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類傷寒諸感證 (7)

1. 察舌辨證歌

_邵評:_此條以舌胎之黃白紅絳,辨衛分營分之表裡,界限極清。

白黃氣分流連久,尚冀戰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兩和間。

_邵評:_邪在氣分,日數雖多,可從戰汗而解。若邪入營,則不作戰。如初入於營,尚在營衛之間,猶可透營以達至衛耳。

凡舌胎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其邪尚在氣分流連,可冀戰汗而解。若舌紅絳中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分之熱,荊、防以散衛分之邪,兩解以和之可也。

_邵評:_此條是透營泄衛之要法,惟荊、防不如薄荷、連翹為穩。

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妨液不幹。燥薄白胎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安。

_邵評:_風寒在表,舌薄白而潤,可從足經用溫散藥。如燥白尖紅,此風熱入肺而津虧,當從手經用輕清涼解。

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則舌無胎或生胎白潤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虧,辛溫汗之可也。如白胎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津液已少,不可過汗,只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桔梗、淡竹葉之類。

胎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

_邵評:_舌胎純黃無白,邪入胃經,熱而未實,宜白虎等湯,清熱涼潤。若焦黃斷裂,熱入胃腑而燥實,症必腹滿堅痛,故可下之。

凡治病先要辨清營衛表裡,上文辨營衛,此論表裡。然表證即屬衛分,故此專論里證。

傷寒由表入里,故舌胎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硬癰,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方用承氣,下之則安。

_邵評:_邪入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分,有已實、未實之別,治法有宜清、宜下之異,臨證切宜詳察。

舌中心屬胃,凡腸中有燥屎,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胎。若腹無硬滿耕痛之狀,亦只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攻之。

_邵評:_二條論外邪,以舌之黃白分表裡,惟舌燥有津虧邪實之不同,須分別施治。

太陰腹滿胎黏膩,蒼樸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胸痞滿,瀉心陷胸二方裁。

_邵評:_濕邪結於太陰,症必胸腹滿悶。濕阻氣機,宜以苦溫開之。若痰熱濕邪結於心下而痞痛者,邪滯中宮,宜瀉心、陷胸,以開痞滌痰。

陽明實滿,舌胎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舌胎白而黏膩。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

_邵評:_此數句辨證確切,當熟記之。

濕邪結於太陰,則胸腹滿悶,宜苦溫以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若黃胎而燥,胸中痞滿,此陽邪結於心下。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法。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結也,瀉心法。

白話文:

察舌辨證歌

此歌通過觀察舌苔的顏色(黃、白、紅、絳)來判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分辨疾病是否侵犯到衛氣營血。

舌苔發白泛黃,持續時間較長,病邪仍在氣分,可以試圖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舌苔顏色為絳紅色並帶有黃白色,說明病邪已侵犯到營衛之間,需要使用犀角、羚羊角等藥物透發營分的熱邪,再用荊芥、防風等藥物疏散衛分的邪氣,以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荊芥、防風不如薄荷、連翹穩妥。

舌苔薄白而濕潤,表明是風寒感冒,可以服用溫散的藥物。如果舌苔乾燥發白,舌尖發紅,則表示風熱侵犯肺經,津液不足,應使用清涼的藥物治療。

風寒感冒初期,舌苔可能沒有苔或僅有薄白濕潤的苔,寒邪較重,津液未虧,可以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舌苔雖薄但乾燥,或舌邊、舌尖發紅,說明風熱之邪傷及氣分,病在肺經,津液已虧,不宜發汗,應使用清熱解表藥物,例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桔梗、淡竹葉等。

舌苔純黃無白,表示病邪已入侵胃經,熱邪尚未實證,宜用白虎湯等清熱潤燥的藥物。如果舌苔焦黃、裂紋,說明熱邪已深入胃腑且燥熱已盛,伴隨腹脹堅痛等症狀,則需要服用瀉下藥物。

治療疾病首先要區分營衛表裡。上文講述了如何辨別營衛,此處主要論述里證。傷寒由表入裡,舌苔會先白後黃,最終變成純黃無白,說明邪氣已從表入裡,也就是《傷寒論》中所說的胃家實證。但如果舌苔雖然發黃,但尚未出現焦黃、裂紋、起刺等現象,大便雖便秘但尚未出現腹脹硬滿等症狀,則說明胃家熱邪尚未實證,宜清熱而不宜攻下。必須再次觀察舌苔,如果舌苔黃厚焦老,中心有裂紋或起刺,腹中硬滿脹痛,才能使用承氣湯等瀉下藥物。

舌苔中心屬胃,腸道中有燥屎,舌苔中心必然出現黃燥或黑燥的苔。如果沒有腹脹堅痛等症狀,只需滋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湯攻下。

舌苔的黃白可以區分表裡,但舌苔的乾燥與否則反映了津液的虧虛和邪氣的盛衰,需區別施治。

太陰證(脾胃虛寒)的腹脹伴隨舌苔黏膩,可以使用蒼術、樸硝、二陳湯、二苓散等藥物利濕化瘀。如果舌苔黃燥並伴有胸部痞滿,則需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瀉心湯或陷胸湯。

陽明實滿(胃腸實熱)的舌苔表現為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脾胃濕盛)的舌苔則表現為白膩。陽明實滿的脹滿感在臍下少腹;太陰濕滿的脹滿感則在心下胃脘。

濕邪阻滯太陰,會導致胸腹脹滿,宜用苦溫藥物疏通,如蒼術、樸硝、二陳湯、二苓散等。如果舌苔黃燥,胸部痞滿,按之疼痛,說明熱痰阻滯,宜用小陷胸湯。如果伴隨嘔惡、小便不利,說明濕熱內結,宜用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