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1.

(新法合參《景岳》、《金鑑》、《葉案》)

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實喘,三法後多虛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實喘宜開太陽,虛喘宜固少陰。外感之喘治肺,內傷之喘治腎。

_邵評:_喘有風寒、水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鬱等因。由於外邪在肺,是為實喘。下焦元海無根、腎虛氣逆而發喘者,為虛喘。實喘宜開肺,虛喘宜固腎。至三法者,汗吐下也。雖云三法前多實,三法後多虛,然亦不可執。總之,外邪為實,宜治肺;內傷為虛,宜治腎。

虛實之辨,實喘氣急張口,抬肩欠肚(實喘是邪阻於肺,氣不宣通,故張口抬肩而喘急也);虛喘氣短,似喘非喘,而不張口抬肩欠肚也(虛喘由下焦元海無根,腎真失納,氣升上逆而似喘非喘,氣不續,無張口抬肩之狀也)。實喘肺氣不得宣暢,滿悶只在膈間;虛喘腎氣不能接續,阻塞在於氣道。

_邵評:_實喘由肺有外邪,氣不宣暢,而氣急發喘,病在上焦,故滿悶只在膈間也。虛喘由腎氣不納,虛氣上逆,短氣發喘,病屬下元虧乏也。

太陽病不解(外邪也),用小青龍湯治喘者,治水氣干肺也;用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治喘者,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湯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_邵評:_表有風寒,內挾水飲,犯肺而喘,用小青龍散邪滌飲。若寒邪在表,氣鬱於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樸杏散寒下氣。但寒無汗而喘者,用麻黃湯;此則肺有火邪,外寒包住內火,故以麻黃湯去桂枝而加石膏。

陽明病,發熱汗出(病在陽明之半表裡)、不惡寒(邪方入里而表已和)、胸滿而喘,用梔子豉湯者,此陽明內熱出表,非治外感也。又陽明病,直視微喘,用承氣者,此陽明壞病也。述古。

_邵評:_胸中為陽明之表,滿而喘者,熱上擾而氣不下降也。邪在膈間,用梔豉湯以泄膈間熱邪,此陽明經病之表證。若陽明腑病,直視微喘者,由於誤治,而陰傷邪實,用承氣者,去邪以救正也。

傷寒有暴感寒邪、惡寒無汗(表邪見症,寒抑不達)、頭疼身痛、寸脈沉伏(邪遏於表,氣不宣行,故寸脈沉伏)而喘急者(喘急者,表寒挾痰上阻於肺,肺氣逆而不降則喘),此寒邪鬱於太陽,痰氣交阻於肺也。法當開太陽之邪,用麻黃、川桂枝、半夏、杏仁、旋覆花、紫蘇葉、橘紅、生薑、白芥子之類(辛溫以散寒),辛溫汗之。

_邵評:_肺與太陽,均為主表。太陽表邪不解,每每上侵於肺,故開太陽表邪,即是開肺,治法本相通也。此開肺疏表、滌痰降氣之法。

_廉按:_此條寒喘,故用辛溫,稍有熱者不宜。

如外感寒邪,內束伏火(表寒束住肺火),咳喘煩渴(肺火盛,故咳喘煩渴),氣口脈沉而數者(寒阻氣機則脈沉,肺有火則脈數),此客寒包火之喘也。宜外散寒邪,內清肺火(辛以散表寒,涼以清肺火),麻杏石甘湯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白話文:

關於喘的病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用發汗、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簡稱「三法」)之前,多屬於實喘;用「三法」之後,多屬於虛喘。從臟腑來看,病在肺的喘多為實證,病在腎的喘多為虛證。實喘適合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虛喘適合用固護腎陰的方法來治療。外感引起的喘,要治療肺;內傷引起的喘,要治療腎。

邵評說:喘的病因有很多,像是風寒、水邪、水氣、痰飲、寒包火鬱等等。外邪侵犯肺部造成的喘,屬於實喘。下焦腎氣虛弱,氣逆而引起的喘,屬於虛喘。實喘適合用宣通肺氣的方法治療,虛喘適合用固護腎氣的方法治療。前面提到的「三法」,指的是發汗、催吐、瀉下。雖然說「三法」之前多為實證,「三法」之後多為虛證,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總之,外邪引起的喘屬於實證,應該治療肺;內傷引起的喘屬於虛證,應該治療腎。

