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5)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5)
1. 瘟疫九傳
先表後表
先表後表者,始則但有表證而無里證,宜達原飲。有三陽經證者,加三陽經藥。繼而脈大而數,自汗而渴(白虎主症),邪離膜原,未能出表,宜白虎湯(邪在陽明之經,宜白虎以清解之)辛涼解散,邪從汗解,脈靜身涼而愈。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依然發熱,尚宜達原飲(日數雖多而仍發熱,膜原尚有留邪,故宜達原飲以宣達之)。
至後反加胸滿腹脹、不思穀食、煩渴等症,加大黃(里證見而邪已傳胃,故達原飲中加大黃以下之)下之。
_邵評:_邪從口鼻吸受,先由肺入。肺主皮毛,則先見表證,有頭疼身痛發熱凜寒之象,用達原飲以宣其邪。三陽者,太陽、陽明、少陽也。故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也。
先里後表
先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證,下之便愈。後復發熱,反加煩疼、身重脈浮者,宜白虎湯主之。不得汗者,津液枯竭也,加人參,覆杯即愈。
_邵評:_瘟疫自口鼻而入,直行中道,伏於膜原,膜原為半表半裡。其邪自內出外,故有先見里證,可先下之。下后里通,邪漸出外,在陽明之經,故見煩熱、脈浮、身疼重之症,再用白虎湯以清之。不得汗者,正虛液竭,白虎加人參,以扶正達邪。
若大汗、大下後,表裡之證悉去,繼而一身盡痛,身如被杖,脈沉細者,此汗出太過,陽氣不周,骨寒而痛,非表證也。此不必治,二三日後陽回自愈。
_邵評:_汗下之後,表裡之證雖去,而津虧氣弱,不能營養筋骨、脈絡,故痛如被杖,用藥宜養營和陽之劑。
_又評:_瘟疫與傷寒大異,傷寒不可早下,瘟疫有先里後表之證,故可先下,下之裡通而表達。蓋瘟疫之邪,自內達外,與傷寒先表后里之治不同法。此瘟疫、傷寒分涇渭處也。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者,膜原之伏邪發時,傳表之邪多,傳裡之邪少。當治其表,里證兼之。
_邵評:_膜原附近於胃,為表裡之分界。邪伏膜原,出表者多,入里者少,則表證偏勝,乃七表三里之候。當先治表,而略兼治里。
里證偏勝
若里證多而表證少,但當治其里,而表證自愈。
_邵評:_膜原之邪,入里者多,出表者少,則里證偏勝,乃七里三表之候,但治其里,里通則邪外出而愈。
白話文:
瘟疫九傳
先表後表:
一開始只有表證,沒有里證,應該服用達原飲。如果有三陽經的症狀,就加用三陽經的藥物。接著脈搏有力而快速,自汗且口渴(白虎湯的主症),邪氣離開膜原,還未能透發出來,應該服用白虎湯(邪氣在陽明經,應用白虎湯來清解)。辛涼解表藥物讓邪氣從汗液排出,脈搏平緩,身體涼爽而痊癒。二三日後,或四五日後,如果仍然發熱,還應該服用達原飲(即使時間過了,但仍然發熱,表示膜原處還有餘邪,所以應該服用達原飲來宣通)。
後來病情加重,出現胸悶腹脹、不想吃東西、煩渴等症狀,就應該加大黃(里證出現,邪氣已經傳到胃部,所以要在達原飲中加大黃來瀉下)。
邵評:邪氣從口鼻吸入,先從肺部進入。肺主皮毛,所以首先出現表證,會有頭痛、身痛、發熱、惡寒等現象,用達原飲來宣泄邪氣。三陽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所以太陽經加羌活,陽明經加葛根,少陽經加柴胡。
先里後表:
一開始發熱,逐漸出現里證,瀉下後病情就好轉。後來再次發熱,並伴隨煩躁疼痛、身體沉重、脈搏浮大等症狀,應該服用白虎湯為主。如果不能出汗,表示津液枯竭,應該加人參,蓋上杯子就能痊癒。
邵評:瘟疫從口鼻進入,直接到達中焦,潛伏在膜原,膜原是半表半里的部位。邪氣從內向外發作,所以先出現里證,可以先瀉下。瀉下後里證通暢,邪氣逐漸向外發散,在陽明經,所以出現煩熱、脈浮、身痛沉重等症狀,再用白虎湯來清熱。不能出汗表示正氣虛弱、津液耗竭,白虎湯中加人參,以扶正祛邪。
如果大汗、大便溏瀉之後,表裡證狀都消失了,接著全身疼痛,身體像被打了一樣,脈搏沉細,這是因為出汗太多,陽氣不足,骨骼寒冷而疼痛,這不是表證。這種情況不必治療,二三日後陽氣回升就會自愈。
邵評:汗瀉之後,表裡證狀雖然消失了,但是津液虧虛、氣血不足,不能滋養筋骨和經絡,所以疼痛如被杖打,用藥應該選擇滋養營氣和溫補陽氣的藥物。
又評:瘟疫和傷寒大不相同,傷寒不能過早瀉下,瘟疫有先里後表的情況,所以可以先瀉下,瀉下後里證通暢,然後表證才能發散。因為瘟疫的邪氣,是由內而外發作,和傷寒先表後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這就是瘟疫和傷寒區別之處。
表證偏勝:
表證偏勝,是指膜原處潛伏的邪氣發作時,傳到表證的邪氣多,傳到里證的邪氣少。應該治療表證,同時兼顧里證。
邵評:膜原靠近胃部,是表裡的分界處。邪氣伏於膜原,傳到表面的多,傳到裡面的少,則表證偏勝,這是七表三里的情況。應該先治表證,而略微兼顧里證。
里證偏勝:
如果里證多而表證少,只要治療里證,表證就會自然好轉。
邵評:膜原的邪氣,傳到裡面的多,傳到表面的少,則里證偏勝,這是七里三表的情況,只要治療里證,里證通暢,邪氣就會向外排出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