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9)

1. 察舌辨證歌

_邵評:_舌紅絳,邪入營分也,宜犀、翹等清透之。舌純紅鮮澤,邪入包絡也,輕用菖蒲、鬱金開之,重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芳香開秘。若痰熱結秘,加西黃、川貝、天竺黃清火化痰。

邪入營中,宜泄營透熱,故用犀角以透營分之熱邪,翹、丹、鮮地以清營分之熱邪。邪入心包絡,則神昏內閉,須加廣鬱金、石菖蒲以開之。若兼有火痰,必致痰潮內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竹瀝、竺黃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_邵評:_黃胎而中心絳者,胃火灼心也,宜川連、石膏以請心胃。舌尖赤而有刺,心火上炎也,宜犀角、川連合導赤散瀉小腸火腑。

如黃胎而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其勢必孤矣。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瀉之。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干。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_邵評:_舌胎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為治。

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能清膈上無形容熱。其邪不在血分,妄投滋膩必增病矣。

絳舌上浮黏膩質,暑兼濕濁欲蒸痰。恐防內閉芳香逐,犀珀蒼蒲滑郁含。

_邵評:_舌絳黏膩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法,痰多可用西黃、天竺黃之屬。

暑蒸濕濁則成痰。暑濕兼穢,恐蒙閉心包,故用葛蒲、鬱金,藉其芳香逐穢,犀角以透營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濕。

白胎絳底因何故,熱因濕伏透之難。熱毒乘心紅點重,黃連金汁亂狂安。

_邵評:_舌胎白、底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用犀角、滑石等藥,泄濕透熱,濕去則熱自解矣。

熱固濕邪遏伏,宜泄濕以透熱,如犀角、滑石、茯苓皮、豬苓、米仁、茵陳、黃柏之類。若濕溫證舌現紅星點點,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治之。狂亂者,非黃連、金汁不解。如無金汁,以人中黃代之。

_邵評:_舌胎有大紅點子者,此濕溫證熱毒乘心也,症必昏譫狂亂,故用黃連清心火,金汁解熱毒。

舌絳碎生黃白點,熱淫濕䘌欲生疳。古名狐惑皆同此,雜證傷寒仔細探。

_邵評:_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

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名之。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由傷餘毒與濕䘌為害。若胃強能食,能任苦寒重藥者可治。

邵評:《金鑑》以牙疳、下疳分狐惑,與《金匱》所言似異。

按:狐惑,蟲證也。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兼咽爛,名惑。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兼聲啞,名狐。面色乍白乍黑乍赤,惡聞食氣,情志默默,此其候也。

白話文:

察舌辨證歌

舌頭紅絳,表示邪氣入侵營分,應該用犀角、翹搖等藥物清熱透邪。舌頭通紅鮮豔,表示邪氣入侵包絡,輕症可用菖蒲、鬱金疏通,重症則用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芳香開竅的藥物。如果伴有痰熱結滯,則需加入西黃、川貝、天竺黃等清熱化痰的藥物。

邪氣入侵營分,應當瀉火透熱,所以用犀角透發營分的熱邪,翹搖、丹皮、鮮生地則清熱。邪氣入侵心包絡,則會神志不清、昏迷,需要加用廣鬱金、石菖蒲來疏通。如果同時伴有痰熱,則會導致痰液阻塞,更需加入西黃、川貝、竹瀝、天竺黃等清熱化痰的藥物。

心火亢盛,胃火灼傷,舌頭中心紅絳,若只清胃清心則效果不佳。舌尖發紅並有刺,表示心火上炎,需用犀角和導赤散藥物瀉火。

舌苔發黃,中心紅絳,表示胃火灼傷心臟,應用川連、石膏清心胃之火。舌尖發紅並有刺,表示心火上炎,應用犀角、川連等藥物導赤瀉火。

如果舌苔發黃,邊緣發紅,中心乾燥發白,表示上焦氣分有虛熱,但並非血分有熱,切勿服用滋膩補血的藥物,應當用輕清涼解熱的藥物治療。

舌苔邊緣發紅,中心乾燥發白,這是上焦氣分無形的熱邪,邪氣不在血分,不要亂用滋補藥物,應當使用輕清涼解熱的藥物治療。

舌頭紅絳,黏膩上浮,表示暑濕之邪化生痰濁阻塞心包,需用芳香化濕、開竅化痰的方法治療,痰多者可加用西黃、天竺黃等藥物。

舌頭紅絳,黏膩上浮,是暑濕交蒸,痰濁蒙蔽心包所致。需急用芳香化濕、開竅滌痰的方法,痰多者可加用西黃、天竺黃等藥物。

舌苔發白,舌底紅絳,表示熱邪被濕邪阻遏,難以透發,應用犀角、滑石等藥物瀉濕透熱,濕邪去除,熱邪自然消除。

舌苔發白,舌底發紅,是熱邪被濕邪阻遏,不能外透。應用犀角、滑石等藥物瀉濕透熱,濕去則熱自解。舌面上出現紅點,是熱毒侵犯心臟,會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需用苦寒藥物治療。

舌苔上有大紅點,這是濕溫病熱毒侵犯心臟,症狀必然是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狂躁不安,因此要用黃連清心火,金汁解熱毒。

舌頭紅絳,散佈著黃白點,表示濕熱邪毒久積不散,蒸腐氣血,形成瘀濁,遇風木之邪而化為蟲證。

舌頭紅絳,散佈黃白色腐爛的斑點,這是濕熱邪毒久蘊不散,蒸腐氣血,化為瘀濁,遇到風木之邪而化為蟲證。

《金鑑》將牙疳、下疳分開列為狐惑,與《金匱要略》所說略有不同。

狐惑是蟲證,上唇有瘡瘍,蟲子啃食臟腑,並伴有咽喉潰爛,稱為惑;下唇有瘡瘍,蟲子啃食肛門,並伴有聲音嘶啞,稱為狐。面色時白時黑時紅,厭惡食物氣味,精神萎靡不振,這是狐惑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