判斷虛實的方法是:實喘通常會呼吸急促、張口呼吸、聳肩、肚子也跟著用力(因為邪氣阻礙在肺部,氣無法順暢流通,所以會張口聳肩、呼吸急促);虛喘通常會氣短,感覺好像喘卻又不是真的喘,不會張口、聳肩、肚子用力(因為下焦腎氣虛弱,腎無法納氣,導致氣向上逆行,所以會感覺好像喘卻又不是真喘,氣無法持續,不會有張口聳肩的狀況)。實喘是因為肺氣無法順暢宣散,胸膈之間會有悶脹的感覺;虛喘是因為腎氣無法接續,氣機阻滯在呼吸道。

邵評說:實喘是由於肺部有外邪,氣無法順暢宣散,導致呼吸急促、發喘,病位在上焦,所以胸膈間會有悶脹感。虛喘是由於腎氣虛弱,無法納氣,虛氣向上逆行,導致氣短發喘,病位在下焦腎氣不足。

太陽病沒有治好(指的是外感邪氣),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喘,是為了治療水氣干擾肺部;使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來治療喘,是為了治療寒邪在肺部;使用麻杏石甘湯來治療喘,是為了治療寒邪包裹肺火的狀況。這些都是古人的說法。

邵評說:表證有風寒,體內又有水飲,侵犯肺部導致喘,要用小青龍湯來驅散邪氣、排除水飲。如果寒邪在表,氣鬱結在肺部而引起喘,要用桂枝加厚朴、杏仁來散寒、降氣。但如果是沒有汗,而且因為寒邪而喘的人,要用麻黃湯;這裡說的狀況是肺部有火,外寒包裹著內火,所以要用麻黃湯去掉桂枝,加上石膏。

陽明病,發燒出汗(病位在陽明經的半表半裡),不惡寒(邪氣正要入裡,表證已經和解),胸悶而喘,使用梔子豉湯,是因為陽明經的內熱向外發散,不是治療外感。另外,陽明病,出現直視(眼睛直視)、輕微的喘,使用承氣湯,是因為陽明病病情惡化。這些都是古人的說法。

邵評說:胸部是陽明經的表部,胸悶而喘,是熱邪往上干擾,導致氣不下降。邪氣停留在胸膈之間,要用梔子豉湯來疏泄胸膈之間的熱邪,這是陽明經病的表證。如果是陽明腑的病,出現直視、輕微喘,是由於誤治,導致陰液受損、邪氣太過,要用承氣湯來去除邪氣,救護正氣。

傷寒有突然感受寒邪、怕冷無汗(表證,寒氣鬱結在體表)、頭痛、身體痛、寸脈沉伏(邪氣阻礙在體表,氣無法運行,所以寸脈沉伏)而且喘急(喘急是因為表寒夾雜痰液,阻礙在肺部,肺氣逆而不降所以喘),這是寒邪鬱結在太陽經,痰氣交阻在肺部。應該用發散太陽經寒邪的方法來治療,使用麻黃、川桂枝、半夏、杏仁、旋覆花、紫蘇葉、橘紅、生薑、白芥子之類的藥物(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用辛溫發汗的方法。

邵評說:肺和太陽經,都是主導體表的。太陽經的表邪沒有解除,常常會侵犯到肺部,所以解太陽經的表邪,也就是在開肺,治療方法是相通的。這是開肺、疏散表邪、化痰降氣的方法。

廉按:這裡指的是寒喘,所以要用辛溫的藥物,如果稍微有熱的人,就不適合用這種方法。

如果外感寒邪,體內又有潛藏的火氣(表寒束縛住肺火),出現咳嗽、喘、煩躁口渴(因為肺火旺盛,所以咳嗽、喘、煩躁口渴),氣口脈沉而數(寒邪阻礙氣機,所以脈沉,肺有火所以脈數),這是外寒包裹內火所造成的喘。應該用向外散寒邪、向內清除肺火的方法(用辛味的藥物來散表寒,用涼味的藥物來清肺火),使用麻杏石甘湯加上桑白皮、黃芩、桔梗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