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上 (9)

1.

邪在半表半裡多嘔,故嘔屬少陽。然六經皆有嘔證,各照本經治之。

_邵評:_嘔屬少陽,以木火上升犯胃,胃逆不降而嘔也。然六經皆有嘔證,故分別治之。

按:《金鑑》云:表邪入里,裡氣拒格,上逆作嘔,屬少陽,宜小柴胡湯和之。若表邪不解而嘔,屬太陽,宜柴桂湯。若食谷欲嘔,屬陽明中寒,宜吳茱萸湯。嘔吐涎沫,屬厥陰(厥陰寒邪上犯陽明),亦宜吳茱萸湯。嘔吐蛔(肝陽木火挾寒邪犯胃),烏梅丸。嘔而飲,飲而嘔,相固不已,是停水也(飲多水逆),宜五苓散。

_邵評:_嘔有多因,宜分經辨證為治,臨證時切須細審。

白話文:

邪氣侵襲半表半裡,會導致嘔吐。因此,嘔吐屬於少陽的症狀。然而,六經都可能出現嘔吐的症狀,應根據其相應的經絡來治療。

**邵評:**嘔吐屬於少陽,是因為木火上升,進入胃中,導致胃氣逆而不降,於是發生嘔吐。但是,六經都有可能出現嘔吐,因此必須分別診斷治療。

按語:《金鑑》中記載:表邪進入裡層,與裡氣抵抗格拒,上逆形成嘔吐,屬於少陽證,宜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表邪未解而發生嘔吐,則屬於太陽證,宜用柴桂湯治療。如果吃下食物後想嘔吐,則屬於陽明中寒,宜用吳茱萸湯治療。嘔吐涎沫,屬於厥陰證(厥陰的寒邪向上侵襲陽明),也宜用吳茱萸湯治療。嘔吐蛔蟲(肝的陽木之火挾帶寒邪侵襲胃),宜用烏梅丸治療。嘔吐後喝水,喝水後嘔吐,反覆不止,這是停飲(喝太多水,導致水逆)的表現,宜用五苓散治療。

2. 少陽心得新法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夏必病熱。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故凡腎虛多欲之人,寒邪乘間而伏於少陰,久則寒化為熱,至春陽氣升發,新邪引動而發於少陽者,為溫病;至夏陽氣大泄,新邪外觸而發於陽明者,為熱病。

_邵評:_冬令閉藏,邪不外發;春夏陽氣泄越,而病溫熱。溫病發出之途由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但有伏氣所發、受而即發兩種,極宜分辨。

然溫熱之證,四時俱有。有伏氣內發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發者是也。有時邪外觸而病者,如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感其氣而即病者是也(不正之氣受而即病,在冬為冬溫,在春為春溫)。辨證之法,凡見純熱無寒而口渴者,即是溫熱,非傷寒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夏天就容易得熱病。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也會得溫病。因此,腎虛且縱欲的人,寒邪趁虛而入,藏於少陰經,時間久了寒氣就會化為熱氣。到了春天陽氣升發,新邪引動,就會發病於少陽經,這就是溫病;到了夏天陽氣外泄,新邪外觸,就會發病於陽明經,這就是熱病。

邵氏評論:冬天應該閉藏,邪氣不會外發;春天夏天陽氣外泄,就會生病。溫病發病的途徑是少陽經,熱病發病的途徑是陽明經。但也有伏氣所發和受而即發兩種情況,要仔細區分。

其實溫熱病症一年四季都有。有伏氣內發而病的,比如冬天伏寒,夏天伏暑,再受到新邪而發病;也有邪氣外觸而病的,比如秋天應該涼爽卻反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溫,受到這種氣而立即生病。分辨方法是,如果看到純熱無寒,且口渴,就是溫熱病,不是傷寒病。

