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3)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3)
1. 察舌辨證歌
_邵評:_此條邪由膜原傳胃,自表入里,故可用足經藥,從吳又可達原飲,與下條邪在手經大異。
_又云:_此條由膜原入胃,自表傳裡,故可從足經用藥。下條疫邪由衛入營,逆傳心包,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與溫暑治法相通。二條邪傳經絡不同,舌苔各別,治法用藥大異,讀者大宜著眼。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包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_邵評:_舌絳鮮紅,疫邪自衛入營,逆傳包絡,當從三焦立法,用手經藥清營開閉,與溫暑治法相通。較上條自表入里大不同也。
溫疫一證,治分兩途。但看舌胎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達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胎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包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證治法相通。
_邵評:_此條疫邪由衛入營,從手經用藥,與溫暑大致相同。
溫邪時疫多斑疹,臨診須知提透宜。疹屬肺家風與熱,斑因胃熱發如茲。
_邵評:_此條溫暑斑疹,與傷寒發斑不同。疹屬肺經風熱,斑是胃家伏熱。時疫斑疹兼有毒氣,均宜提透清解熱毒。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_邵評:_白疹邪在氣分,舌白淡紅,宜松肌達表,從肺清透。紅疹邪在營分,舌胎絳赤,宜清營宣透,斷不可用柴、葛足經藥。
疹斑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胎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斑、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淨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
_邵評:_此二條斑疹在氣、在營,不可用傷寒法施治也。
凡屬正虛胎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不拘傷寒雜證,正氣虛者,其舌胎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
_邵評:_此條憑舌胎以驗其虛實,分別宜補宜清之總訣。
三十九歌皆要訣,伏邪新感一齊明。金針繡出憑君看,敢告同人仔細評。
_邵評:_以上三十九歌,皆察舌辨證之要法,語語的傳,可謂時病金針矣,後學當熟讀之。
廉按:梁特岩曰:舌居肺上,腠理與腸胃相連,腹中邪氣熏蒸醞釀,親切顯露,有病與否,昭然若揭,亦確然可恃。故凡辨舌,無苔則審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現色,參之望問聞切,以判表裡、寒熱、虛實之真假。雖不中,不遠矣。
周雪樵曰:舌膜與消化部各器具連,故能顯消化部之病。又與津液器、循環器有密切之關係。驗苔之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色紅,血寒而少則色淡(與牙齦、唇色蓋皆相同)。若胃有燥糞,膽汁無事則逆流而上,其色即黃。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故胎色為治病一要據。
白話文:
察舌辨證歌
第一節描述兩種邪氣入侵途徑及治療方法的不同。一種邪氣由體表經絡傳入胃部,可用足經藥物治療;另一種邪氣則由衛氣逆傳心包,需用三焦療法及手經藥物,與溫暑治療方法相似。兩種邪氣的經絡傳播途徑不同,舌苔也各有差異,治療方法大相徑庭,應仔細區分。
第二節說明舌頭鮮紅絳色表示疫邪入侵營分和包絡,需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如犀角、銀花等,治療方法與溫暑相似。
第三節指出溫疫的治療方法分為兩類:舌苔白而黃或黃而黑,表示邪氣由表入裡,可用發汗或瀉下方法;舌苔鮮紅絳色,則表示邪氣入營分及包絡,不宜發汗或瀉下,需清營解毒,用藥與溫熱暑證相似。
第四節說明溫邪時疫常伴有斑疹,疹子屬肺經風熱,斑點則因胃熱引起,時疫斑疹多伴有毒氣,需清解熱毒。
第五節根據斑疹顏色和舌苔判斷邪氣所在部位及治療方法。斑疹色白,舌苔白,邪氣在氣分,應疏通肌表;斑疹色紅,舌苔絳赤,邪氣在營分,應清營解毒,不可使用柴胡、葛根等藥物。
第六節更詳細地說明氣分斑疹(色淡紅或白,舌苔白)和營分斑疹(色赤,舌苔絳赤)的治療方法,再次強調不可用傷寒的治療方法。
第七節說明舌苔的厚薄、顏色可反映身體虛實。舌苔嬌嫩薄弱或淡紅微白表示正氣虛弱,應補益;舌苔黃白厚膩則表示內邪未清,不宜進補。
第八節總結前述三十九首歌訣都是察舌辨證的重要方法,值得仔細研讀。
最後附上兩位醫家的註解,說明舌苔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以及如何根據舌苔顏色判斷病情虛實寒熱等。舌苔的潤燥、顏色變化,都與血液、胃腸、膽汁等因素有關,舌苔的觀察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