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1)

1. 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於厥陰篇內,則為肝邪犯胃可知。凡傷寒,如見寒熱乾嘔、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濁沫,或吐酸苦黃綠之水(木火升騰,濁陰上逆),或吐蛔下蛔,皆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連、桂枝、烏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萸(淡水炒)、黃芩、茯苓(酸苦辛溫以泄肝和胃)。

_邵評:_厥陰屬肝木,為至陰之經。陰極則陽生,木中有相火。凡病邪傳入厥陰,深沉之至邪,每挾木火內燔,勢必順乘陽明而犯胃,傷耗陰津胃液,而見症如此。治宜泄厥陰以安陽明為法。

如泄肝和胃不效,乃胃中虛空若谷,客氣逆犯上衝。須鎮逆安胃,宜人參、茯苓、半夏、代赭石、炒川椒、烏梅肉、川楝子之類(酸苦泄肝,鎮逆安胃)。

白話文:

[肝邪犯胃]

在進一步說明中,張仲景將吐蛔蟲的現象歸納在厥陰篇中,這可以理解為肝臟的異常影響到了胃部。凡是感冒發燒的情況下,如果出現冷熱交替、乾嘔、胸口悶痛,或是吐出大量痰液、混濁泡沫,或是吐出酸苦的黃綠色液體(這通常是肝火上升,導致體內濁氣向上逆流的表現),甚至吐出或排出蛔蟲,這些都屬於厥陰肝經影響到陽明胃經的範疇。治療應以疏肝和胃為主,如使用黃連、桂枝、烏梅、花椒(炒黑)、生白芍、淡吳茱萸(用淡水炒過)、黃芩、茯苓等藥材(這些藥材性質酸苦辛溫,有助於疏肝和胃)。

_邵評:_厥陰是肝臟所屬,屬至陰的經絡。當陰氣達到極致時,會轉化生成陽氣,而肝臟中藏有相火。當疾病侵入厥陰肝經,深入影響身體的最底層,往往會夾帶著肝火在體內燃燒,勢必會順著影響到陽明胃經,進而侵害到胃部,消耗陰津胃液,造成上述的症狀。治療上應以疏泄厥陰肝經來保護陽明胃經為原則。

如果疏肝和胃的療法效果不佳,可能是因為胃部虛弱,無法承受外來的異常影響,導致異常的氣流上沖。這時需要鎮定胃部,防止異常氣流上沖,可使用人參、茯苓、半夏、赭石、炒花椒、烏梅肉、楝實等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疏肝,同時能鎮定胃部,防止異常氣流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