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8)

1. 暑證

按:暑與暍皆曰氣也,不必分屬。動而得之為中暍,靜而得之為中暑,其說出自潔古。後人因之,未可據為確論也。蓋動靜不過勞逸之分,即均受暑,治法不甚相遠。至於陰暑,尤宜速辨。夫當盛暑之時,炎火若炙,靜處深堂大廈,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來?膏粱體亦有中暑之證者,蓋不能無冒暑應接,正在動中得之耳。此靜中之動,即潔古所稱靜得之暑也。

若乃納涼於水閣山房,或感冒微風,或靜夜著涼,此外感陰寒,遏其周身陽氣,以致頭痛惡寒、膚熱無汗等症者,當以辛溫之劑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傷胃中之陽,又當溫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證,不得以陰暑名之。然以辛溫治陰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溫熱之品治中喝,則貽害不淺矣。

竊為辨正,以免後學之惑。

_邵評:_暑與暍二者,皆炎天熱日之氣也。夏月火土當令,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濕與熱蒸,成為暑氣。暑者,熱之兼濕者也,故曰暑必挾濕。至於暍,單是炎天火熱之氣,不挾濕氣在內,乃夏天令火之邪為暍,故奔走於赤日之中而中暍也。治暍只用白虎黃連清其火熱,與治暑之兼用厚朴、滑石辛香滲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別,未知是否。若陰暑二字,尤屬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爍石流金,何陰之有?即使陽氣素虛之人,每處夏月,陽氣盡浮於肌表,其人中陽虛弱,或外受涼風,內傷生冷而病者,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陰暑為病也。暑為陽邪,從無陰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暍同是熱氣,豈可以動得、靜得而分屬耶?推其意,豈以暍為陽而暑為陰,故以動靜之陰陽而分屬之耶。陰暑之名一立,貽誤後人,實非淺鮮。惟納涼而外受風邪,夜間著涼,此是夏月之風寒,人感受之,著於肌表,遏其表之陽氣,以致惡寒頭痛、身熱無汗之表證發現,此是夏月感冒風寒,非暑證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溫散邪之藥,以疏通其表間之陽氣,與治暑無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內傷脾胃中陽,以致吐瀉霍亂、肢冷汗泄等見症,因夏月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溫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陽,與治暑亦無涉也。古人大順散等方,是治夏月著寒之證,非治陰暑之方。至於以溫熱治中暍,真是抱薪救火也。

白話文:

[對於暑證的理解]

根據歷史記載,暑和暍都是由炎熱的天氣引起,不一定需要區分兩者。在活動時受到的影響被稱為中暍,在靜止時受到的影響則被稱為中暑,這種觀點來自潔古。後世的人沿襲了這種說法,但這種觀點並不能確定無誤。因為活動和靜止只是勞逸的區別,即便都受到暑熱的影響,治療方法不會相差太大。對於陰暑的情況,更應該迅速辨識。

在酷熱的夏季,烈日如火烤一般,待在深宅大廈中,正是為了躲避烈日,遠離酷暑,那麼酷熱從何而來呢?富貴人家也有中暑的病例,他們不可能完全避免在烈日下活動,這就是在靜態中得到的活動影響,也就是潔古所說的在靜態中得到的暑熱。

如果在水閣山房納涼,或者輕微受涼,或者夜晚著涼,這種情況是外部感受到的陰寒,抑制了全身的陽氣,導致頭痛、怕冷、皮膚發熱無汗等症狀,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稍微進行散發。再比如,吃過多的冰冷食物,傷害了胃中的陽氣,這時候就應該溫中散寒,這是夏季受到寒氣的症狀,不能稱之為陰暑。

然而,使用辛溫藥物治療陰暑,問題出在名稱的使用上。如果像薛氏一樣,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中暍,那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我在此進行辨析,以避免後學者的困惑。

