肺胃之津(溫熱傷人之陰,故以保津液為重),少陽宜顧肝腎之液。前陽明新法,已陳溫熱之概。茲專以少陽溫病為主,而兼以手三陰為治焉(從心營、肺衛、心包絡三經治)。
_邵評:_純熱無蠲而口渴,伏氣所發溫熱則然也。若受而即發之病,邪遏肺氣,初起必微寒,而後發熱不已。須分辨之。若胎燥,是溫熱病之的據。
白話文:
【經典上說】冬天如果受到寒冷侵襲,春天必定會發作溫病,夏天則會轉為熱病。另外提到,冬天如果未能好好養精蓄銳,春天也會得溫病。所以凡是腎虛且縱慾過度的人,寒邪容易趁機潛伏在少陰部位,時間久了,寒邪就會轉化為熱,到了春天,隨著陽氣的生發,新的邪氣被引動而在少陽部位發作,這就是溫病;到了夏天,陽氣大量洩露,新的邪氣在外界接觸下在陽明部位發作,這就是熱病。
邵評:冬天的特點是封閉和收藏,邪氣不易向外發展;而春夏之際,陽氣洩露,溫熱病便可能爆發。溫病的爆發通常由少陽開始,熱病的爆發通常由陽明開始。溫熱病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潛伏的邪氣發作,另一種是接觸到邪氣後立刻發病,這兩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
然而,溫熱病在四季都有可能發生。有一種是潛伏的邪氣在體內發作導致的疾病,例如冬天潛伏的寒氣、夏天潛伏的暑氣,再次受到新的邪氣影響而發病的情況。還有一種是邪氣從外界接觸到身體後導致的疾病,例如秋天本應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本應寒冷卻反而溫暖,感受到這種不正常的氣候變化而馬上發病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冬天叫冬溫,在春天叫春溫)。辨識疾病的要訣是,如果看到病人全身只有熱而沒有寒,並且口渴,那就是溫熱病,而不是一般的風寒感冒。
只要觀察舌苔,如果舌苔呈現白黃色且乾燥,那通常是陽明部位的現象;如果舌苔純紅色且乾燥,那通常是少陽部位的現象(純紅色是邪氣進入營分的證據)。對於陽明部位,應該保護肺和胃的津液(溫熱病會傷害人體的陰分,所以保護津液特別重要);對於少陽部位,應該保護肝和腎的液體。前面的陽明新法已經概述了溫熱病的概況。現在專門針對少陽部位的溫熱病進行治療,同時也包括了手三陰經的治療(從心營、肺衛、心包絡三條經脈進行治療)。
邵評:如果患者全身只有熱而沒有寒,並且口渴,那是由潛伏的邪氣引發的溫熱病。如果是接觸邪氣後立刻發病的情況,邪氣會抑制肺部氣息,起初可能會有輕微的寒意,然後就持續發熱。這兩種情況需要區分開來。如果出現胎燥的情況,那就是溫熱病的確切證據。
3. 少陽兼營熱
凡人腠理疏豁,鳳溫之邪即能直入少陽。以少陽屬木火,同氣相感也(受而即發,由衛入營)。或有其人素有伏邪,因風寒外觸,其邪直從內發而出於少陽者,亦溫病也(伏邪發病,由內出外)。其症初起,或見微寒,繼即發熱不己,口苦目赤,脅痛胸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此邪初發於少陽也。宜柴、芩、梔、丹、翹、薄清解之。
至四五日,舌胎純紅起刺(邪入營分,舌紅有刺),煩躁不寧;六七日,耳聾顴紅,神昏譫語,或汗出不解,或斑疹透於胸前,此時木火大熾,營分血熱已極。大忌風藥劫液(溫熱病以陰液為重也),宜用鮮生地一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之屬,以清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解矣。(少陽兼營熱)
白話文:
[少陽兼營熱]
任何人如果肌膚毛孔比較鬆散,風熱的病邪就能直接進入身體的少陽經絡。因為少陽部位屬於木火性質,當相同屬性的病邪來襲時,就會容易被影響(一旦受到感染就立即發作,從體表的防禦系統進入到營養系統)。也可能有些人體內潛藏著舊疾,因為外在的風寒刺激,使舊疾從體內爆發出來,直接影響到少陽部位,這也是熱性疾病的一種(潛藏的病邪爆發,由內而外發病)。在病發初期,可能會感覺到輕微的寒冷,接著就是持續的發燒,口中有苦澀感,眼睛紅腫,肋骨疼痛,胸口悶脹,口渴且有嘔吐感,脈搏呈現弦滑而急促的情況,舌頭上會有一層白色的舌苔,並且舌邊泛紅,或者舌頭呈現淡紅色,這都是病邪剛開始影響少陽部位的徵兆。適合使用柴胡、黃芩、山梔、牡丹皮、連翹、薄荷等草藥來清熱解毒。
到了第四五天,舌頭上的舌苔會變成純紅色,並且出現刺狀突起(病邪深入營養系統,舌頭呈現紅色且有刺),病人會感到焦躁不安;到了第六七天,會出現耳鳴聽力下降,臉頰泛紅,精神混亂,說胡話,可能出汗但病狀並未減緩,或者身上出現紅疹,從胸前透出,這時體內的木火能量已經達到高點,營養系統的血液熱度已經極高。必須要避免使用風藥,因為風藥會耗損體內的陰液(對於熱性疾病來說,陰液是非常重要的),應該使用大量的鮮生地(約一兩到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牡丹皮、炒山梔、鉤藤、銀花等草藥,來清除膽腑的熱毒,同時也能解開營養系統的病邪,這樣熱毒自然就會消失。(少陽兼營熱)
4. 少陽兼包絡火
如見目赤面紅,神呆不語,舌如芒刺,或斑見紫色(邪入包絡),此包絡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鮮生地、鉤藤、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涼解之,芒刺一退,即當水中養木(專救陰津),寒涼不可過分,宜六味甘露等湯加減。
