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1)

1. 大頭天行

先生立法,清解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清絡熱必兼芳香開里竅,以通神識),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之類,兼服至寶丹(開閉達邪,搜剔絡中邪熱)。以有靈之物,內通心竅,搜剔幽微。又謂吸入疫邪,三焦均受,由衛及營,久則血分漸瘀,邪與三焦相涸,愈熱愈結,理宜鹹苦大制之法(鹹苦則能入血分)。然恐性速直走下焦,仍用輕揚理上,如金汁、銀花露之類。

此又先生法中之妙法也。

_邵評:_邪由口鼻吸受,其氣先入肺衛,次則遞傳心營,甚至逆傳心包,從上焦而及中下二焦。當從心營肺衛,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若自肺而入陽明胃中經腑者,可同傷寒用足經藥施治。凡溫熱暑疫等證,皆當如是,所謂與傷寒治法始異而終同也。惟治疫之法,當分清上中下三焦,用芳香逐穢、解毒開泄之劑,是第一要旨。

_又評:_凡病,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邪入心營肺衛,尚在上焦。至入於血分,則邪干下焦矣,故曰三焦相溷,若直走下焦,與包絡中結邪不相干涉,故仍主輕揚清上,而佐以鹹苦之味,兩相兼顧。此疫邪入手經,與前列之證不同也。

疫邪入上焦。(上焦者,心營肺衛也)

如口糜丹疹、喉啞咽痛(肺衛見症)、舌胎紅中間白(營多衛少)或白中兼紅(衛多營少),此邪在肺與包絡也。宜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之類。此條營衛均病。

_邵評:_此邪由肺衛而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必神昏譫語,如下條之見象也。此是營衛交病,用泄衛透營兩解之劑。

白話文:

大頭天行

醫生治療此症的方法是,在清除邪熱的過程中,必須配合芳香化濕、宣通竅位的藥物,例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等,同時服用至寶丹(能通達閉塞,清除經絡中的邪熱)。利用這些具有通透作用的藥物,內通心竅,徹底清除隱藏的邪氣。又說,吸入疫邪後,三焦都受到影響,由衛氣層傳播到營血層,時間久了,血分會逐漸瘀滯,邪氣與三焦的津液互相交結,熱邪愈發嚴重,因此需要使用鹹寒苦燥的大劑量藥物來制伏(鹹苦寒燥的藥物可以入血分)。但擔心藥性過於峻猛,直接作用於下焦,所以還要配合輕揚、疏通上焦的藥物,例如金汁、銀花露等。

這是醫生治療此病的巧妙之處。

邵氏評述:邪氣由口鼻吸入,先進入肺衛,然後依次傳到心營,甚至逆傳到心包絡,從上焦向下焦蔓延。治療時應針對心營、肺衛和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如果邪氣從肺部進入陽明胃經及腑臟,則可以參考傷寒論的治療方法,用足經藥物治療。凡是溫熱、暑疫等病症,都應遵循此法,所謂治法「始異而終同」就是這個道理。治療疫病,最重要的是區分上中下三焦,使用芳香化濕、解毒開泄的藥物。

另有評述:任何疾病,衛氣受損後才影響到氣,營血受損後才影響到血,邪氣侵入心營肺衛,還在上焦。等到進入血分,邪氣就影響到下焦了,所以說三焦相溷。如果邪氣直接向下焦蔓延,與包絡中的結邪沒有關聯,因此仍然要以輕揚、疏通上焦為主,同時輔以鹹寒苦燥的藥物,兩者兼顧。這與疫邪從經絡入侵的證候不同。

疫邪入侵上焦(上焦指心營肺衛)。

例如口糜、丹疹、喉嚨啞痛、咽喉疼痛(肺衛的症狀)、舌苔紅中間白(營氣盛而衛氣不足)或白中帶紅(衛氣盛而營氣不足),這些都是邪氣滯留在肺部和包絡的表現。應該使用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石菖蒲、鬱金、牛蒡子、射干、銀花、人中黃等藥物。這是營衛同病的狀態。

邵氏評述:此症邪氣由肺衛侵入心營,尚未傳入包絡。包絡有邪氣,必然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如同下條所述的症狀。這是營衛同病,應使用既能泄瀉衛氣又能透達營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