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卷之四 傷寒類證
《內經》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蓋六氣為病,皆能發熱(風寒暑濕燥火,六因無不化熱)。故善治傷寒者,必能窮究六淫之氣,凡溫熱暑濕疫癘之類傷寒者,無不一一辨析明白,而施治各當。要知能治類證,即是能治傷寒,以類證實居感證之八九也。今將類證治法列於後,庶幾溫熱暑濕之證,不致混入傷寒正病之治。其餘感證思過半矣。
_邵評:_傷寒證,邪從肌表而入,先表后里,從六經辨證,用足經藥辛溫表散。溫熱暑疫,邪由口鼻吸受,宗三焦認證,從手經用藥,忌用足經辛溫藥。如此,溫暑與傷寒方不相混。
白話文:
《內經》提到:所謂的熱性疾病,都屬於傷寒的一種類型。因為由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所導致的疾病,都能引起發熱的情況(這六種病因最後多會轉化為熱)。所以,一個擅長治療傷寒的醫生,必定能深入研究六淫之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在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對於溫熱、暑熱、濕熱、瘟疫等和傷寒類似的病症,他都能夠一一分辨清楚,並根據病情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要知道,能夠處理這些類似傷寒的病症,就是能夠處理傷寒本身,因為這些類似病症實際上佔了所有感受外邪病症的八九成。現在,我們將這些類似傷寒病症的治療方法列出來,希望溫熱、暑熱、濕熱等症狀不會被誤認為是傷寒的主要病症而錯誤治療。其他由外邪引起的病症,已經佔了一半以上。
邵氏評論:在傷寒病症中,病邪通常是由皮膚進入人體,先是影響身體表面,然後才會影響到內部,我們可以通過六經來辨別證候,使用足部經絡的藥物,這種藥物性質偏辛溫,有助於表散病邪。然而,溫熱、暑熱、瘟疫等病症,病邪則是透過口鼻吸入,我們應當通過三焦來辨別證候,使用手部經絡的藥物,避免使用足部經絡的辛溫藥物。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溫熱、暑熱等病症與傷寒的治療方法混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