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0)

1. 大頭天行

此條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病在氣分。

_邵評:_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俱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表間抑遏,斑與汗均不外達,熱伏於裡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熱邪,汗出斑透而愈。

若遇天時亢旱,熱疫流行,毒蘊三焦,目赤舌絳(營熱舌胎)、斑疹丹赤(紅疹屬營)、汗出津津(陽明胃實),此陽明血熱也。便閉,宜涼膈散去芒硝,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加味清營熱而解毒)清之。

_邵評:_天旱熱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熱入營而陽明熱實也,宜清膈間邪熱。此條邪在中、上二焦,熱侵營分而陽明熱實,上條表裡同治。此宗心營肺衛,分三焦治法。

疫邪發於歲荒之後,凡流離饑民,無不一病即死者(忍饑受餓,中氣先虛,故病則即死),由於勞役飢寒,脾胃早傷,雖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須調補脾胃為主,補中益氣、六君子之類,微加表藥治之。

此條中虛受邪。

_邵評:_中虛受邪,正氣不能勝邪,每多邪陷正脫,故必補正以托邪。正氣充復,邪自外達耳。

凡遇疫證,診得關脈(右關,脾胃部也)虛大或軟弱者,即中氣虛也。當補以汗之,補中益氣(補正托邪)加羌活、紫蘇(疏散表邪),此正虛挾邪。如診得寸軟尺遲者(寸軟,衛氣虛也;尺遲,營血衰也),此營衛兩虛之證也。當以歸耆建中湯,加防風汗之(調補營衛而散邪)。

_邵評:_此條營衛虛而受邪。此三條是虛證。

凡治虛證,宜外邪輕可治。若外見重證,而脈虛細無神者,死。

_邵評:_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則死。

凡治虛證,詳於景岳「瘟疫門」,汗補溫清吐下六法中,須細閱之。

以上諸條,系新法。前三條實證,後三條虛證。

_邵評:_景岳論治虛證,最為詳細,宜參考之。

疫邪吸穢,濁入於經,宜逐穢解毒。

六氣(天地之常氣)之外,另有一種癘氣(非常惡毒之邪氣),乃天地穢惡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傷寒六經可汗可下也,嘉言先生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並以解毒兼之,營衛即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營衛流通,邪自外出,故治疫專主一通字)。此喻氏心法也。

葉天士先生謂: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受其無形之氣)心肺先受,如喉啞喉痛(熱毒穢邪入肺見症),口糜舌燥者(或白或兼燥而不潤),先入於肺也。漸至神昏舌絳者(由肺而遞入心營包絡,其舌必絳紅少胎),邪由肺系干於心包絡也。故初病喉痛(肺經見症)舌燥,最怕竅閉神昏(邪入包絡則邪內閉,閉則正氣外脫矣)。

白話文:

大頭天行

這篇論述了三焦表裡皆有熱邪的疾病,病邪侵犯了氣分。

邵氏評曰:疫病邪氣由表入裡,首先侵犯陽明氣分。若上、中、下三焦表裡都有熱邪,氣血經絡不通暢,表邪被抑制,疹子和汗都無法外透,熱邪積聚於內而灼燒,必須使用此方解表清裡,宣通上、中、下三焦的熱邪,使汗出疹透而痊癒。

若遇上天旱酷熱,疫病流行,毒邪蘊積於三焦,出現目赤舌絳(營熱舌苔)、斑疹鮮紅(紅疹屬營分)、汗出黏膩(陽明胃實熱),這是陽明血熱。如果大便秘結,宜用涼膈散去芒硝,再加鮮生地、牛蒡子、人中黃(加味清營熱而解毒)來清熱。

邵氏評曰:天旱熱毒導致疫病流行,三焦皆受影響,邪熱入於營分而陽明熱盛,宜清解膈間邪熱。此條論述邪氣在中、上二焦,熱邪侵犯營分導致陽明熱盛,與上條治療方法相似,皆著重於心、營、肺、衛,並分三焦論治。

疫邪常在荒年之後流行,流離失所的饑民,往往一病即死,這是因為長期飢餓勞累,脾胃受損,即使感染輕微的邪氣,也難以抵禦。因此治療此類疾病,必須以調補脾胃為主,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等方劑,再略加一些解表藥物。

此條論述的是因體虛而受邪。

邵氏評曰:體虛受邪,正氣不足以抗邪,往往容易邪陷正脫,因此必須補益正氣以扶持正氣,待正氣恢復,邪氣自然會外達。

凡是遇到疫病,診脈發現關脈(右關,脾胃部位)虛大或軟弱,即表示中氣虛弱。應當使用補氣又能使汗出的方法,例如補中益氣湯(補正托邪)再加羌活、紫蘇(疏散表邪),這是正氣虛弱夾雜邪氣的情況。如果診脈發現寸脈軟弱尺脈遲緩(寸脈軟弱,表示衛氣虛;尺脈遲緩,表示營血衰弱),這是營衛兩虛的證候,應當使用歸脾湯加防風以發汗(調補營衛而散邪)。

邵氏評曰:此條論述的是營衛虛弱而受邪。以上三條都是虛證。

凡是治療虛證,只有當外邪較輕時才能治療。如果外在症狀嚴重,而脈象虛弱細小無力,則難以救治。

邵氏評曰:正氣極度虛弱,無法抗禦邪氣,則會死亡。

凡治療虛證,詳見張景岳《瘟疫門》中汗、補、溫、清、吐、下六法,應仔細研讀。

以上各條,都是新的治療方法。前三條是實證,後三條是虛證。

邵氏評曰:張景岳論述虛證的治療,最為詳盡,宜參考之。

疫邪吸入污濁之氣,濁邪侵入經絡,宜驅逐污濁解毒。

除了天地間正常的六氣之外,還有一種癘氣(非常惡毒的邪氣),是天地間污濁之氣,都從口鼻吸入,直達三焦,與傷寒六經的邪氣不同,不可單純依靠發汗或瀉下治療,嘉言先生認為驅逐污濁為首要之義。上焦的邪氣如同霧氣,應當向上驅散;中焦的邪氣如同泡沫,應當疏導驅散;下焦的邪氣如同污水,應當宣洩排出。並配合解毒藥物,使營衛氣血通暢,乘勢將邪氣驅除,不可讓它潛伏滋生(營衛流通,邪氣自然外散,所以治療疫病關鍵在於一個“通”字)。這是喻氏的治療心得。

葉天士先生認為: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受其無形之氣)心肺首先受影響,例如出現喉嚨啞痛(熱毒穢邪入肺的症狀)、口糜舌燥(舌苔或白或兼燥而不潤),首先侵犯肺部。漸漸地會出現神志昏迷、舌絳(由肺部逐漸侵入心、營、包絡,舌頭必紅絳少苔),邪氣由肺系侵入心包絡。所以初期喉嚨痛(肺經症狀)舌燥,最怕出現竅閉神志昏迷(邪氣入包絡則邪氣內閉,閉則正氣外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