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溫熱
(春溫、冬溫、熱病同治。參《葉案》)
煩勞多欲之人,陰精久耗,適遇冬月非時之暖,感而即病者,冬溫也(冬受冬發者,冬溫也)。春時木火司令,天道溫暖,新邪引動伏邪,溫從內發者,春溫也。夏令炎熱感之即病,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大抵溫熱之證,陰精內耗,強陽無制,新邪一觸,則燎原之勢,直從里發。
故初起即見壯熱煩渴、口乾舌燥等症,而主治以存津液為要旨。凡遇傷寒過經不解,或發汗不徹,反致昏劇者,皆溫熱誤治之證也(溫熱病而用傷寒治法,延久變重,故曰溫熱誤治之證)。前陽明、少陽條內,已見大意,而茲專以手三陰立言(溫熱宗手經治,故以手三陰立言)。
治宜互參。
_邵評:_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陰虧是溫病之原。故治溫熱病,以保陰存津為首務。若春溫、夏熱二證,亦俱有之。冬月受邪,伏藏不發,至春時天暖,外感時邪,引動伏邪而發病者,名為伏氣春溫。若其人內無伏邪,春天感受溫邪而即病者,此即發之春溫也。夏令受熱而即病者,此即發之熱病也。內有伏邪,春令不發,至夏至後壯熱而病者,此伏氣所發之熱病也。如此辨證,方可明晰。《內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熱。溫病發出之途自少陽,熱病發出之病由陽明。溫病主以白虎湯。至於傷寒延久,邪已化熱,與溫熱治法相通。所謂傷寒與溫熱始異而終同也。
_又評:_伏氣所發之溫熱病,與感而即發之溫熱病,見症稍異。伏氣之病,其邪從里而達於外,表上無邪,故初起即熱,無一毫惡寒之象。即發之溫病,邪由肺受,肺主皮毛,故初起微寒,繼即純熱不己。如此辨認,庶無錯誤。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溫熱」病症的理解和治療方法,主要涉及春溫、冬溫和熱病。在春季,肝火旺盛,如果遇上暖冬,導致體內潛伏的邪氣被引發,就會出現春溫;冬季本應寒冷,但遇到不尋常的溫暖天氣,易使體質虛弱、陰精長期耗損的人患病,這就是冬溫;夏季酷熱,一旦感染即會引起高燒、口渴、不畏寒的熱病。
溫熱病症的特徵通常是體內陰精消耗過多,陽氣失衡,一旦受到新的邪氣侵擾,病情就會像野火燎原般迅速擴散。患者會立即表現出高燒、口渴、口乾舌燥等症狀,治療的重點應放在滋潤津液上。如果原本是感冒,卻因治療不當或發汗不夠,導致病情加重,這往往是因為誤診為溫熱病症所致。
治療溫熱病症,首要任務是保護陰精,保存津液。對於春溫和夏季熱病,都有可能是體內潛伏邪氣被外界環境觸發所致。冬季感染邪氣,未及時發病,到春季因天氣轉暖,外來邪氣引發潛伏的病氣,形成伏氣春溫;若是體內無潛伏邪氣,春季直接感染溫邪而病,則是即發春溫;夏季受熱立即發病,屬即發熱病;若體內有潛伏邪氣,春季未發,待夏至後才顯現高燒,這是伏氣所引發的熱病。
《內經》提到,冬季受寒,春季可能病溫;夏至前的病稱溫,夏至後的病則為熱。溫病通常從少陽開始,熱病則由陽明發病。溫病可用白虎湯作為主方。而對於感冒持續時間長,病邪已轉為熱邪的情況,其治療方式與溫熱病症相通,顯示出感冒與溫熱病症雖然起始不同,但最終可能呈現相同的治療策略。
對於伏氣引起的溫熱病和直接感染的溫熱病,其症狀會有些許差異。伏氣病症,邪氣由內向外發展,外表無邪氣,所以一開始就發燒,完全沒有畏寒的跡象。而直接感染的溫病,邪氣由肺部進入,肺主皮毛,因此初期可能輕微畏寒,隨後便轉為純粹的高燒。通過這種區分,可以避免診斷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