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上 (3)

1. 太陽少陽

凡人腠理疏豁,其邪即從太陽而入少陽。蓋少陽本屬相火,溫邪與相火同氣相招也。如見舌胎白中帶紅,外症頭痛身熱、口苦、眼赤多哆、脅痛耳鳴、脈浮弦而數(少陽見症),此木火之邪,當從少陽治。宜柴、芩、連翹、梔子、牛蒡、薄荷、木通等解之。如未解而漸入於營,加鮮生地、牡丹皮、鉤藤、池菊之類清之。

_邵評:_此風溫入少陽經正治法。

白話文:

當人體毛孔疏鬆時,外邪就會從太陽經入侵少陽經。因為少陽經屬火,溫邪與相火同氣相引。如果出現舌苔白中帶紅,伴隨頭痛、發熱、口苦、眼紅、眼球運動過度、脅痛、耳鳴,脈象浮而弦數,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症狀,代表木火之邪入侵少陽經。這時應以柴胡、黃芩、連翹、梔子、牛蒡、薄荷、木通等藥物來解毒。如果未解毒而邪氣逐漸侵入營氣,則需加入鮮生地、牡丹皮、鉤藤、菊花等藥物來清熱。

2. 太陽兼肺

凡感外邪,頭痛、寒惡發熱而兼咳嗽者,此傷風之重證,傷寒之輕證也。蓋肺主皮毛,太陽主一身之表,原相聯屬(肺與太陽均主表,故開肺即開太陽),但兼咳嗽,則邪上傳於肺而解(邪從肺達),不致傳裡,故為輕證,治以手太陰肺經為主。如寒邪重,則舌潤不渴,宜六安煎加蘇葉、杏仁之類汗之(略兼太陽治)。

如寒重兼喘、氣口脈閉,加麻黃(肺受寒邪治法)開之。

如發熱頭痛(太陽證)、咳嗽(肺證),外雖惡寒,而口渴舌燥(肺火也),此肺有火邪而太陽感寒也。宜蔥白、豆豉、前胡、桑葉、杏仁、羚羊、薄荷、黃芩、貝母、橘紅、桔梗之類,外散寒邪,內清肺火。兼喘者,火為寒鬱,麻杏甘石湯最妙。

_邵評:_開肺即是開太陽,此寒包火正治法。

白話文:

凡是感受外來的邪氣,同時出現頭痛、畏寒發熱以及咳嗽等症狀的,這是風寒感冒的重症,也是傷寒病的輕症。因為肺臟主宰皮毛,太陽經主宰人體的表層,兩者本來就相連(肺與太陽經都主宰表層,因此打開肺經就能同時打開太陽經),不過如果還有咳嗽症狀,表示邪氣已經傳到肺部而解除(邪氣從肺部排出),不會傳到內裡,因此屬於輕症,只要治療手太陰肺經為主即可。如果寒邪較重,舌頭潤澤而不口渴,可以服用六安煎再加上蘇葉、杏仁等藥材來發汗(略微兼治太陽經)。

如果寒邪較重而且合併喘氣、氣口脈搏不通的症狀,再加入麻黃(治療肺受寒邪的方法)來疏通。

如果發熱頭痛(太陽經證)、咳嗽(肺經證),雖然外感寒氣,可是口乾舌燥(也屬肺火),這是表示肺中有火邪,而太陽經感受風寒。適合用蔥白、豆豉、前胡、桑葉、杏仁、羚羊、薄荷、黃芩、貝母、橘紅、桔梗等藥材,既能驅散外來的寒邪,又能清內裡的肺火。合併喘氣的患者,是因為寒邪鬱結了肺火,麻杏甘石湯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3. 太陽太陰

凡人之胃陽充旺(胃陽為三陰之保障),則風寒之入,只在陽經盤旋,不致直入三陰。若胃陽一虧,則寒中太陽,而太陰脾經亦與之同時並受。如發熱惡寒(太陽表證),即兼泄瀉者,太陰里證也,必舌潤不渴、脈來沉緩。法當溫中散寒,宜藿香、紫蘇、厚朴、焦曲、廣皮、木香、茯苓、炙草之類,外散寒邪,內和脾胃,俾得微汗,利止身涼而愈。如感之輕,則寒熱泄瀉治法亦同(傷寒並病)。

