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6)

1. 大頭瘟

即大頭天行(邪傷上焦),宜普濟消毒飲。

_邵評:_風熱濕濁,擾亂請陽之境,故傷高巔之上。從上越者生,下行者死。初起寒熱體重,頭面腫痛,或紅或紫,或青或黃,目不能開,咽喉不利。不速治,十死八九,甚者砭針刺之。如大便硬,加酒蒸大黃三錢緩下之。若額上面部腫赤者,屬陽明,本方加石膏。耳之上下前後,並額旁紅腫者,屬少陽,本方加柴胡、花粉。項下耳後赤腫者,屬太陽,本方加荊、防、羌活。蓋大頭瘟腫赤之處,分三陽經部位,故藥亦分三陽經加法,但邪在上焦,藥宜輕清,頻進而緩服,急則過其病所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大頭瘟」,也就是一種邪氣侵襲上焦(胸部)的疾病,應使用普濟消毒飲來治療。

邵氏評論:由風熱濕濁等外邪幹擾身體的正常運作,導致頭部受損。病情發展如果能向上發散,通常可以恢復健康;若病情向下沉積,則可能危及生命。初期症狀可能包括畏寒發燒、身體沉重、頭面部腫脹疼痛,顏色可能為紅、紫、青、黃等,眼睛難以張開,咽喉也感到不適。如果不盡快治療,死亡率可達八九成,嚴重情況下需用砭針進行刺療。如果患者有便祕的情況,可在藥方中加入三錢經過酒蒸的大黃,以緩解便祕。若是額頭和麪部出現紅腫,這屬於陽明經範疇,應在原方中加入石膏。如果是耳周、額側紅腫,這屬於少陽經範疇,應在原方中加入柴胡和花粉。倘若是頸部耳後紅腫,這屬於太陽經範疇,應在原方中加入荊芥、防風、羌活。因為大頭瘟的紅腫部位,可以根據三陽經的不同位置來判斷,所以治療時也會根據三陽經的不同而有所調整。然而,既然邪氣在上焦,使用的藥物就應該質地輕盈,容易吸收,多次服用,慢慢調理,避免病情惡化。

2. 捻頸瘟

(一本有頸大、腹脹二症)

頭與咽中腫脹,喉痛聲不出,即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散。

_邵評:_邪傷上焦,蘊於肺胃,喉痹失音等象,較大頭瘟之腫在肌表者,更深一層矣。此證邪干肺胃,當用射干以發肺邪,石膏以瀉肺熱,犀角以解冒毒,大黃以疏胃壅,方為正治。此方先用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燥烈而專達表,與穢邪之在上焦肺胃者,似不相值,須斟酌用為妥。

白話文:

【捻頸瘟】

(一本記載了頸部腫大、腹部脹滿兩種症狀)

頭部和咽喉部位出現腫脹,喉嚨疼痛以致無法出聲,這就是所謂的蝦蟆瘟,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來治療。

_邵評:_邪氣侵害上焦,積聚在肺和胃,導致喉嚨阻塞、失去聲音等症狀,相比起大頭瘟這種皮膚表面的腫脹,這種病症的影響更深一層。對於這種影響肺和胃的病邪,應該使用射干來驅除肺部的邪氣,使用石膏來清除肺部的熱氣,使用犀角來解毒,使用大黃來疏通胃部的堵塞,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此方首先使用羌活、獨活、荊芥、防風、柴胡、前胡,這些藥物性質燥烈且主要作用在表皮,對於上焦肺胃的髒腑內的邪氣,似乎不太對症,使用時需謹慎斟酌。

3. 瓜瓤瘟

胸高而起,嘔血如汁是也,生犀飲。

_邵評:_此邪在中焦,而血熱受傷,疫毒深重,故以清營解毒為治。

白話文:

[瓜瓤瘟],這是指胸部會腫脹隆起,並且會嘔吐出像果汁一樣的新鮮血液的情況,治療上會使用生犀飲。

_邵評:_這種疾病是由於邪氣影響了中焦(脾胃區域),導致血液過熱受到損傷,而且瘟疫毒素非常嚴重,因此治療上主要採取清熱涼血和解毒的方法來處理。

4. 楊梅瘟

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此疫毒熱邪內伏中焦,深入血分,故發此症)是也。先刺塊出血(刺塊出血以泄其毒,吃緊之至),次用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

_邵評:_此症毒瘀血分,人中黃丸用蒼朮之燥烈,專走氣分,防風之辛散,專走肌肉者,似為未合。當加銀花等解毒之品,並當宣通血分為妥。若清熱解毒湯,用羌、葛、升、麻,皆是軀殼之藥,不能疏通三焦。瘟疫諸症,俱當從上、中、下三焦治,不當以表裡為界也。人中黃丸之蒼朮,雖芳香逐穢,未免燥烈太甚,宜酌用之。

