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5)

1. 發狂

有少陰證,陰極似陽、發躁發狂、赤身裸體、揚手擲足、欲坐臥水中,此為陰狂。外症與陽狂相似,當以脈為辨。其脈必洪大而空,或細數而躁,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其舌必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當以人參八味飲冷服之。凡陰狂外貌似熱,捫之肌肉則冷(久按方知其冷,亦是真訣)逼手(陰盛陽微,浮而上越,內真寒而外假熱,虛狂之證)。

_邵評:_此與上條對勘。上條水虧火旺,此條陰盛陽微。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不戀陰而外浮上越,陰寒格拒於中,見此躁擾虛狂之象。外假熱而內真寒,故必以脈辨之。脈見洪大,按之則空,或細數且躁,此是假熱之證據。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是陽脫之候。舌色淡紅微白,舌本胖嫩圓厚(此是陰邪無火之舌),證屬陰寒格拒、虛陽浮越、頃刻欲散之兆,燈將絕而復明之義也。用六味以滋陰,桂附以回陽,其妙在於冷服。上焦之假熱,以假冷之藥制之;內伏之真寒,以真熱之性除之。陽回寒化,其病自愈。此與上條之水虧火旺用純陰壯水之品,兩相合參,其陰陽虛實之不同有如此者。

又有病發於少陰,不當正汗,醫見惡寒發熱,誤以太陽法強汗之。汗遂漏不止,其人亡陽,故狂,與陰極發狂相同。當與建中湯去飴、姜(嫌其甘緩膩滯,恐其辛散),加人參、黃耆、熟附、龍骨收之。以上虛證治法。

_邵評:_病在少陰,邪已入里,法不當汗。醫者誤用太陽發汗之藥,汗漏不止,陽隨汗脫,而躁擾似狂,此虛陽外散,陽不戀陰而欲脫。故用建中湯加參、附以回陽,龍骨、黃耆以斂攝之。

_又評:_誤發少陰之汗,陽隨汗脫而發躁狂。蓋此數條,虛證發躁似狂,非狂之證也。

太陽蓄血發狂,則大腹硬痛、小便自利為辨。陽明蓄血發狂,則喜忘、大便黑為辨。

_邵評:_蓄血如狂之症,有太陽、陽明兩經之分,以見症辨之。此如狂症、蓄血如狂,分別太陽、陽明。

狂言目反直視,腎絕也(陰枯水竭之象),不治。

白話文:

發狂

少陰證導致的發狂,表現為陰氣極盛似陽,出現躁動、發狂、赤身裸體、手舞足蹈、想坐臥在水中,這是陰虛發狂。外在症狀與陽虛發狂相似,需憑脈象辨別。脈象必定洪大而空,或細數而躁急,或手足厥冷,六脈沉弱。舌頭必定淡紅而胖嫩,或微白而圓厚。應服用人參八味湯,並冷服。凡是陰虛發狂,外表看似發熱,但觸摸肌肉卻冰冷(需長時間按壓才能感覺到冰冷,這是診斷的關鍵),手發熱(陰盛陽衰,陽氣浮於表面,內裡卻是真寒,這是虛狂的表現)。

此症與前述症狀相對應。前述症狀是水液不足火盛,此症則是陰盛陽虛。少陰寒邪,陰多陽少,陽氣不守陰而浮於表面,陰寒之邪阻遏於內,因此出現躁動不安、虛狂的症狀。外在表現為假熱,內在卻是真寒,所以必須根據脈象來辨別。脈象洪大,按之則空虛,或細數且躁急,這是假熱的證據。手足厥冷,脈象微弱欲絕,這是陽氣脫落的徵兆。舌色淡紅微白,舌體胖嫩圓厚(這是陰邪盛而無陽火的舌象),屬於陰寒阻遏、虛陽浮越、陽氣將要散失的徵兆,如同燈火將熄卻又重新燃起的景象。使用六味地黃丸滋陰,桂枝附子回陽,妙處在於冷服。上焦的假熱,用假冷的藥物來治療;內在的真寒,用真熱的藥性來去除。陽氣回歸,寒邪化解,疾病自然痊癒。這與前述水液不足火盛,使用純陰之品滋補水液的治療方法,兩者結合參照,陰陽虛實的不同由此可見。

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病發,不應該出汗,醫生卻見到惡寒發熱,誤用太陽經的療法強行發汗。結果汗出不止,陽氣隨汗液排出,導致發狂,與陰極發狂相同。應服用建中湯,去掉麥芽糖和生薑(因為它們甘緩膩滯,擔心其辛散之性),加入人參、黃耆、熟附子、龍骨來收斂陽氣。以上都是虛證的治療方法。

病在少陰,邪氣已深入臟腑,不應該發汗。醫生誤用太陽經的發汗藥物,汗出不止,陽氣隨著汗液流失,出現躁動不安似狂的症狀,這是虛陽外散,陽氣不守陰而將要脫落。所以使用建中湯,加入人參、附子回陽,龍骨、黃耆收斂陽氣。

誤用發汗法導致少陰陽氣隨汗液流失而躁動發狂。總而言之,這幾種情況都是虛證導致躁動不安,類似發狂,但並非真正的狂症。

太陽經蓄血導致發狂,則腹部膨脹堅硬疼痛、小便通暢為辨別特徵。陽明經蓄血導致發狂,則喜忘、大便黑色為辨別特徵。

蓄血導致如狂的症狀,有太陽經、陽明經之分,根據症狀來辨別。這說明了狂症、蓄血導致的如狂症,分別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

狂言,目反視,直視,腎氣衰竭(陰液枯竭的徵象),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