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
1. 胃氣虛寒
素有內寒之人(其人脾胃陽虛而中寒者),復感寒邪,當溫中散寒。若大發其汗,胃中谷氣化汗外達,則胃氣轉餒,蛔失穀氣以養,則不安而上逆。仲景云: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是也。故凡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寒涼(病既是寒,寒則傷陽,故禁寒涼),乃大凶之兆。
急用理中湯(扶陽)去甘草,加椒梅(和肝化蟲)主之。蓋蛔聞甘而起,遇酸而伏(酸以和肝),見苦(苦以殺蟲)則安也。
蛔吐不止者死,吐蛔不能食者亦死(胃散中傷,木賊土敗,故死)。以上述古。
_邵評:_中陽虛而受寒,宜溫中散寒為治。反大汗之,則胃陽益傷,不能化穀氣以養蛔,則蛔上逆而從口出也。蓋陽虛而有寒邪,復發汗以傷其陽,則胃陽虛而胃中冷,故用椒梅理中法溫之。
白話文:
[胃氣虛寒]這部分在講述一種情況,就是原本就有體內寒冷問題的人(這類人通常脾與胃的陽氣虛弱且有內寒),如果再遭受寒氣侵襲,應該採用溫暖中焦並驅散寒氣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用大量出汗的方法來應對,會使得胃中的食物精華隨著汗水排出,這樣胃氣就會更加衰弱,而寄生蟲失去了食物精華的滋養,就不安分地向上移動。張仲景曾說過,患者本來就有寒氣,再讓其大量出汗,胃部就會變冷,必然會導致寄生蟲從口中吐出。因此,凡是感冒後出現吐蟲的情況,即使有高燒,也必須避免使用寒涼的藥物(因為病因是寒氣,寒涼的藥物會進一步傷害陽氣),這是極其危險的徵兆。
遇到這種情況,要緊急使用理中湯(用於扶助陽氣)去掉甘草,加入花椒和烏梅(調和肝臟並殺蟲)來進行治療。因為寄生蟲聽到甘甜的味道會活躍,遇到酸味會安靜(酸性可以調和肝臟),接觸到苦味就會安定下來。
如果寄生蟲持續不斷地被吐出,或者患者吐出寄生蟲後無法進食,都是死亡的徵兆(胃氣散失,肝氣過盛,脾氣受損,所以會死亡)。以上是古人的描述。
邵評:如果中焦的陽氣虛弱,又遭受寒氣侵擾,應該採用溫暖中焦並驅散寒氣的方式來治療。但若採用了大量出汗的方法,會進一步傷害胃部的陽氣,使得胃部無法將食物精華轉化為能量來滋養寄生蟲,於是寄生蟲會逆向移動,從口中被吐出。由於陽氣虛弱,又有寒邪存在,再用出汗的方法進一步傷害陽氣,就會導致胃部的陽氣更虛弱,胃部變得冰冷,所以需要用花椒、烏梅和理中湯的療法治療,以溫暖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