白話文:

一般人的胃陽氣旺盛(胃陽氣是三陰經的守護神),那麼風寒入侵時,只會在陽經中流動,不會直接進入三陰經。但如果胃陽氣虛弱,那麼寒氣就會侵犯太陽經,而太陰脾經也會同時受到影響。

例如,如果出現發熱惡寒(太陽經表證),同時伴隨腹瀉(太陰經里證),那麼舌頭一定潤濕不渴、脈象沉緩。治療方法應該溫中散寒,可以使用藿香、紫蘇、厚朴、焦曲、廣皮、木香、茯苓、炙甘草等藥物,外散寒邪,內和脾胃,使病人微微出汗,止住身體發涼,就能痊癒。

如果風寒入侵較輕,那麼寒熱泄瀉的治療方法也相同(傷寒並病)。

4. 太陽少陰

胃陽為三陰之障,陽氣一虛,則寒邪即能襲入三陰。然腎氣不虛,則少陰不致受邪;若腎氣一虛,則坎中之陽不足以御陰邪,即從太陽而入於腎。凡見太陽表證,而脈沉細(少陰脈)、肩背惡寒、大便不實、小便清白者(少陰見象),此即太陽與少陰俱病,重證也。法當溫里散寒,宜桂枝湯加附子、乾薑、獨活、細辛之類,溫腎逐邪。

若目戴眼上視、氣促而喘,或角弓發痙,尤為危候。景岳所謂:太陽未解,少陰先潰是也(腎與膀胱幾絕,故見以上各症)。須大溫中飲主之,冀其回陽作汗,庶有生機(傷寒並病)。

白話文:

胃陽是抵禦三陰寒氣的屏障。陽氣一旦虛弱,寒邪就會乘虛侵入三陰。但是,如果腎氣不虛弱,少陰也不會受到寒邪侵襲。如果腎氣虛弱,坎陽(腎陽)不足以抵禦陰寒之邪,寒邪就會從太陽經侵入腎經。

凡是出現太陽經表證,同時脈搏沉細(少陰脈)、肩背惡寒、大便稀薄、小便清白(少陰證象),這說明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受病,病情嚴重。

治療方法是溫陽散寒,可以使用桂枝湯加上附子、乾薑、獨活、細辛之類的藥物溫補腎陽,驅邪逐寒。

如果患者出現目光向上看、氣短喘息,甚至角弓反張、痙攣發作,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就像景嶽所說的:「太陽(表證)未解,少陰(裡證)先潰。」(腎和膀胱功能幾乎衰竭,所以出現了以上症狀。)

這種情況下,需要使用大溫中飲為主方,希望通過溫陽發汗,使患者有生機。(這是傷寒合併症的治療。)

5. 陽明總要述古

麻黃,桂枝,瓜蒂散,梔子豉湯,白虎湯,豬苓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茵陳蒿湯

外邪表實麻黃湯,外邪表虛桂枝湯。

陽明內熱表證,上焦梔子豉湯,中焦白虎湯,下焦豬苓湯,胸有寒水瓜蒂散。

白話文:

外邪在外且實證:麻黃湯;外邪在外且虛證:桂枝湯。

陽明經內熱表證,上焦:梔子豉湯;中焦:白虎湯;下焦:豬苓湯;胸中有寒水:瓜蒂散。

陽明腑病實熱里證,急下大承氣湯,和胃緩下小承氣湯,潤燥後下調胃承氣湯,鬱熱發黃茵陳蒿湯。

白話文:

當出現陽明經臟腑疾病且有實熱症狀時,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來通便排熱。如果病情較輕或患者身體虛弱,可以選擇用小承氣湯來慢慢清腸道中的熱毒。若病人因乾燥而導致便祕,則可考慮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滋潤腸道並改善消化功能。如果同時伴有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症狀,可用茵陳蒿湯來清除肝膽之熱及利尿排毒。

