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2)
卷之二上 (2)
1. 發熱
熱無休止,曰發熱。風寒客於太陽,有即發熱者,有至一二日始發熱者。然必兼惡風惡寒、頭痛項強、身疼等症(太陽主症),方為太陽發熱,宜汗之。方注云:太陽發熱,寒時亦熱,熱時亦寒也(太陽發熱宜汗)。
《金鑑》云:翕翕表熱、蒸蒸裡熱,俱有自汗症。表熱自汗(太陽)宜桂枝解肌,裡熱自汗(陽明)宜涼膈承氣,不可誤治,當審其尿之白赤、舌之潤燥為別(愚按:表熱自汗畏風惡寒,裡熱自汗則不惡風寒,尤當辨別)。
_邵評:_辨表熱、裡熱,分汗、清、下三法為治。
白話文:
[發燒]
持續性的體溫升高,我們稱之為發燒。當風邪或寒邪侵襲人體的太陽經脈,有的會立即出現發燒的症狀,有的則可能在一兩天後才開始發燒。然而,只有當併發了怕風、怕冷、頭痛、頸部僵硬、全身痠痛等太陽經的典型症狀時,才能確診為太陽經的發燒,治療上應該採用發汗的方法。進一步解釋,太陽經的發燒,即使在感覺寒冷的時候也會有發燒的症狀,在感覺熱的時候卻又會感到寒冷(太陽經的發燒適合使用發汗法)。
《金鑑》中提到:表層的輕微發熱和內裡的嚴重發熱,都可能伴隨自汗的症狀。對於表層發熱伴隨自汗(太陽經)的患者,應使用桂枝來調節腠理;對於內裡發熱伴隨自汗(陽明經)的患者,則應使用涼膈承氣湯來清熱。切記不要錯誤地治療,應根據小便的顏色(白或紅)以及舌頭的濕潤或乾燥程度來判斷是表熱還是裡熱(附註:表熱的自汗通常伴有怕風和怕冷的症狀,而裡熱的自汗則不會有這種症狀,這一點尤其需要注意區別)。
邵評:區分表熱和裡熱,並根據情況分別採用發汗、清熱、攻下的方法進行治療。
2. 惡寒
此風寒客於營衛,非比寒熱之惡寒,雖身大熱亦惡寒也。發熱無汗而惡寒,為表實,宜麻黃湯。發熱有汗而惡寒,為表虛,宜桂枝湯。
_邵評:_以有汗無汗,辨表虛表實。
《金鑑》云: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無熱惡寒發於陰,里也,有汗桂枝加附子湯,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_邵評:_以有熱無熱,辨發於陰發於陽。
白話文:
[對於感到極度寒冷的情況]
這是由風寒侵入人體的營衛系統所導致的,這種情況下的極度寒冷感受,與一般的因冷而感覺到的寒冷不同,即使身體表面溫度非常高,還是會感覺到冷。如果發燒但沒有流汗,並且感覺到冷,這表示身體表面的防禦機制被封閉,適合服用麻黃湯。如果發燒且有流汗,但還是感覺冷,這表示身體表面的防禦機制較弱,適合服用桂枝湯。
邵氏評論:根據是否有流汗來區分是表面防禦機制強還是弱。
《金鑑》一書中提到:如果發燒並感覺到冷,這是由於陽氣受到影響,屬於表面問題,如果有流汗,就應服用桂枝湯;如果沒有流汗,則應服用麻黃湯。如果沒有發燒但感覺到冷,這是由於陰氣受到影響,屬於內部問題,如果有流汗,應服用桂枝加附子湯;如果沒有流汗,則應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邵氏評論:根據是否有發燒來判斷是由陰氣或陽氣受到影響。
3. 惡風
風邪傷衛則惡鳳,均屬表證,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
白話文:
當風邪侵犯人體的防禦系統時,就會感到怕風,這都屬於外感疾病的症狀。不過,感到怕風比畏寒的情況要來得輕微些。
4. 頭痛
頭痛雖屬三陽,惟太陽獨多,故頭痛專主表。太陽頭痛,必兼惡寒發熱(太陽頭痛,必連項強),表解自除。陽明頭痛,在額前、目、鼻等處(陽明表證)。無汗為表證,宜葛根湯加白芷、蔥白等汗之。若頭痛自汗,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小便赤(陽明裡熱上蒸),當以陽明裡證治之,承氣湯。少陽頭痛,在頭角、耳根,脈弦數,口苦是也。
小柴胡去參,加川芎,有痰加栝蔞仁。(參《準繩·辨三陽頭痛》)
白話文:
標題:[頭痛]
內容:雖然頭痛病症主要與身體的三陽經絡有關,但其中太陽經的頭痛最爲常見,因此頭痛病症通常被視爲表面病徵。太陽經引起的頭痛,常伴隨有畏寒和發熱的症狀(太陽頭痛,頸部也會感到僵硬),一旦表面病證解除,頭痛自然消失。