邵評: 暑和暍,都是由炎熱的夏季天氣引起的。夏季,火土旺盛,天空的熱氣下降,地面的濕氣上升,濕氣和熱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暑氣。暑,是熱和濕結合的結果,所以說暑必挾濕。而暍,只是炎熱的夏日氣候,並不包含濕氣,這是夏天火的邪氣造成的暍,所以人在烈日下行走容易中暍。治療暍,只需要用白虎黃連清熱解毒,而治療暑熱,需要使用厚朴、滑石等辛香的藥物來幫助身體排泄。這樣區分,不知道是否正確。至於陰暑這個詞,更顯得不合理。夏季炎熱,怎麼可能有陰的存在?即使是陽氣素來虛弱的人,每到夏季,陽氣都浮在肌膚表面,如果他們受涼或食用生冷食物而生病,這是夏季受寒,因暑熱而自招的疾病,不是陰暑導致的。暑是陽邪,從來沒有陰暑的名稱,所以我特別辨析。至於暑和暍,同樣是熱氣,怎能因為是在活動還是靜止時獲得而區分?難道是因為暍是陽,暑是陰,所以才根據活動和靜止的陰陽性質來區分?陰暑這個名稱一旦成立,對後人的誤導實在不小。只有納涼時受到風邪,或夜晚著涼,這纔是夏季的風寒,人感染後,風寒會停留在肌膚表面,抑制表面的陽氣,導致怕冷、頭痛、身體發熱無汗等表徵,這是夏季感冒風寒,不是暑熱的症狀,而是因暑熱而自招的疾病。因此,使用辛溫藥物來疏散邪氣,以幫助表面的陽氣流通,和治療暑熱無關。大量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損傷脾胃中的陽氣,導致嘔吐、腹瀉、四肢冰冷、汗出等症狀,這是因為夏季陽氣外浮,中陽虛弱,寒冷傷害了中焦,也不是暑熱的疾病,是因暑熱而自招的疾病。因此,使用溫中散寒的藥物來扶持脾胃的陽氣,和治療暑熱也無關。古人使用的大順散等方劑,是用來治療夏季感受寒氣的症狀,並非治療陰暑的方子。至於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中暍,這就像是抱薪救火一樣。

2. 暑傷氣分

凡吸入暑氣致病,上焦氣分先受。舌白邊紅、嘔惡煩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脈右大者(肺胃邪熱脈也),此暑邪阻於上焦氣分(初起在於肺衛)也,宜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梔皮、豆豉、鬱金、竹茹之類。

如熱邪內迫,肺氣鬱閉而致胸中脹悶(熱鬱肺氣,邪在胸膈,擾及陽明,故胸中脹痛),宜梔子豉湯加枳實、川鬱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之類(開泄陽明之表,宣肺氣而化邪)。

_邵評:_暑熱由口鼻吸受,先傷上焦氣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則舌白邊紅者,熱也。胃熱則嘔噁心煩,肺火盛則咳,氣不降則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暑熱傷害氣分]

只要一吸入暑熱之氣導致生病,最先受到影響的是上焦的氣分。會出現舌頭白色、邊緣紅色、噁心嘔吐、口渴難耐、咳嗽呼吸急促、排尿和排便不舒服、右手脈搏大的症狀(這表示肺和胃部有邪熱),這是暑熱邪氣阻塞了上焦的氣分(一開始是影響肺部和衛氣)的表現,應該用杏仁、石膏、半夏、厚朴、梔子皮、豆豉、鬱金、竹茹等藥物來治療。

如果熱邪深入體內,肺部氣分被鬱閉,造成胸部漲悶(熱邪鬱積肺部,邪氣在胸膈之間,影響到陽明經絡,所以會感到胸部脹痛),應該用梔子豉湯,再加入枳實、川鬱金、杏仁、半夏、白豆蔻、滑石、連翹、蔞皮、黃芩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清解陽明經絡的表層邪氣,宣發肺氣並化解邪氣)。

邵評:暑熱是由口鼻吸入體內,先傷害上焦的氣分。邪氣滯留在肺和胃,肺部有邪氣舌頭會呈現白色、邊緣紅色,這是熱邪的表現。胃熱會導致噁心和心情煩躁,肺火旺盛會引起咳嗽,氣不下降會造成呼吸急促、大小便不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