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上 (1)
卷之二上 (1)
1. 六經本病總論
按:傷寒斷無日傳一經之理,仲景既無明文,其說始子誤解經義。《素問·熱論篇》云:傷寒一日,巨陽(太陽也)受之,故頭項痛、腰背強;二日陽明受之,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眠;三日少陽受之,故胸脅痛而耳聾。此言三陽受邪發病之期,有淺深先後之次序,非謂傳經之日期也。
故下文云:七日巨陽病衰,頭癰稍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稍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此言病之向愈,大約以七日為期,以七日始行盡本經也。故太陽病至七日始表,而頭痛稍愈,則六日內只在本經,非傳至厥陰明矣。註疏者以六日為傳經已盡,以七日巨陽病衰為再傳經釋之,致後人皆以日傳一經為常例,不知六氣之傷人無常,或入於陽,或入於陰。《靈摳》云: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白話文:
按:傷寒病絕對沒有連續傳播一經的道理,既然仲景沒有明確記載,這種說法是後人誤解經文的意義。《素問·熱論篇》說:傷寒病的第一天,太陽經受邪氣,所以會頭痛、腰背痠痛;第二天,陽明經受邪氣,所以會發熱、眼睛痛、鼻子乾、失眠;第三天,少陽經受邪氣,所以會胸脅痛、耳聾。這段話的意思是講三陽經受邪發病的時間,有先後緩急的順序,並不是說邪氣傳布經絡的時間。
因此,後文又說:第七天,太陽經邪氣衰退,頭痛症狀開始好轉;第八天,陽明經邪氣衰退,發熱症狀開始好轉;第九天,少陽經邪氣衰退,耳聾症狀減輕。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疾病趨向好轉的過程,大約以七天為一個階段,七天之後才完全走完本經。因此,太陽經的病症到第七天才出現退燒,而頭痛症狀開始好轉,這說明在六天內邪氣只在本經,並沒有傳到厥陰經。註釋家把六天認為是邪氣傳遍一經,把第七天太陽經邪氣衰退解釋為邪氣再次傳經,這導致後人普遍認為邪氣連續傳播一經是常規,卻不知道六氣傷人的情況多種多樣,可能侵犯陽經,也可能侵犯陰經。《靈樞經》說:中風邪氣於臉部,就會進入陽明經;中風邪氣於頸部,就會進入太陽經;中風邪氣於顴骨部位,就會進入少陽經。
以此可知三陽各自受邪,非必從太陽傳入也。則太陽受病一日發,陽明受病二日發,其義顯然。故傷寒非必始太陽而終厥陰,亦非一經獨病相傳。大抵今之傷寒,無不兼經而病,即古人所稱合病、並病之證。後學不解此旨,而欲拘拘於六經傳次,印證今病,宜無一證合其式矣。
茲將六經古法述於前,新法續於後,其各經兼併之證列於六經正病之下,庶臨證者得其把握焉。
白話文:
由此可知,三陽經各自受到邪氣入侵,不一定需要從太陽經傳入。因此,太陽經受病一天發作,陽明經受病兩天發作,其道理顯而易見。所以傷寒不一定從太陽經開始,以厥陰經結束,也不一定只在一條經脈上傳播。總之,現在的傷寒病,幾乎都兼及多條經脈,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合病、並病的症狀。後學不明白這個道理,卻想拘泥於六經的傳遞次序,用來印證現代的病症,就應該找不到任何證據符合其模式了。
現在將六經的古法列在前面,新法列在後面,各經兼併的症狀列在六經正病之下,希望臨證者能夠掌握其精髓。
2. 正太陽總要述古
麻黃,桂枝,大青龍湯,小青龍湯,葛根湯,麻杏石甘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桂枝麻黃各半湯,五苓散,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白話文:
麻黃、桂枝都是常見的中藥,常用於治療感冒等症狀。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是以麻黃、桂枝為主要成分的方劑,葛根湯則是以葛根為主藥,麻杏石甘湯則是用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等藥材組成。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桂枝麻黃各半湯、五苓散、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都是常見的方劑,都具有不同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不同的病症。
表實無汗麻黃湯,表虛自汗桂枝湯。
內熱煩躁大青龍湯,內寒咳嗽小青龍湯。
熱喘麻杏石甘湯,寒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項背強葛根湯,水蓄膀胱五苓散。
如瘧無汗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桂枝二麻黃一湯。
熱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湯,瘀熱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熱但沒有汗,可以用麻黃湯;如果發熱伴有自汗,可以用桂枝湯。
內熱煩躁可以用青龍湯;內寒咳嗽可以用小青龍湯。
熱喘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寒喘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脖子和後背僵硬可以用葛根湯;水腫可以用五苓散。
瘧疾發作沒有汗可以用桂枝麻黃各一半的湯;有汗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的湯。
熱症多於寒症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的湯;瘀熱發黃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 太陽本病述古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項強,體痛