陽明經引起的頭痛,則主要在額頭、眼睛和鼻子附近(這是陽明經表面病證)。沒有出汗是表面病證的特徵,應該用葛根湯加白芷、蔥白等藥物來發汗治療。如果頭痛並伴有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且大便乾結,小便色紅(這是陽明裏熱上升的表現),這時應按陽明裏的病證來治療,使用承氣湯。
少陽經引起的頭痛,主要在頭兩側及耳朵後方,脈象呈弦數,口中苦澀。這時可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加上川芎;若有痰,可再加栝蔞仁。(參考《準繩·辨三陽頭痛》)
5. 項強
太陽傷寒,必頭痛項強。太陽中風,兼濕成痙亦項強。《金鑑》云:項強太陽病,項背強太陽、陽明病也。脈浮無汗,從傷寒傳來,宜葛根湯;有汗,從中風傳來,宜桂枝加葛根湯。若脈沉而項背強,邪已入胸,宜栝蔞桂枝湯。(傷寒風濕,俱有項強)
白話文:
[頸部僵硬]
在中醫觀點中,當人感受了寒邪,侵襲了太陽經,必然會出現頭痛和頸部僵硬的症狀。若是感受了風邪,加上濕氣影響形成痙攣,也會出現頸部僵硬。
根據《金鑑》的描述,頸部僵硬是太陽經的病症,而如果連背部也感到僵硬,則可能涉及到太陽經和陽明經。如果脈象呈現浮象且無汗,這是由於傷寒所導致,治療上應使用葛根湯;反之,如果有汗,則可能是由中風引起,應該使用桂枝加葛根湯。假使脈象呈現沉象,且伴有頸背僵硬,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胸部,這時應使用栝蔞桂枝湯。
(無論是感受了寒邪或是風濕,都可能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
6. 體痛
風寒客於太陽而身痛,但拘急耳。中濕則身痛不能轉側;陰毒身痛則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太陽身痛,解表自除。風濕身痛,宜桂枝加附子湯。陰證身痛,四逆、真武輩溫之。(參《準繩》)
_邵評:_體痛有風、寒、濕、陰證之不同。
《金鑑》云:身痛未汗屬表實,宜麻黃湯。汗後身痛屬表虛,宜桂枝新加湯。若身痛、尺脈遲,是血少營氣不足,雖未經汗,不可發汗,宜建中湯加歸、耆以補營血。風濕身痛,令人一身盡痛,不能轉側,筋脈牽引,煩疼不寧,宜桂枝附子湯。少陰身痛,則脈沉、四肢逆冷,宜附子湯。厥陰身痛、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宜四逆湯。
_邵評:_身痛有表實、表虛、營虛、血少、風濕各因。若少陰、厥陰二經中寒,亦有身痛。臨證均須細辨。
白話文:
[身體疼痛]
當風寒侵襲太陽經絡導致身體疼痛,主要表現為肌肉緊繃。如果濕氣影響身體,則會感到全身疼痛且難以翻身。在陰毒的情況下,身體疼痛且極度沉重,就像被人用棍棒打過一樣。我們可以藉由這些症狀來區分不同類型的疼痛。對於太陽經絡的身體疼痛,只要發汗解表即可緩解。若是風濕導致的身體疼痛,建議使用桂枝加附子湯。如果是陰證導致的身體疼痛,則需使用四逆湯或真武湯等溫熱藥物。
邵氏評論:身體疼痛可分為風、寒、濕和陰證等不同原因。
根據《金鑑》所述,身體疼痛且未出汗屬於表實,應使用麻黃湯。出汗後仍然身體疼痛屬於表虛,應使用桂枝新加湯。若出現身體疼痛及尺脈遲緩,代表血液不足,營養供應不佳,即使尚未出汗,也不可強行發汗,應該使用建中湯加上當歸和黃耆來補充營養和血液。風濕導致的身體疼痛,會讓人全身疼痛,難以翻身,肌肉抽搐,煩躁不安,建議使用桂枝附子湯。少陰經絡的身體疼痛,脈象沉澱,四肢冰冷,建議使用附子湯。厥陰經絡的身體疼痛,伴隨四肢冰冷、汗流不止和腹瀉,建議使用四逆湯。
邵氏評論:身體疼痛可能因為表實、表虛、營養虛弱、血液不足或風濕等因素造成。如果少陰、厥陰兩條經絡受到寒冷影響,也可能出現身體疼痛。在實際診斷時,必須仔細分辨這些情況。
7. 太陽並病新法
北方地厚天寒,人之稟氣亦厚,風寒所感,只在本經留連,故多太陽正病。若大江以南,地勢卑,天氣暖,人稟薄,一感外邢,即從太陽而入陽明、少陽,或從太陽而入太陰、少陰,總屬太陽兼證,不得以太陽正病治之。
太陽陽明,太陽少陽,太陽兼肺,太陽太陰,太陽少陰
白話文:
【對於太陽並病的新理解】