白話文:

【楊梅瘟】

全身出現紫色斑塊,突然長出了黴瘡(這種疫情是由熱邪毒素潛伏在中焦,深入血液中所導致的病症)。首先應當在斑塊處刺針放血(透過放血來排解毒素,這是最緊急的方法),接著使用清熱解毒湯和人中黃丸治療。

_邵評:_這種病症是由於毒素淤積在血液中,人中黃丸使用了蒼朮這種燥烈的成分,專門作用於氣分,防風的辛散特性,則專門作用於肌肉,這樣的配伍似乎不太恰當。應該加入如銀花等具有解毒功效的成分,並且應當著重於疏通血液。而清熱解毒湯中的羌活、葛根、升麻等,都是隻針對表面的藥物,無法真正疏通三焦。對於瘟疫各種病症的治療,都應該從上、中、下三焦的角度來看,而不應該只侷限於表面或內部。人中黃丸中的蒼朮,雖然有芳香除臭的效果,但過於燥烈,使用時應當斟酌。

5. 疙瘩瘟

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者(此邪毒內伏中焦,傷耗氣血,故多速斃)是也(委中有筋腫起,紅者可救,紫者必死)。用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宜更刺臂彎尺澤穴出血),服人中黃散(此方專以解毒)。

_邵評:_疙瘩一症,崇禎十六年京城大盛,患者有頃刻即死。其治法與此同,載見《說鈴》。同時有羊毛瘟起,病必有紅點在背,挑破中有羊毛一縷,無得活者,死有數百萬。當博求《千金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等書,或有治法。

白話文:

[疙瘩瘟]的病症表現為身體上出現像瘤一樣的腫塊,這些腫塊會在全身移動,有些病人甚至從早上發病到晚上就死亡了。這是由於邪毒深藏在中焦部位,嚴重損耗了體內的氣血,因此病情往往發展迅速且致命。(如果在膝後窩的委中穴位置,發現有筋脈腫脹,並且呈現紅色,還有救治的可能;但如果呈現紫色,則幾乎無藥可救。)

治療方式為使用三棱針在委中穴刺入三分深度,讓血液流出,並且可以再在手臂彎曲處的尺澤穴進行放血,同時服用人中黃散,這個藥方主要功能在於解毒。

邵氏評論:疙瘩瘟這種疾病,在明朝崇禎十六年時在京城裏大肆流行,有的病人在發病後很快就死亡了。當時的治療方法與此相同,詳細記錄在《說鈴》一書中。同時期還有一種稱為羊毛瘟的疾病流行,這種疾病的病人背部一定會出現紅點,挑開紅點會發現其中夾雜著一絲羊毛,這種病人無一生還,導致數百萬人死亡。應廣泛尋找《千金方》、《外臺祕要》、《聖濟總錄》等古籍,或許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6. 絞腸瘟

腸鳴、腹痛、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探吐之,宜雙解散。

_邵評:_此症上下格拒,閉結不通,急急探吐,吐則氣通,或有生機。然此濕毒多鬱於下焦,與乾霍亂相近,《金匱》備急丸亦可用。

白話文:

【絞腸瘟】 症狀包含腸子咕嚕作響、腹部疼痛以及乾嘔,嚴重時甚至會無法排泄水分。這種情況應使用雙解散來催吐。

_邵評:_這類病症特徵為上下消化道受到阻塞,導致身體機能無法順暢運作,應立即進行催吐,催吐後可讓氣息得以流通,可能因此獲得存活機會。然而,這類由濕熱毒素引發的疾病多聚集在下腹部區域,其症狀與乾霍亂頗為相似,《金匱要略》中的備急丸亦適用於此種情況。

7. 軟腳瘟

便清泄白,足腫難移者是也,即濕瘟證,宜蒼朮白虎湯。

_邵評:_濕熱伏於下焦,脾不運行,用蒼朮白虎以清濕熱。此與上條同是邪在下焦,上條是寒濕,帶中焦證,此條溫熱,純是下焦證矣。

白話文:

這是在描述一種病症名為「軟腳瘟」的情況,其特徵是大便稀薄呈白色,雙腳腫脹到難以移動。這其實就是濕瘟的症狀,適合用蒼朮白虎湯來治療。

邵氏評論認為,這是因為下焦部位有濕熱積聚,導致脾臟運作不順,所以使用蒼朮白虎湯來清除體內的濕熱。這和上一條描述的同樣是下焦部位的問題,但上一條描述的是寒濕且影響到中焦部位,而這一條則是溫熱型,完全屬於下焦部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