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5)
卷之四 傷寒類證 (5)
1. 瘟疫
長幼傳染,眾人一般(疫邪淫溢,受其氣而病,病氣傳染,故沿門闔境為患也),此疫氣流行,俗名時氣是也。乃天地穢惡之氣(不正之癘氣),都從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亦有不兼六淫者;有人足經而為表裡者,有入手經而忌汗下者。當分途而治,其辨在舌。
_邵評:_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此四時之常氣也。大疫發時,或挾寒,或挾暑,所謂兼六淫也,總之,純是癘疫為病,當分邪從肌表而受,則入足經,可用汗下法;邪由口鼻而受,則入手經,宜宗三焦立法,從心營肺衛施治,忌用汗下。
凡舌胎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疫邪由表達里也。宜汗下法。
_邵評:_邪在表則舌白,入里則舌黃,入腑熱深則舌黑。邪在足經,分表裡而用汗下之法。
舌胎由白而變鮮紅者,疫邪由衛及營,不入足經而入手經也。忌汗下,宜逐穢解毒,清泄營分。新法。
_邵評:_邪在肺衛則舌白,入心營則舌紅,傳入心包則鮮紅起刺。邪在手經,宗心營肺衛,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經汗下之法。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裡汗下。
初起頭疼發熱惡寒(表邪見症,邪從肌表而入),舌胎白而薄者(表邪舌胎則薄白),邪在表也,敗毒散散之(疏散表邪),微汗而解。如未解,鼻乾口渴(陽明見症)、耳聾脅痛(少陽見症)、舌胎白中帶黃(半表半裡舌胎),此陽明少陽見症,須解肌法,柴、葛、連翹、防風、薄荷、牛蒡、黃芩、木通之類(少陽、陽明同治)。
如再不解,須看有無斑疹或見心煩膈悶,足冷耳聾,身痛如束,或咳或嘔,寸關沉伏,或躁動,便是發斑之候,須提透之,以斑發盡為度。脈伏心煩,謂之欲斑(見此脈症極宜留心);煩止人靜,肌膚無隱隱之點,始為斑盡。已出而口乾,脈洪滑者(斑出而仍口乾脈洪,內之火熱未盡也),宜化斑解毒為主。
當以斑疹門參看。
_邵評:_邪入於裡,則發斑疹。疹出於肺,斑發於胃。將發斑疹,尚未外透,欲出而不出之際,故見症如此。若斑毒滯氣,則脈沉伏;伏邪外出,則脈躁動。亦一定之脈理。
已汗而熱不解,氣口脈弦滑(已汗仍熱邪不解;右脈弦滑,停食之據)、飽悶噁心(邪食滯於胃之上脘,故飽悶噁心),必是胃中宿食為患。消導為主,如生楂肉、麥芽、枳實、連翹、青皮、萊菔子等涼疏之。若脈弦滑、潮熱譫語、臍腹脹痛(食滯已化,糟粕而下,腸中已成燥屎,故譫語腹痛)、舌胎漸漸黃厚燥刺者(胃實舌胎),乃燥屎在腸中也。大柴、承氣,看微甚下之,更衣舌潤為愈。
_邵評:_食停胃中,味化糟粕,尚在胃之上脘,宜消化其食滯,切忌早用攻下。食滯已化而成燥屎,故用攻下。與前半條停食未化者治法不同,大宜著眼。
白話文:
瘟疫
疾病會在人群中傳染,無論老少都可能感染(疫病邪氣瀰漫,人們吸入帶病的空氣而生病,病氣會傳染,所以會沿街蔓延,成為全城災難),這種疫病流行,俗稱時疫。這是天地間污濁的邪氣(不正的瘟疫之氣),都從口鼻吸入。有的患者同時伴隨六淫邪氣,有的則沒有;有的邪氣入侵足太陽經,表現為表裡證狀,有的邪氣入侵手太陽經,忌諱發汗瀉下。治療時應區別對待,辨證的關鍵在舌苔。
