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7)
卷之四 傷寒類證 (7)
1. 瘟疫
大都疫癘初起,初宜辛涼解散,次則和解解毒。必里證全具、脈實口燥、心下堅滿,方可攻下。若胃中飲食未化,雖芩、連、瓜蔞尚宜緩進,況硝、黃乎?如用寒涼,食為寒凝,結而不散,必變結胸。以上諸條照溫熱施治。
_邵評:_初起邪在肺衛,故宜辛涼解散。若肺邪入於陽明之腑,則里證發現,脈實堅滿口燥,均是裡實之證,故可攻下。倘飲食停滯,未化糟粕,早用寒涼,寒藥與食互結,防成結胸,況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結於腸中,方可用下耳。寒涼切忌早用,恐其凝結不化。
疫癘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證制宜,不可執泥。如久旱天時多燥,熱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劑。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或兼瀉痢,宜滲濕和脾,忌用潤劑。
_邵評:_天時寒濕,病多寒疫、寒濕,天時暄燥,病多溫疫、濕熱,須分別治之。蓋天時旱燥,陽亢熱盛,故多熱疫,熱則宜清火而忌溫燥:天久陰雨,寒濕流行,脾土受傷,故多寒疫、寒濕,宜溫燥而忌清潤,二者治法大異,最當分辨。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感此非時之寒為寒疫。宜太無神朮散加羌活、紫蘇溫散之,或藿香正氣散加減(二方均是溫中散寒之劑),亦可從正傷寒治。此條寒疫。
_邵評:_應暖熱而反寒涼,是非時不正之氣,人受其氣而病者,為時行寒疫。治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潤藥。
秋應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感此非時之暖為溫疫。宜用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銀花、牛蒡之類清解之,宜從溫熱證治之。此條溫疫。
_邵評:_應寒涼而反溫熱,是非時之溫氣,人受之而為冬溫、秋燥之證,即為瘟疫,治宜辛涼清解,大忌溫燥。
此與上條同是疫病,因寒國熱,判然不同,用藥各別,大宜著眼。
疫證先從頤頷(陽明部位)腫起者,陽明風熱也。腫於耳之前後(少陽部位)者,少陽風熱也。並宜辛涼散之,二活、荊、防、連翹、黃芩、薄荷、元參、牛蒡、桔梗、犀角汁汗之。陽明加升麻,少陽加柴胡、鉤藤,解散後,加清火解毒之品,淨銀花、人中黃之類。
_邵評:_風火熱毒之邪,故宜辛涼清散。風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從表裡法施治。
時毒從頤腫者,名顱鷀瘟。耳下頸項與咽中腫脹,聲不出者,名蝦蟆瘟。皆風熱不正之氣干於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熱,不可一味寒涼。
_邵評:_頤與耳下項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從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從手經施治,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涼,則鬱遏邪熱,恐其傳裡內陷,不可不慎。
疫證有兼咽喉腫痛者,必辛散為主,不可驟用寒涼,反閉其邪。宜荊防敗毒散(辛涼解散)加甘、桔、射干、馬勃、牛蒡之類(提透解毒)。
白話文:
瘟疫
初期瘟疫,應先用辛涼解表散邪,之後再用和解解毒之法。只有出現裡證齊全、脈象實數、口乾舌燥、心下堅滿等症狀,才能考慮攻下。若胃中食物尚未消化,即使是黃芩、黃連、瓜蔞等藥物也應緩緩服用,更不要說硝石、雄黃等寒涼之物了。如果過早使用寒涼藥物,會使食物凝結成塊,不易散開,最終可能演變成結胸之症。以上治療原則都應依照溫熱病的治法來處理。
邵氏評述:初期邪氣在肺衛,所以宜用辛涼解表散邪。如果肺邪侵入陽明腑臟,就會出現裡證,脈象實數、堅滿、口燥等裡實證狀,此時可以攻下。但如果飲食停滯未消化,過早使用寒涼藥物,寒藥和食物相互凝結,容易形成結胸,更不用說攻下了。必須等到食物消化成糟粕,積聚在腸道中,才能服用攻下藥物。寒涼藥物切忌過早使用,以免凝結不化。
瘟疫的治療應根據天時寒暑燥濕,以及病人虛實勞逸等情況,因證施治,不可死板教條。例如,久旱天氣乾燥,熱疫流行,宜清熱解毒,忌用燥熱藥物;如果長時間陰雨綿綿,濕邪盛行,脾土受損,很多人患上寒疫,甚至伴有瀉痢,則應以滲濕健脾為主,忌用滋潤藥物。
邵氏評述:天時寒濕,疾病多為寒疫、寒濕;天時溫燥,疾病多為溫疫、濕熱,必須區別對待。因為天旱乾燥,陽氣亢盛、熱邪盛行,所以多發熱疫,熱證宜清熱解毒,忌用溫燥藥物;如果長時間陰雨,寒濕流行,脾土受損,所以多發寒疫、寒濕,宜溫燥散寒,忌用清潤藥物。這兩種治法大相徑庭,必須仔細區分。
春天應溫暖而反寒,夏天應炎熱而反涼,感受這種非時之寒而生病,稱為寒疫。宜用《太乙神呪散》加羌活、紫蘇溫散寒邪,或者藿香正氣散加減(這兩種藥方都是溫中散寒的藥劑),也可以按照傷寒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這是寒疫的治療方法。
邵氏評述:應當溫暖而反寒涼,這是非時不正之氣,人感受這種氣而生病,就是時行寒疫。治療以溫散為主,忌用寒涼滋潤藥物。
秋天應涼爽而反熱,冬天應寒冷而反溫,感受這種非時之暖而生病,稱為溫疫。宜用犀角、連翹、黃芩、薄荷、金銀花、牛蒡等藥物清熱解毒,宜按照溫熱病的治法來治療。這是溫疫的治療方法。
邵氏評述:應當寒涼而反溫熱,這是非時之溫邪,人感受這種邪氣而生病,就是冬溫、秋燥之證,也就是瘟疫,治療宜辛涼清解,最忌溫燥。
以上兩種疫病,由於寒熱不同,治療方法截然不同,用藥各異,必須仔細區分。
瘟疫初期從下巴開始腫脹(陽明部位),是陽明風熱;腫脹在耳前後(少陽部位),是少陽風熱。都應該用辛涼藥物散邪,例如羌活、防風、連翹、黃芩、薄荷、玄參、牛蒡、桔梗、犀角,以發汗解表。陽明風熱加升麻,少陽風熱加柴胡、鉤藤,邪氣散解後,再加入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金銀花、人中黃等。
邵氏評述:由於風火熱毒之邪,所以宜辛涼清散。風邪解除了,但火毒尚未清除,所以還要清化火毒,這是從表裡兩方面施治。
瘟疫邪毒從下巴腫脹的,稱為顱鷁瘟;耳下、頸項、咽喉腫脹,聲音嘶啞的,稱為蝦蟆瘟。都是風熱不正之邪侵犯上焦所致。治療應以散邪清熱為主,不可一味寒涼。
邵氏評述:下巴和耳下頸項咽喉,都是上焦部位。邪氣從口鼻吸入,先入肺胃,遵循三焦的治療原則,從手太陰經施治,必須先清解宣散,以泄邪氣。如果一味寒涼,反而會鬱遏邪熱,導致邪氣深入內陷,不可不慎。
瘟疫合併咽喉腫痛,必須以辛散為主,不可驟然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閉塞邪氣。宜用荊防敗毒散(辛涼解散)加甘草、桔梗、射干、馬勃、牛蒡等藥物(以透邪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