_邵評:_滋腎陰,清胃熱,以生津液,乃少陽兼心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眼睛紅、臉色潮紅、神情呆滯、無法言語、舌頭上有如芒刺般的突起,或者皮膚上出現紫色的斑點(這表示邪氣已侵入心包絡),這顯示心包絡的火氣十分旺盛。應使用犀角、新鮮生地、鉤藤、連翹、黃連、菖蒲、牡丹皮、黑梔子、銀花等藥材來進行清熱解毒。一旦舌上的芒刺消失,就應轉而專注於滋陰養肝(主要是補充陰津),但需注意,寒涼性的藥物不可過量,可考慮使用六味甘露湯等方劑,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_邵評:_滋補腎臟陰液、清除胃部熱氣,以此來生成津液,這是治療少陽症兼有心包絡問題的正確方法。
5. 溫邪上乘包絡
如初起即見舌胎鮮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此溫邪上乘包絡也。防發丹疹,切忌升、葛、荊、防(足經藥不可用),宜犀角、連翹、鉤藤、薄荷、丹皮、鮮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之類,以解包絡營分之熱,則毒透而神自清矣。
_邵評:_此溫邪入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就出現舌苔鮮紅、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等症狀,這就是溫熱病邪已經影響到腦部的表現了。要預防發出疹子,絕對不能使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等藥物(這些是足經的藥物,不適用於此情況),應該使用犀角、連翹、鉤藤、薄荷、牡丹皮、新鮮的石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等藥物,用來清解腦部和營養組織的熱度,這樣一來,毒素就能排出,神智也會自然清醒。
邵氏評論:這是溫熱病邪侵入腦部時正確的治療方法。
6. 溫邪入心肺兩經
如舌胎紅中兼白色,症(肺)見譫語(營熱)、咳嗽者(肺邪),此風溫入於心肺兩經也。宜透營分之熱,兼泄氣分之邪(營衛處病,尚偏肺衛,治以清營泄肺),當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之類,次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之類,以養肺胃之陰。
_邵評:_溫邪入心肺,以存陰化熱為正治。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現紅色中夾雜著白色,有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肺部營血熱的表現)、並伴有咳嗽(顯示肺部受到邪氣幹擾),這表明風溫已經影響到心臟和肺部兩條經絡。治療上應當透析清除在營分的熱度,同時排解在氣分的邪氣(疾病在營衛階段,仍偏向肺衛,所以治療應以清營泄肺為主)。應使用如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等藥材,來清除熱毒;接下來再使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等,來滋養肺胃的陰分。
邵氏評論:溫邪進入心肺,正確的治療方式應該是保存陰分,轉化熱毒。
7. 痰入絡中
如斑疹已透之後,依然神昏譫語(痰也)、目睛微定、舌色鮮紅者(包絡舌色),此熱痰乘於包絡也(痰邪入於包絡,治以清心包而開化熱痰)。宜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之類,以開熱痰,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後,如見虛煩嘔惡、驚悸不寐,只用溫膽湯和之。
_邵評:_包絡熱痰,由包絡之熱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滌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後,身體不能轉側而兼脅痛者,此必有入絡之痰也。宜天蟲、全蠍、鉤藤、桑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之類豁之(絡痰)。
白話文:
【痰入絡中】
在疹子或斑點已經完全顯露出來後,如果病人仍然出現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眼睛反應遲鈍,舌頭呈現鮮紅色等症狀,這通常是由於熱痰影響了心包膜(一種保護心臟的結構)。這代表痰邪已經進入到心包膜,治療方式應著重於清理心包膜的熱痰。
我們可以使用如犀牛角尖端、新鮮菖蒲、天竺黃、四川貝母、連翹、鉤藤、牡丹皮、淡竹葉、竹茹以及辰砂等藥材,這些藥物能幫助清除熱痰,從而使神智恢復清醒。在火氣清除,毒素被解掉後,如果病人出現虛弱、噁心、心悸及失眠等症狀,我們可使用溫膽湯調理。
邵氏評論:當心包膜中的熱度已經消退,但痰邪仍殘留在胃部,這時的治療重點應該是清除痰邪並調理胃部。
在火氣消退後,如果病人出現身體無法轉動且伴有脅痛,這通常是因為痰邪已進入經絡。我們可以使用如天蟲、全蠍、鉤藤、桑樹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等藥材來清除經絡中的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