在北方,由於地面厚實且天氣寒冷,人們的體質也較為壯實,當受到風寒侵襲時,通常只是在表層的經絡上停留,因此常見的是典型的太陽病症。然而在長江以南的地方,地形較低且氣候溫暖,人們的體質相對較弱,一旦遭受外界風邪的影響,病情往往會從太陽經快速傳入陽明經或少陽經,或者由太陽經直接影響到太陰經或少陰經。這些情況都屬於太陽經與其他經絡的合併症狀,不能單純按照典型的太陽病症來治療。
舉例來說,有太陽經和陽明經的合併症、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合併症、太陽經影響到肺部的狀況、太陽經和太陰經的合併症、以及太陽經和少陰經的合併症。
8. 太陽陽明
凡風寒初感,便見頭疼發熱、惡風惡寒、腰疼骨痛、脈來浮緊或浮緩、口不渴、舌潤無胎者,此風寒客於太陽、陽明,營衛之間也。因非太陽正病,故項不強耳。治宜辛散,羌、防、芎、芷、蘇葉、樸、陳、薑、蔥之類,溫中散寒,則食化而表解矣。若惡寒甚而寸關脈沉遲者,寒邪重也,宜麻黃、桂枝等辛溫汗之。
若飽悶惡食,右關脈短滑者,胃中停食也,宜兼消導,楂肉、麥芽、神麯之類(外感挾食,內外兼治)。風寒證如見舌胎白而燥或兼微黃、口渴便赤、脈來浮滑者(表有風而內熱),此太陽感寒,陽明有火也,或風熱之邪客於陽明之表也,均宜涼散,以桑、防、薄荷、連翹、葛根、黃芩、梔子之類清熱解表(風熱初起治法)。
如初起惡寒,繼即發熱不已、目赤多眵、舌胎焦刺、口渴多飲、唇皴齒燥、脈來洪滑,此內有伏火,外感新邪而發(風溫在肺胃)。當以陽明為主治,宜涼解之,如犀角、連翹、黃芩、薄荷、梔子、豆豉、淡竹葉之類(從心營肺衛治)。如兼頭痛惡寒(表邪),可加蔥、豉從營透衛,以撤表邪,自能得汗而解。
若用羌、防等風藥發表,則液燥火熾,反無汗而加劇矣。
_邵評:_此風火正治法。
白話文:
[太陽陽明]
只要是剛開始受到風寒侵襲,馬上會出現頭痛發燒、畏風怕冷、腰痠背痛等症狀,脈搏呈現浮緊或浮緩,且口不渴、舌頭濕潤無苔,這表示風寒影響到了太陽和陽明經絡,幹擾了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制。由於並非太陽經的典型病症,所以不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治療上應採用辛香散寒的藥物,如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紫蘇葉、厚樸、陳皮、生薑、蔥等,這些藥物可以溫暖身體中間部位,驅散寒冷,進而促進消化,使表徵得以解除。如果畏寒嚴重,且手腕內側脈搏沈緩,這是寒邪較重的表現,適合使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藥材來發汗。
假設感到飽脹不適,對食物失去興趣,且右手腕脈搏短而滑,這代表胃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應加入幫助消化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神麴等(對於外感風寒伴隨消化不良的情況,要同時治療內外問題)。若風寒病徵中出現舌苔白而乾燥,或帶有微微的黃色,加上口渴尿紅,脈搏浮滑,這表示表面有風邪,但內部已產生熱氣,這可能是太陽經感受寒冷,而陽明經有火,或是風熱病毒影響到陽明經的表層,此時應使用清涼散熱的藥物,例如桑葉、防風、薄荷、連翹、葛根、黃芩、梔子等,以清除熱氣並解除表層的病徵。
若一開始感到寒冷,隨後持續發燒,眼睛紅腫分泌物多,舌頭上有焦黑點,口渴想喝水,嘴脣乾裂,牙齒乾燥,脈搏洪大滑順,這表示體內潛藏著火氣,外來的新邪氣引發了病症(風熱在肺和胃)。應該以陽明經為主要治療目標,適合使用清涼解熱的藥物,如犀角、連翹、黃芩、薄荷、梔子、豆豉、淡竹葉等(從心營肺衛的角度治療)。如果同時伴有頭痛畏寒(表面的邪氣),可以添加蔥和豆豉,以促進營養和防禦機制的運作,去除表面的邪氣,自然會出汗而病情好轉。
但如果使用羌活、防風等風藥來發汗,則會導致液體更為乾燥,火氣更旺,反而無法出汗且病情加重。
_邵評:_這是處理風火的正確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