但看舌苔白黃而燥者,乃陽明見象;純紅而燥者,乃少陽見象(純紅,邪入營分之證據)。陽明宜存肺胃之津(溫熱傷人之陰,故以保津液為重),少陽宜顧肝腎之液。前陽明新法,已陳溫熱之概。茲專以少陽溫病為主,而兼以手三陰為治焉(從心營、肺衛、心包絡三經治)。

_邵評:_純熱無蠲而口渴,伏氣所發溫熱則然也。若受而即發之病,邪遏肺氣,初起必微寒,而後發熱不已。須分辨之。若胎燥,是溫熱病之的據。

白話文:

觀察舌苔,如果白黃且乾燥,是陽明經的症狀;如果舌頭通紅且乾燥,則是少陽經的症狀,通紅代表邪氣入侵營分。陽明經要以保存肺胃津液為重,因為溫熱病傷人陰氣,因此要以保津液為要。少陽經則要顧護肝腎的津液。之前陽明經的治療方法已經詳細說明了溫熱病的概況,現在專注於少陽溫病,同時兼顧手三陰經,也就是從心經、肺經和心包絡經進行治療。

純粹的熱症,沒有得到緩解而口渴,是潛伏的熱氣發作溫熱病的表現。如果感染之後馬上發病,邪氣阻遏肺氣,初期必定會出現輕微的寒症,之後才會持續發熱。要仔細分辨。如果出現胎燥,是溫熱病的明確徵兆。

3. 少陽兼營熱

凡人腠理疏豁,鳳溫之邪即能直入少陽。以少陽屬木火,同氣相感也(受而即發,由衛入營)。或有其人素有伏邪,因風寒外觸,其邪直從內發而出於少陽者,亦溫病也(伏邪發病,由內出外)。其症初起,或見微寒,繼即發熱不己,口苦目赤,脅痛胸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此邪初發於少陽也。宜柴、芩、梔、丹、翹、薄清解之。

至四五日,舌胎純紅起刺(邪入營分,舌紅有刺),煩躁不寧;六七日,耳聾顴紅,神昏譫語,或汗出不解,或斑疹透於胸前,此時木火大熾,營分血熱已極。大忌風藥劫液(溫熱病以陰液為重也),宜用鮮生地一二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之屬,以清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解矣。(少陽兼營熱)

白話文:

凡人的皮膚腠理鬆散疏通,溫熱的邪氣就能夠直接侵入少陽經絡。因為少陽經絡屬木火,同氣相感(邪氣侵入後會立即發病,從衛氣層侵入營氣層)。或者有的人本來就潛伏著邪氣,因為外界的風寒因素觸發,其邪氣就直接從內部發出,表現於少陽經絡,這也是溫病(潛伏的邪氣發病,由內向外)。

其症狀在初期,可能會出現輕微的寒戰,接著立即發熱不止,口苦眼紅,脅肋疼痛,胸部脹滿,口渴想吐,脈象來得弦滑而急促,舌苔白色兼帶邊緣發紅,或者淡紅色,這是邪氣初發於少陽經絡的表現。宜用柴胡、黃芩、梔子、丹皮、金銀花、荷葉煎服,以清熱解毒。

到四五天後,舌苔變成純紅色並出現刺狀突起(邪氣侵入營分,舌頭發紅有刺),煩躁不安;六七天後,出現耳聾、顴骨發紅,神志昏亂、胡言亂語,或者汗出不止,或者斑疹透發於胸前,此時木火旺盛,營分熱已經達到極點。大忌用發散風寒的藥物劫奪津液(溫熱病以陰液為重),宜用新鮮生地黃一兩至兩兩,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子、鉤藤、銀花等藥物,以清利膽腑之熱,兼解營分之邪,熱毒自然就會消解。(少陽經絡兼營分熱)

4. 少陽兼包絡火

如見目赤面紅,神呆不語,舌如芒刺,或斑見紫色(邪入包絡),此包絡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鮮生地、鉤藤、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涼解之,芒刺一退,即當水中養木(專救陰津),寒涼不可過分,宜六味甘露等湯加減。

