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
1. 邪陷厥陰
凡傷寒暑濕溫熱之邪,上阻氣分則身熱耳聾,入於營分則舌絳神昏,治法當清解心營肺衛。如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鮮菖蒲、淡竹茹、綠豆皮之類,以清上焦。若身熱不解、口渴胸痞、耳聾乾嘔、吐蛔拒納,此暑濕內蒸,其邪漸結厥陰之界,乃險證也(暑濕熱邪內陷厥陰、至陰之分,結閉不宣,蛔不安而上出,危險之證。急用苦辛開結達邪)。
宜川連、半夏、枳實、菖蒲、茯苓、黃芩、乾薑(苦辛以開痞結之邪),苦辛以開內結。
_邵評:_溫熱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受,始在上焦氣分,或漸入營,與傷寒見症不同,治法亦異。當宗河間三焦立法,分心營肺衛論治。上焦之邪不解,蔓延中下而入里,入里之後,可以治同傷寒。故治溫暑與傷寒,始異而終同也。惟藥味宜輕清宣泄上焦,滌痰化熱。
白話文:
[邪陷厥陰]
只要是受到風寒、暑氣、濕氣、溫病或是熱病的侵擾,如果這些邪氣阻塞在身體的氣分層次,就會出現發燒、耳鳴聽力下降的症狀;若是邪氣進入營分層次,可能會導致舌頭呈深紅色且意識不清。治療原則應該是清除心營和肺衛的病邪。例如使用連翹、淡竹葉、滑石粉、川貝母、天竺黃、新鮮的菖蒲、淡竹茹、綠豆皮等藥材,來清潔上焦部位。假使發燒情況未減緩、口渴、胸口感到悶脹、耳鳴乾嘔、甚至有蟲子從口中吐出,拒絕食物攝入,這可能是暑濕在體內蒸騰,邪氣逐漸在厥陰部位結聚,這是一個危險的徵兆(暑濕熱邪深入厥陰、至陰部位,造成封閉不通,腸道中的蟲子受到影響往上移動,是個危險的情況)。緊急時需使用苦味且辛香的藥物來打開邪氣結聚,讓邪氣得以排出。
邵氏評論:溫熱、暑氣、濕氣的邪氣,多是由口鼻吸入,初期會影響上焦氣分層次,也可能逐漸進入營分,和一般風寒的症狀表現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應遵循河間三焦的理論,分別對心營肺衛進行治療。若上焦的邪氣未能解除,可能向下延伸到中焦和下焦進入裡部,進入裡部後,治療方式可與處理風寒相同。所以治療溫熱、暑氣與風寒,雖然開始時的方法不同,但最終都趨於一致。只是在藥材的選擇上,應選用輕清、能宣散邪氣及上焦的藥材,以去除痰濕和化解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