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1)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11)
1. 察舌辨證歌
_邵評:_溫暑二邪,從口鼻吸入,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濕邪由肌表而入,常走氣分。若濕兼暑邪,則營衛俱入矣。
溫暑二氣,常入營分,兼入氣分。蓋溫暑都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故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或先衛後營。惟濕邪常走氣分,必暑挾濕、濕挾暑,則三焦營衛通入矣。
_邵評:_二條論寒濕溫暑之入氣入營。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
_邵評:_此熱病是伏氣所發,初起即從陽明而達於外,與感而即發之溫病自外入內者,自是兩種,不可混治。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屬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胎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達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壯熱無寒為熱病。
_邵評:_傷寒由表入里,先太陽,後陽明,故舌胎先白後黃,見症初起惡寒。熱病良里出外,初起即從陽明為出路,故舌胎純黃少白,見症壯熱不寒、胸腹灼手。以此為辨,最為精確。
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證,發汗散寒表劑先。
_邵評:_此條亦伏氣所發之熱病,切不可辛溫發汗,宜用梔豉、黃芩等方清解少陽、陽明。若是傷寒,可用表劑發汗矣。
凡溫熱之證,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鮮。
_邵評:_舌絳赤,外症耳聾目赤者,是溫病從少陽而發出也,當清解木火之郁,與傷寒少陽證之可用表散不同,故忌汗散。
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柯法斷之。但看舌胎黃燥為陽明熱病,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_邵評:_此三條論溫熱病由於伏氣所發,以舌胎辨之最精。
若是溫邪從上受,竅中吸入肺先傳。苓翹梔豉桑蔞杏,氣燥加膏肺分宣。邪入心營同膽治,再加元參郁菖鮮。
_邵評:_春時溫邪從口鼻吸入,受而即發。舌苔白燥者,邪先入肺也,從肺衛氣分治之。若舌鮮紅而絳,邪入心營也,治與少陽膽經同法,加入清心開竅之品。
溫邪從內發者,以少陽膽經治之。若固天時晴燥太過,其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邊紅,治在氣分。舌色鮮紅,治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同法。亦用犀角、丹皮、鮮生地之類,再加元參、麥冬、廣鬱金、鮮菖蒲以清心開竅也。
_邵評:_此即發之溫病,分營衛治,與伏氣內發不同。臨證時最宜細辨。
白話文:
察舌辨證歌
溫暑兩種邪氣,都是從口鼻吸入人體,可能侵入心臟經脈,也可能侵入肺臟衛氣。濕邪則由肌膚表面侵入,通常循行於氣分。如果濕邪與暑邪同時存在,就會同時侵入營氣和衛氣。
溫邪和暑邪通常侵入營氣,但也同時侵入氣分。因為溫暑都從口鼻吸入,所以上焦首先受到影響,因此可能侵入心臟經脈,也可能侵入肺臟衛氣,或者先入衛氣後入營氣。只有濕邪通常循行於氣分,必須是暑邪夾雜濕邪,或濕邪夾雜暑邪,才會同時侵入三焦、營氣和衛氣。
這兩段論述了寒濕、溫暑侵入氣分和營分的途徑。
傷寒侵入臟腑陽明經脈為主,熱病則陽明經脈一開始就受累。舌苔先白後黃是寒邪化熱,純黃少白則熱邪熾盛。
這裏所說的熱病是伏藏的邪氣所引起的,一開始就從陽明經脈達到體表,這與因感受外邪而立即發病的溫病(從外侵入內)不同,不可混淆治療。
太陽經主司體表,陽明經主司內臟。傷寒由體表進入內臟,所以初期在體表屬於太陽經病證,進入內臟則屬於陽明經腑病。熱病從內臟發病,藉助陽明經作為發洩的途徑,所以一開始就在陽明經。觀察舌苔,先白後黃的是傷寒由表入裏,寒邪化為熱邪;如果一開始就是純黃少白,或黃色乾燥而刺痛,則是疾病發病於陽明經,由裏達表,熱勢熾盛。再參考其他症狀,初期惡寒發熱的是傷寒,高熱不寒的是熱病。
傷寒由表入裏,先侵犯太陽經,後侵犯陽明經,所以舌苔先白後黃,症狀初期出現惡寒。熱病則由裏達表,一開始就從陽明經作為發洩的途徑,所以舌苔純黃少白,症狀是高熱不寒、胸腹灼熱。以此來辨別,最為準確。
熱病沒有惡寒,只有高熱,黃芩、梔子、豉汁湯古今相傳。惡寒發熱是傷寒的症狀,應先用發汗解表藥。
這段也是指伏藏的邪氣所引起的熱病,絕對不能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應該用梔子、豉汁、黃芩等藥物清解少陽、陽明經的熱邪。如果是傷寒,則可以用發汗解表的藥物。
所有溫熱病症,都不能發汗。像仲景的陽明病方劑梔子豉汁湯,少陽病方劑黃芩湯,都能通治。
少陽溫病如何判斷?舌頭紅絳,就知道是木火邪氣熾盛。眼睛紅赤、耳朵發聾、全身發熱嚴重,就要用梔子、翹搖、犀角、牡丹等藥物。
舌頭紅絳、外症有耳朵發聾、眼睛紅赤,這是溫病從少陽經發病,應該清解木火鬱滯,這與傷寒少陽證可用發汗解表不同,所以禁忌發汗散邪。
所有溫病、熱病,都是純熱無寒。熱病發病於陽明經,溫病發病於少陽經,應該根據柯氏的辨證方法來判斷。只要觀察舌苔,黃而乾燥的是陽明熱病,紅絳的是少陽溫病。溫病應該用犀角、梔子、翹搖、鮮生地、丹皮等藥物,來解木火鬱滯,絕對禁止發汗散邪。
這三段論述溫熱病由於伏藏邪氣所發,用舌苔來辨證最精確。
如果溫邪從上焦侵入,從鼻孔吸入,先傳至肺經。用茯苓、翹搖、梔子、豉汁、桑螵蛸、杏仁等藥物,氣分乾燥則加潤燥藥。邪氣侵入心臟經脈,與膽經同治,再加入元參、鬱金、菖蒲等藥物。
春天溫邪從口鼻吸入,感受邪氣就立即發病。舌苔白而乾燥,邪氣先入肺經,從肺經衛氣、氣分治療。如果舌頭鮮紅而絳赤,邪氣入心臟經脈,治療方法與少陽膽經相同,再加入清心開竅的藥物。
溫邪從內發病,用少陽膽經的治療方法。如果恰逢天氣晴朗乾燥過度,其邪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而乾燥,邊緣發紅,治療在氣分;舌頭顏色鮮紅,治療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的治療方法相同,也用犀角、丹皮、鮮生地等藥物,再加入元參、麥冬、廣鬱金、鮮菖蒲等清心開竅的藥物。
這是立即發病的溫病,分營衛治療,與伏藏邪氣內發不同。臨床診斷時最應該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