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

1. 風溫

凡天時晴燥溫暖,感其氣者,即是風溫之邪(此感而即發之溫病)。陽氣熏灼,先傷上焦(從口鼻而受,先入肺經)。其為病也,身熱汗出、頭脹咳嗽、喉痛聲濁(肺經見症)。治宜辛涼輕劑解之(辛涼宣泄上焦肺經),大忌辛溫汗散(與傷寒不同法)。古人治風溫,有萎蕤湯、知母葛根湯,內有麻黃、羌活等藥,皆不可用(辛溫散表,故不可用)。

風溫吸入,先傷太陰肺分。右寸脈獨大(右寸肺脈也,大為邪熱),肺氣不舒,身痛胸悶,頭脹咳嗽,發熱口渴(上焦見症),或發痧疹(邪由肺而外出皮膚)。主治在太陰氣分,梔、豉、桑杏、蔞皮、牛蒡、連翹、薄荷、枯芩、桔梗、桑葉之類(輕宣上焦肺分熱邪,辛涼清散法也)清之解之。

痰嗽加貝母(清痰止嗽),聲濁不揚加兜鈴(宣肺瀉火),火盛脈洪加石膏(清肺胃火熱),咽痛加射干(利咽化痰),飽悶加廣鬱金、枳殼(開痞化邪),乾咳喉燥加花粉、蔗漿、梨汁(生津化熱,潤肺止咳),咽喉鎖痛加萊菔汁(滌痰下氣)。如發熱、口糜、氣穢者,此溫邪劫傷肺胃之津也,宜生地、石膏、知母、麥冬、花粉、釵斛、梨皮之類主之。

_邵評:_溫邪由肺而入於胃,熱傷肺胃之津,病在上中二焦,故用大清肺胃熱邪,生津潤燥為主。治上中二焦之良法。

如肺脹喘急、胸痛氣穢者,此溫邪傷肺,欲釀內癰也。急用活水蘆根、桃仁、苡仁、栝蔞皮、冬瓜子、北沙參、黑元參、連翹之類清之。

_邵評:_熱邪蘊於肺中,鬱結不宣,氣滯血瘀,欲釀肺癰。故見胸疼喘急、痰氣穢臭之症。用千金葦莖湯宣肺痹而行血降氣,加味以清化肺熱為治。

凡風溫上受,為手太陰輕證。若犯手少陰、厥陰二經,當於溫熱證內合參之。

以上是感而即發之冬溫。

_邵評:_以上邪初在肺,其勢尚輕。若肺邪不解,傳入心營及心包絡經,則入里而病重矣。後溫熱證內所列各條,治法相通,當合參之。

白話文:

[風溫],這是指在天氣晴朗乾燥且溫暖時,人體感受到的氣候影響,這種影響就是風溫之邪(這是感受後立即發作的溫病)。由於陽氣旺盛,風溫首先會傷害到上焦(通過口鼻進入,主要影響肺部)。患病時,會出現身體發熱、出汗、頭痛、咳嗽、喉嚨痛以及聲音嘶啞(這些都是肺部受到影響的症狀)。治療應採用辛涼輕劑來解除病症(利用辛涼宣泄上焦肺部),絕對不能使用辛溫發汗的方法(這和治療傷寒的方法不同)。古人治療風溫,會使用萎蕤湯、知母葛根湯,但這些藥物內含有的麻黃、羌活等成分都不適用(因為它們具有辛溫散表的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風溫進入人體,首先會傷害到肺部的太陰肺分。右側寸脈特別大(右側寸脈是肺脈,增大表示邪熱存在),肺氣運行不順,身體疼痛、胸部悶堵、頭痛咳嗽、發熱口渴(這些都是上焦的症狀),或者出現痧疹(邪氣從肺部向外擴散至皮膚)。治療重點在於太陰氣分,可以使用梔子、豆豉、桑杏、蔞皮、牛蒡、連翹、薄荷、枯芩、桔梗、桑葉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輕鬆地宣泄上焦肺部的熱邪,屬於辛涼清散的治療方法)。

對於咳嗽帶痰,可加入貝母(清理痰液並止咳);如果聲音嘶啞,可加入兜鈴(宣肺瀉火);如果火氣旺盛,脈搏洪大,可加入石膏(清除肺胃火熱);咽喉痛,可加入射干(利咽化痰);感到飽脹悶堵,可加入廣鬱金、枳殼(開痞化邪);乾咳喉嚨乾燥,可加入花粉、蔗漿、梨汁(生津化熱,潤肺止咳);咽喉劇烈疼痛,可加入萊菔汁(清除痰液,調理氣機)。如果出現發熱、口腔潰瘍、口氣惡臭的情況,這是溫邪損傷了肺胃的津液,可以使用生地、石膏、知母、麥冬、花粉、釵斛、梨皮等藥物來治療。

邵評:溫邪從肺部進入胃部,熱力損傷了肺胃的津液,疾病影響到了上焦和中焦,因此治療應該以大力清除肺胃的熱邪,生津潤燥為主。這是治療上焦和中焦的優秀方法。

如果出現肺部腫脹、喘息急促、胸痛、口氣惡臭,這表明溫邪傷害肺部,可能導致內部形成膿腫。應立即使用活水蘆根、桃仁、薏仁、栝蔞皮、冬瓜子、北沙參、黑元參、連翹等藥物來清熱。

邵評:熱邪積聚在肺部,鬱結不散,氣滯血瘀,可能導致肺癰。因此會出現胸痛、喘息急促、痰氣惡臭的症狀。可以使用千金葦莖湯來宣肺通絡,調理氣血,再加上一些藥物來清化肺熱。

風溫從上部進入,影響的是手太陰肺經的輕微症狀。但如果影響到手少陰心經和厥陰肝經,應參考溫熱證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考慮。

以上描述的是感受後立即發作的冬季溫病。

邵評:以上描述的是邪氣剛開始影響肺部,病情較輕。但如果肺部的邪氣未被解決,傳入心營和心包絡經,則病情加重,進入裡部。後面溫熱證的各項條款,治療方法都相通,應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