邵評: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這是四季常見的氣候因素。大疫流行時,有時夾雜寒邪,有時夾雜暑邪,這就是所謂的兼夾六淫。總之,都是瘟疫致病,要區分邪氣是從肌表侵入,還是從口鼻侵入。如果從肌表侵入足太陽經,可以用發汗瀉下法;如果從口鼻侵入手太陽經,應該著眼於三焦,從心、營、肺、衛四個方面施治,忌用發汗瀉下法。
如果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黑,表示疫邪由表入裡。宜用發汗瀉下法。
邵評:邪氣在表,舌苔發白;邪氣入裡,舌苔發黃;邪氣深入腑臟,熱邪很重,舌苔發黑。邪氣在足太陽經,要根據表裡情況,使用發汗瀉下之法。
如果舌苔由白轉鮮紅,表示疫邪由衛分入營分,沒有入侵足太陽經,而是入侵了手太陽經。忌用發汗瀉下,應該以解毒、清泄營血為主。這是新的治療方法。
邵評:邪氣在肺衛,舌苔發白;邪氣入心營,舌苔發紅;傳入心包絡,舌苔鮮紅,並有針刺狀。邪氣在手太陽經,要著眼於心、營、肺、衛,辨明上中下三焦而施治,忌用足太陽經的發汗瀉下之法。
如果疫邪兼夾六氣,入侵足太陽經,從表裡用發汗瀉下之法。
疾病初期頭痛發熱惡寒(表邪的症狀,邪氣從肌表侵入),舌苔薄白(表邪的舌苔表現),邪氣在表,可以用敗毒散來治療(疏散表邪),微微出汗即可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出現鼻乾口渴(陽明症狀)、耳聾脅痛(少陽症狀)、舌苔白中帶黃(半表半裡舌苔),這是陽明少陽同病,需要解肌,可用柴胡、葛根、連翹、防風、薄荷、牛蒡子、黃芩、木通等藥物(少陽、陽明同治)。
如果仍然沒有痊癒,要觀察是否有斑疹,或者出現心煩意亂、胸悶、足冷、耳聾、渾身疼痛如捆綁一般,或者咳嗽嘔吐,寸關脈沉伏,或者躁動不安,這些都是將要發斑的徵兆,必須促使斑疹透發,以斑疹全部透發為度。脈象沉伏,心煩意亂,稱為將要發斑(見到這種脈症,必須格外注意);煩躁停止,人體平靜,皮膚沒有隱隱約約的疹點,才算斑疹完全透發。斑疹已經透發,但是仍然口乾,脈象洪滑(斑疹透發但仍然口乾、脈象洪滑,表示體內火熱未盡),應該以化斑解毒為主。
詳見斑疹門相關內容。
邵評:邪氣入裡,就會發斑疹。疹子發於肺,斑點發於胃。將要發斑疹,還沒有外透,想出而不出,所以出現這樣的症狀。如果斑疹毒邪氣滯,脈象就沉伏;伏邪外出,脈象就躁動。這也是一定的脈理。
已經出汗,但是熱症沒有消退,氣短,脈象弦滑(已經出汗但熱邪未解;右脈弦滑,是食物停滯的依據)、飽脹噁心(邪氣和食物停滯在上脘,所以飽脹噁心),一定是胃中宿食所致。應該以消導為主,比如山楂肉、麥芽、枳實、連翹、青皮、萊菔子等涼性和疏泄的藥物。如果脈象弦滑、潮熱、譫語、臍腹脹痛(食物停滯已經消化,變成糟粕下行,腸中已經形成乾燥的糞便,所以譫語腹痛)、舌苔逐漸黃厚乾燥,並有針刺感(胃實的舌苔表現),這是腸中乾燥的糞便所致。可以用大柴胡湯、大承氣湯等藥物攻下,根據病情輕重而定,觀察大便通暢、舌苔潤澤為痊癒。
邵評:食物停滯在胃中,味道已經消化,糟粕還在上脘,應該先消化食物停滯,切忌過早使用攻下之法。食物停滯已經消化,變成乾燥的糞便,所以才使用攻下之法。與前面食物停滯未化時的治療方法不同,這一點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