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7)

1. 躁煩

若少陰煩躁同見(少陰陰虧,虛火內盛而煩躁同見)、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脈細而數(少陰津虧火旺,則舌乾紫而脈細數也)、手足微厥、躁擾不寧者,又當滋少陰之陰。左歸、固本(水不制火,上升而躁擾,治以純陰壯水之藥,陰旺則虛火自平)之類主之。

_邵評:_此水虧火旺,水不制火而煩躁。較上條陰盛格陽,陰極發躁之證似輕。上條滋陰回陽,此是壯水制火。

凡心煩懊憹、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均非虛寒,當作熱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主治。無論三法前(三法者,汗吐下也。此數方不論虛實皆可用)、三法後(未用三法,邪氣尚實;三法後,恐正虛也),皆可用也。

_邵評:_但煩而不躁、懊憹不眠,此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證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熱在於膈間,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無形之熱,邪清則煩自止矣。此治陽經熱邪,但煩而不躁之正法。

若煩躁同太陽,有不得汗出之煩躁,大青龍證是也。少陰有吐利、手足厥冷之煩躁,四逆輩證是也。又有誤下復汗之煩躁,晝不得眠,夜則安靜,乾薑附子湯主之是也。

_邵評:_太陽風寒,表間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此陽盛也。大青龍、麻桂以發汗,石膏以清熱除煩也。若少陰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煩躁,此陰虛陽浮,不相交戀,欲外亡也。四逆以回陽,參苓以滋陰。下後復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不得眠,陽虛而邪據也;夜則安靜,陰不虛也。獨任乾薑、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陽。可知煩躁同見,有陽經、陰經之各殊,虛實表裡之不同。

若獨躁不煩,而同三陰證見,便是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湯主治。然煩躁見於三陽者多生,見於三陰者多死。

_邵評:_躁本屬陰,獨躁不煩,且同三陰證見,是純陰無陽之候,非大劑溫中扶陽不可。若煩躁見於三陽,陽經熱實,邪退自安,故多生;見於三陰,陰竭陽浮散脫之象,故多死。

白話文:

躁煩

若病人出現少陰經虧虛,虛火內盛導致的煩躁,伴隨口渴、嘴唇乾燥、舌頭紫暗乾燥、脈搏細而快,手腳微涼、躁動不安等症狀,就應該滋養少陰經的陰氣。服用左歸丸、固本丸等藥物(這些藥物能滋陰壯水,抑制虛火上升導致的躁動)來治療。 邵氏評注:這是陰液不足,虛火旺盛,陰液不能制約陽火而導致煩躁。與前述陰盛格陽、陰極生躁的症狀相比,此症較輕。前述治療是滋陰回陽,而此症則需壯水制火。

如果病人只是心煩意亂、睡不着,沒有躁動不安的症狀,就不是虛寒證,應該用清熱方法治療。如果大便通暢,可以用梔子豉湯、竹葉石膏湯、溫膽湯治療。無論是在汗、吐、下三法(指發汗、催吐、瀉下療法)之前,還是之後使用這些方劑,都是可以的。 邵氏評注:只有煩悶而不躁動,心煩意亂失眠,這是陽經熱邪,而非虛寒證。如果大便通暢,熱邪停留在膈肌部位,還沒有進入胃腸,應該清解上焦和中焦的無形之熱,邪熱去除,煩悶自然會消失。這是治療陽經熱邪,只有煩悶而不躁動的正確方法。

如果煩躁伴隨太陽經證候,出現汗出不利的煩躁,就是大青龍湯證。如果煩躁伴隨少陰經證候,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厥冷,就是四逆湯證。如果因為誤用瀉下藥物而導致再次出汗,出現煩躁,白天睡不着,晚上卻能安靜入睡,就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 邵氏評注:太陽經風寒表證,表層無汗,陽熱內擾而煩躁,這是陽盛。大青龍湯、麻黃桂枝湯用於發汗,石膏用於清熱除煩。如果少陰經病證,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厥冷和煩躁,這是陰虛陽浮,陰陽不交,將要危及生命。四逆湯用於回陽,參苓白朮散用於滋陰。瀉下後又出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所以煩躁。白天睡不着,是陽虛而邪氣入侵;晚上安靜,是因為陰氣不虛。單獨使用乾薑、附子,迅速回陽。由此可知,煩躁伴隨不同經脈證候,虛實表裡的情況都不同。

如果只有躁動不安,沒有煩悶,並且同時出現三陰經證候,那就是陰寒導致的躁動,應該用四逆湯、理中湯等溫陽藥物治療。然而,煩躁出現在三陽經的病人多半能活,出現在三陰經的病人多半會死。 邵氏評注:躁動屬陰,只有躁動沒有煩悶,並且同時出現三陰經證候,這是純陰無陽的表現,必須用大劑量的溫中扶陽藥物治療。如果煩躁出現在三陽經,是陽經熱邪實證,邪氣去除就能痊癒,所以多能活;如果出現在三陰經,是陰液枯竭,陽氣浮散將要脫離的徵兆,所以多半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