凡風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頭痛、項強、身痛、腰痛、骨節煩疼、發熱惡寒,此皆太陽經之見症(太陽經主症)。
如無汗而脈浮緊,此營衛俱強而表實也。用麻黃以發表,使營衛之邪從皮毛而出,則諸症自除矣(麻黃湯治表實)。
如脈浮而弱,汗自出者,此營強衛弱而表虛也。用桂枝以解肌,使營衛和而邪自解矣(桂枝湯治表虛)。
如不汗而煩躁,此內有伏火,為外寒所郁也。宜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內清裡熱,則表裡俱解矣(大青龍治外寒內熱)。
白話文:
風寒初期症狀,首先侵襲皮膚和肌肉表層。外在症狀包括頭痛、頸部僵硬、全身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發熱和惡寒,這些都是太陽經的典型症狀(太陽經是主導這些症狀的經絡)。
如果沒有出汗且脈搏浮動有力,表示營氣和衛氣都很強,表層有外邪。使用麻黃來發散,讓營氣和衛氣中的邪氣從皮膚排出,那麼這些症狀就會自行消除(麻黃湯用於治療表層有外邪)。
如果脈搏浮動但較弱,有自發出汗,表示營氣強、衛氣弱,表層虛弱。使用桂枝來疏散肌肉,讓營氣和衛氣調和,邪氣就會自行消除(桂枝湯用於治療表層虛弱)。
如果不出汗但煩躁不安,表示體內有伏火,被外來的寒氣鬱積住了。宜服用大青龍湯,從外散發表寒,從內清裡熱,那麼表裡症狀都能解除(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外寒內熱)。
若表不解,效而微喘、發熱不渴者,此心下有水氣,不得化汗,干肺而喘咳也。宜小青龍湯以行水發汗,喘加杏仁以下氣。如小便不利、小腹滿,去麻黃,加茯苓以行水(小青龍湯行水發汗)。
若身熱無汗、口渴而喘者,此外寒束內熱也。宜麻杏石甘湯以解肺分之邪,其喘立止(熱喘用麻杏石甘湯涼解)。
如感寒而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寒喘用桂枝加杏樸溫散)。
白話文:
如果表證未解,伴隨輕微喘息、發燒卻不口渴,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氣,無法化為汗液,導致肺部受阻而喘咳。應該服用小青龍湯來利水發汗,喘咳加杏仁來降氣。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來利水(小青龍湯利水發汗)。
如果身體發熱無汗、口渴且喘息,這是因為外寒束縛內熱。應該服用麻杏石甘湯來解除肺部的邪氣,喘息會立刻停止(熱喘用麻杏石甘湯涼解)。
如果因為受寒而喘息,則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寒喘用桂枝加厚朴溫散)。
如身與骨節俱不疼痛,獨頭項痛而背強、牽引𠘧𠘧、脈浮、惡風無汗者,此風傷於太陽筋脈也。風能劫液,其牽引之狀,即變痙之端。宜葛根湯主之,以解肌表之風邪,而生陽明之津液,則筋脈舒而無牽引之患矣(無汗為剛痙,葛根湯主之)。
如汗後表熱不解、脈浮數、煩渴飲水,而小便不利者(太陽腑病),此熱結膀胱、水停下焦也。五苓散微汗以利之(太陽傳入膀胱之腑,五苓散主之)。
如八九日過經不解,發熱惡寒如瘧狀,一日二三發,其人不嘔,非少陽也。若其小便清者,無裡熱也。面有熱色者,微邪未解也。身癢者,邪在皮膚中,欲出不得也。宜小汗之,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有汗,宜桂枝二麻黃一湯。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過經不解,餘邪郁去故宜小汗,邪微而藥緩也)。
白話文:
如果身體和關節都沒有疼痛,只有頭頸部疼痛,並且背部僵硬、感覺牽拉緊繃,脈搏浮,怕風但不流汗,這是風邪侵犯了太陽經脈。風能耗損體液,這種牽拉緊繃的感覺,就是痙攣的徵兆。可以用葛根湯治療,可以解表散風,滋養陽明津液,使筋脈舒展,不再有牽拉感(無汗為剛痙,葛根湯主之)。
如果出汗後,表面的熱症仍然沒有消退,脈搏浮數,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利(太陽腑病),這是熱邪阻塞膀胱,水液停留在下焦。可以用五苓散微微出汗來利水(太陽傳入膀胱之腑,五苓散主之)。
如果發熱超過八九天,沒有好轉,發熱惡寒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三次,但沒有嘔吐,就不是少陽病。如果小便清澈,就沒有內熱。臉色發紅,是微邪未解。身體發癢,是邪氣在皮膚中,想要發散卻出不來。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微微出汗。如果已經出汗了,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熱症比較多,寒症比較少,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過經不解,餘邪郁去故宜小汗,邪微而藥緩也)。
若不汗而妄下,瘀熱在裡,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體發黃,此太陽誤治變證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以分解表裡,使濕熱之邪,一從麻黃髮汗而出太陽之表,一從赤小豆連翹根之利小便而出太陽之裡,黃自退矣(瘀熱發黃,病在太陽,故用分解表裡之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沒有出汗卻誤用瀉下藥物,導致瘀熱停留在體內,但出現頭部出汗、小便不暢、身體發黃等症狀,這就是太陽病誤治後的變證。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它可以分解表裡,使濕熱之邪一方面隨著麻黃發汗從太陽經脈的表面排出,另一方面隨著赤小豆連翹根利尿從太陽經脈的內部排出,黃疸自然消退(因為瘀熱導致發黃,病症在太陽經脈,所以要用分解表裡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