6. 陽明本病述古

胃實不便,自汗,不眠,頭汗出,手足汗,潮熱,讝語,狂亂,循衣摸床,渴

凡身熱微惡寒、舌胎白、頭額目痛、脈浮洪微滑、無汗而微喘者,此風寒客於陽明營衛而表實也。仍宜發汗,麻黃主之。(陽明表實麻黃證)

如脈浮而遲、汗出微惡寒者,此風邪客於陽明營衛而表虛也。只宜解肌,桂枝主之。(陽明表虛桂枝證)

此外邪初入陽明之表,即在營衛之間,當同太陽施治,不得以陽明正病治之,以外症猶有微惡寒也。

若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如桂枝證,而頭不痛、項不強(非太陽也)、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宜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胃實便祕,自發汗水,無法入睡,頭部出汗,手腳出汗,潮熱,神志不清,狂躁不安,翻找衣物、摸索牀鋪,口渴

凡是身體微熱且惡寒、舌苔發白、頭痛額痛眼痛、脈搏浮大而滑、沒有出汗但稍微喘氣的人,這是風寒入侵陽明經的營衛,導致表實。仍應發汗,用麻黃為主藥。(陽明表實麻黃證)**

如果脈搏浮大而緩,出汗且稍微惡寒的人,這是風邪入侵陽明經的營衛,導致表虛。只應疏解肌肉,用桂枝為主藥。(陽明表虛桂枝證)**

此外,邪氣剛入侵陽明經的表層,即在營衛之間,應與太陽經同法治療,不可用陽明經的正病方法治療,因為外證還稍微惡寒。

倘若發熱出汗、惡風、鼻塞、乾嘔,與桂枝證相似,但頭痛、頸部不僵硬(非太陽經證)、寸脈稍微浮起、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到咽喉、無法休息的人,這是胸中有寒。應服用瓜蒂散催吐。

_邵評:_寒抑胸中之陽,病在陽明之表,此即痰飲類傷寒證。

此病機在胸中痞硬,不頭癰項強,餘症雖似桂枝,非太陽中風可知。胸中為陽明之表,寒邪結而不散,胃陽抑而下升,故咸痞象。惟是酸苦湧泄之味越之,則胃陽得升,胸寒自散,里之表和,表之表自解矣。

_邵評:_此邪不在營衛而在胸中,故不用汗法而用吐法。

若二三日後,外症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鼻乾,不眠;內症咽乾口苦、煩渴飲水、心中懊憹、胸滿而喘(邪在胸中)、舌胎白刺或兼微黃、脈象洪滑,此陽明內熱、欲出不出之上焦證。斯時汗下兩忌,惟宜宣法以越胸中之邪,梔子豉湯主之。嘔加半夏,腹滿加枳實,身熱加黃芩、茵陳。(陽明半表半裡,熱在上焦)

白話文:

邵氏評述

寒邪壓抑胸中陽氣,病症在陽明經絡的表層,這是屬於痰飲類的傷寒證。

這種病症的病機在於胸中痞硬,沒有頭項腫痛,其他症狀雖然類似桂枝湯證,但並非太陽中風所致。胸中屬於陽明經絡的表層,寒邪凝結而不散開,胃陽受到壓抑而不能上升,所以出現胸部痞悶的感覺。只要有酸苦味和瀉下通便作用的藥物,就可以越過寒邪,使胃陽得以上升,胸中的寒邪自然散開,裡面的表症也就平復了,外面的表症也就自然痊癒了。

邵氏評述

這種病邪不在營衛經絡,而在胸中,所以不用發汗的方法,而用催吐的方法。

如果幾天後,外在症狀則轉為發燒,自發汗,不惡寒,反而惡熱,身體沉重,鼻子乾燥,失眠;內在症狀則為咽喉乾燥,口苦,煩渴飲水多,心中煩悶,胸悶氣喘(病邪在胸中),舌苔白色或兼帶微黃,脈象洪滑,這是陽明經內熱,熱邪欲出又不出,上焦受阻證。這時候不宜用汗法和下法,只適合採用宣通的方法來越過胸中的病邪,可以服用梔子豉湯為主藥。嘔吐加半夏,腹脹加枳實,發燒加黃芩和茵陳。(陽明經半表半裡,熱在上焦)