_邵評:_滋腎陰,清胃熱,以生津液,乃少陽兼心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出現眼睛紅腫,臉色紅潤,精神萎靡,不願說話,舌頭像芒刺一樣,或者出現紫色斑點(表示邪氣進入心包絡),這說明心包絡的熱毒旺盛。應使用犀角、鮮生地、鉤藤、連翹、川連、菖蒲、丹皮、黑梔、銀花等涼性藥物來進行解毒。等到芒刺消失,就要開始滋養肝木,注重保護陰津,但寒涼藥物的用量不能過多,可以根據情況適量調整六味甘露等湯方。

_邵評:_滋補腎陰,清潔胃部熱毒,以促進津液生成,這是治療少陽和心包絡病的正確方法。

5. 溫邪上乘包絡

如初起即見舌胎鮮紅、神昏譫語、煩躁不寧者,此溫邪上乘包絡也。防發丹疹,切忌升、葛、荊、防(足經藥不可用),宜犀角、連翹、鉤藤、薄荷、丹皮、鮮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之類,以解包絡營分之熱,則毒透而神自清矣。

_邵評:_此溫邪入包絡正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剛開始發病就出現舌苔鮮紅、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的情況,這就表示溫熱邪氣已經侵犯到人體的包絡層。

為了預防發疹,要特別注意,切忌使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等藥物(這些都是屬於足厥陰經的藥物,不宜使用)。應該選用犀角、連翹、鉤藤、薄荷、丹皮、鮮石斛、菖蒲、天竺黃、淡竹葉、人中黃、銀花等藥物,來解開包絡層和營分中的熱毒。這樣,熱毒就可以透發出來,神志自然會清醒。

邵氏評注: 這就是治療溫邪入包絡的正確方法。

6. 溫邪入心肺兩經

如舌胎紅中兼白色,症(肺)見譫語(營熱)、咳嗽者(肺邪),此風溫入於心肺兩經也。宜透營分之熱,兼泄氣分之邪(營衛處病,尚偏肺衛,治以清營泄肺),當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之類,次用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之類,以養肺胃之陰。

_邵評:_溫邪入心肺,以存陰化熱為正治。

白話文:

如果舌頭呈現紅色中夾雜白色,患者出現神志不清、咳嗽的症狀,這是風溫侵入心肺兩經所致。應該要透散營分之熱,同時清泄氣分之邪,治療以清營泄肺為主,可以用羚羊角、連翹、薄荷、黃芩、象貝、杏仁、栝蔞皮、丹皮、元參、梔子等藥物,再輔以梨汁、蔗漿、金斛、麥冬、花粉、南沙參等藥物,以滋養肺胃陰氣。

7. 痰入絡中

如斑疹已透之後,依然神昏譫語(痰也)、目睛微定、舌色鮮紅者(包絡舌色),此熱痰乘於包絡也(痰邪入於包絡,治以清心包而開化熱痰)。宜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之類,以開熱痰,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後,如見虛煩嘔惡、驚悸不寐,只用溫膽湯和之。

_邵評:_包絡熱痰,由包絡之熱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滌痰和胃。

白話文:

如果斑疹已經透出來了,但患者依然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眼睛微微定住,舌頭顏色鮮紅,說明是熱痰停留在包絡層。應該用犀角尖、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連翹、鉤藤、丹皮、淡竹葉、竹茹、辰砂等藥物來化解熱痰,這樣患者的神志就能恢復清醒。如果熱毒消解之後,患者出現心煩、嘔吐、驚恐失眠等症狀,就應該用溫膽湯來調理。

如火邪既退之後,身體不能轉側而兼脅痛者,此必有入絡之痰也。宜天蟲、全蠍、鉤藤、桑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之類豁之(絡痰)。

白話文:

如果火邪退去之後,患者身體不能轉動,而且伴隨脅肋疼痛,這必定是有痰飲侵入經絡所致。應該用天蟲、全蠍、鉤藤、桑枝、瓜蔞、澤蘭、竹瀝、薑汁等藥物來疏通經絡,使痰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