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3)

1. 邪氣乾血分

風溫之邪入於營分不解,以致舌赤音低、神呆潮熱、脈數左甚,或發丹疹,此邪過營而已及血分也。夫心主血,邪乾血分,漸成內閉。風藥燥血,固宜大禁,即苦寒直走腸胃,亦非溫邪逆入膻中心主所宜。須犀角、元參、鮮生地、廣鬱金、石菖蒲、丹皮、銀花、西黃之類主之。

_邵評:_邪初入肺則在衛,不解,則入氣分。氣分不解,則傳心營。營不解,則入下焦血分矣。邪在血分,入里極深,中焦俱病,陰液受找,每多液涸內閉之候。宜救陰達邪,清營涼血治之。至於膻中是包絡所居,在於上焦,用藥宜清輕而忌重濁,此種藥味,治邪入心包之劑;若入血分,當用地黃、阿膠、復脈湯,方是血分治法。

白話文:

[邪氣侵襲血分]

風溫之邪如果進入了人體的營分無法得到解決,會導致舌頭變紅、聲音低弱、神情呆滯、潮熱現象、脈搏快速,左側尤其明顯,或者出現丹疹,這表示邪氣已經穿過營分,開始影響到血分了。心臟主管血液循環,當邪氣侵入血分,會逐漸形成內部閉塞。風濕藥物易使血液乾燥,理應嚴格禁止使用,即使苦寒藥物直接作用於腸胃,也不適合溫邪逆向進入膻中和心臟。應該使用如犀角、玄參、新鮮生地、廣鬱金、石菖蒲、牡丹皮、銀花、西黃等藥物來處理。

_邵評:_邪氣一開始進入肺部時,是在衛分,如果無法清除,就會進入氣分。氣分若無法清除,就會傳至心營。營分若無法清除,就會進入下焦的血分。邪氣在血分,深入體內的程度很深,中焦都會受到影響,陰液會受到損耗,常見有體液枯竭和內閉的症狀。應當補充陰液,排除邪氣,以清涼血液的方法來治療。至於膻中,是包絡所在的地方,位於上焦,用藥應該清輕,避免重濁,這些藥物是用來處理邪氣進入心包的情況;如果邪氣進入血分,應該使用地黃、阿膠、復脈湯,這纔是處理血分的正確方法。

2. 氣血兩傷

若感溫邪,治不中的,熱毒內潘,必至氣血兩虧,如脈左數右大(數為虛,大剛為火)、煩渴口糜、舌赤唇焦(陰虧火盛之候)是也。宜玉女煎。

_邵評:_溫邪誤治,熱入陽明,灼傷少陰陰液。此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病在中下二焦也。宜滋腎陰以清胃火。

白話文:

如果不幸感染了溫熱性的病毒,治療方式不正確的話,體內的熱毒就會擴散,必定會導致氣和血兩者都受損。像是脈搏左邊跳動快速,右邊脈象強大(跳動快速顯示虛弱,強大則代表火氣旺)、感到煩躁口渴,口腔潰爛,舌頭呈紅色,嘴脣乾燥(這些都是陰虛火旺的症狀)。這時候應該服用玉女煎。

根據邵氏評論:如果對溫熱性病毒的治療方式錯誤,熱毒進入陽明經,會燒灼傷害到少陰經的陰液。這是少陰經的陰液不足,而陽明經的火氣過剩,病症出現在身體的中下部位。應該滋養腎臟的陰液來清除胃部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