如大熱汗出,大煩大渴,脈洪大浮滑,不惡寒,反惡熱,舌胎黃燥者,陽明經病熱在中焦而未實也,宜白虎湯主之。胃火一清,則津液生而煩渴解,汗止身涼矣。(陽明經病,熱在中焦)

若發熱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使熱從下泄,諸症自除矣。(陽明熱邪內陷下焦)

以上三證,俱陽明內熱欲出之表證,分三焦主治。熱在上焦,梔子豉湯越之;熱在中焦,白虎湯清之;熱在下焦,豬苓湯利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熱、大量出汗、極度口渴、脈搏洪大且浮滑,不畏寒反而畏熱,舌頭表面乾燥有黃苔的情況,這代表熱邪已經深入陽明經,位於中焦但尚未形成結實的病症。應當使用白虎湯來治療。當胃火得到清除,津液自然恢復,口渴的狀況也會得到緩解,出汗停止,身體會感到涼爽。

如果出現發熱、脈象浮動、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通的情況,則需要用豬苓湯來治療,讓熱邪從下部排出,各種症狀自然消失。(陽明的熱邪深入下焦)

以上三種症狀,都是陽明經內熱欲出的表徵,分別對應上焦、中焦和下焦進行治療。熱邪在上焦時,可用梔子豉湯來疏導;熱邪在中焦時,用白虎湯來清熱;熱邪在下焦時,則用豬苓湯來排利尿道。

請注意,這些是傳統中醫的理論和方劑,應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和開方,並遵循其指導進行治療。

若潮熱自汗,不惡寒,反惡熱,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繞臍痛,煩躁譫語,喘冒不得臥,腹中轉屎氣,或自利純清水,咽燥口渴,舌胎燥黃起刺,脈沉實滑數者,陽明實熱里證,地道不通,燥屎為患也。胃腑實證,其脈沉實滑數,心下痛滿堅硬及臍腹者,大承氣湯(痞、滿、燥、實、堅五者俱全,方可用大承氣)急下之。如大便不甚堅燥,腹滿硬痛不甚者,小承氣湯(但痞滿而不燥實者用小承氣)微和之。

如大便燥硬而症未劇,心下不甚脹滿者,調胃承氣湯(但燥實而不痞滿者用調胃承氣)潤燥以和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潮熱盜汗,不畏寒反而怕熱,六七天沒有大便,肚子脹滿,肚臍周圍疼痛,煩躁胡言亂語,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躺,肚子裡咕嚕咕嚕響,甚至拉稀水,咽喉乾燥口渴,舌頭乾燥發黃有刺,脈象沉實滑數,這就是陽明經實熱內積,導致腸道不通暢,燥熱糞便堆積的病症。胃腸積實,脈象沉實滑數,心窩部位疼痛、脹滿、堅硬,並伴隨臍腹疼痛,可以用大承氣湯急救。如果大便不十分堅硬,腹脹硬痛不嚴重,則可以用小承氣湯緩解。

如果大便乾燥堅硬但症狀不嚴重,心窩部位沒有很脹滿,則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潤燥和緩。

_邵評:_若惡寒未罷、腹未堅滿、屎未燥硬、脈弱不實,均不可妄用承氣。

如身熱發黃,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此條當有不大便症),此為鬱熱在裡,茵陳蒿湯主之。

_邵評:_陽明鬱熱發黃,陽黃也。便實者茵陳蒿湯,便溏茵陳五苓散。

白話文:

如果仍然感到寒冷、腹部沒有脅痛或腫脹、糞便還不是乾硬狀態、脈象微弱而不穩定,都不可以胡亂使用承氣法。

如果身體發燒且皮膚變黃,只有頭部出汗而全身無汗、尿液排泄受阻、口渴想喝水(這段應該還有大便不通的情況),這是因為內臟積聚了過多的熱量所造成的病症,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

邵雍評論道:陽明經絡中的熱邪引起的黃疸病,就是所謂的「陽黃」。如果是大便乾結的人,就適用茵陳蒿湯;若是大便稀軟的人,則適合服用茵陳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