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下 (2)

1. 發黃

_邵評:_太陰濕伏,不從小便而下泄,遏於內而蒸熱為黃,此太陰濕熱證也。用五苓散宣化膀胱之氣而利小便,加茵陳以清滲濕熱也。蓋太陰濕鬱蒸熱為黃,熱而未實,當宣其氣化,使邪從小便而解。

《瘟疫論》云:疫邪傳裡,熱在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甚傳為疸,身目如金,宜茵陳蒿湯。若用茵陳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黃,即小便亦難利。此乃胃家移熱,是以大黃有專功也。

_邵評:_瘟疫濕濁之邪傳入陽明,熱在中下二焦,結而成實,氣不宣通,鬱而為黃,此陽黃實熱。用茵陳蒿湯,下其熱實也。蓋疫邪熱入於裡,陽明胃家熱而成實,故用茵陳蒿湯下其熱實。與上條濕熱發黃,熱而未實者不同也。

傷寒身熱發黃,無表裡證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_邵評:_此陽明之經證,表無邪郁,里未成實,故曰無表裡證。乃身熱發黃,熱瘀陽明之經也,故但治以清熱。

凡發黃,熱多,脈必數、一身不痛,解毒為主;濕多,脈必緩、一身盡痛,滲濕為主。

_邵評:_熱盛陽明,蒸郁為黃,脈數而身不痛者,陽黃也,清熱解毒治之。太陰濕勝,滯氣為黃,脈緩身痛,濕入經絡而為陰黃,滲濕行氣主之。惟熱黃脈數屬陽明,濕黃脈緩屬太陰。

陽明發黃,熱多,二便俱秘(熱盛成實發黃),茵陳蒿湯。

_邵評:_此陽明熱實發黃之正法。

太陰發黃,濕多,小便不利(濕鬱發黃),茵陳五苓散。

_邵評:_此太陰濕鬱發黃之正法。

身熱發黃,無表裡證(瘀熱發黃),梔子柏皮湯。

_邵評:_此陽明經瘀熱發黃之治法,方中宜再加澤蘭、紅曲,以消瘀。以上論陽黃證。

發黃、汗出身冷(太陰陽虛,寒濕內伏)、脈沉遲(沉遲裡寒也)、小便不利(陽氣不化,故小便不利)、口不渴(陽虛無火,寒濕內伏,故口不渴)者,陰黃證也,五苓散加乾薑、茵陳(此名陰黃,當溫中陽以化寒濕)。二便俱利者,理中湯加茵陳(脾土虛寒而有濕,治以扶土溫中而滲濕)。

傷寒遇辰戌丑未年(屬土,有陰陽之分)、太陽太陰司天,醫用寒涼太過,往往有陰黃之證。脈沉遲、肢體冷而發黃者,宜理中湯加茵陳主之。小水不利,理中加二苓、官桂。嘔者,理中合二陳、生薑。若天久淫雨,濕令大行,又當理中合平胃為當,甚者加附子。

_邵評:_寒水濕土當令之年,如其人陽氣本虛,偶受濕邪,醫者過用寒涼,傷其中陽,而成陰黃之證。所見脈症,俱是陰寒之象,與陽黃之熱實者大相徑庭。用理中湯加茵陳,溫運中陽而化濕也。陰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扶陽泄濁為治。若中陽虛弱,寒濕內伏,陽氣不得宣化,而小水不利,加苓桂以通陽利水。嘔者,胃虛有寒痰也,合二陳、生薑,以和其胃氣而化痰飲。惟久雨濕盛,陰濁之氣太甚,脾胃中土受找,故用理中溫運中宮,合平胃除濕化邪。此脾陽虛弱,寒濕內伏而成陰黃,治以溫中化濕為主。

白話文:

發黃

黃疸的成因和治療,主要與體內濕熱或寒濕有關,以及臟腑功能的虛實不同而有所區別。

濕熱壅滯,阻礙小便排出,導致熱邪內鬱而發黃,這是太陰濕熱證。可用五苓散疏利膀胱之氣,促進小便排出,再加茵陳以清利濕熱。這種情況是濕熱鬱蒸導致發黃,熱邪尚未實證,應當宣通氣機,使邪氣從小便排出。

瘟疫導致的黃疸,是疫邪深入體內,熱邪在下焦積聚,小便不利,邪氣無法排出,氣血鬱滯,嚴重時則發展成黃疸,身體和眼白都發黃,此時宜用茵陳蒿湯。如果用茵陳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黃,反而會使小便更加不利。這是因為胃經積熱,所以需要大黃瀉熱。

瘟疫導致的濕濁之邪侵入陽明經,中下焦積熱成實證,氣機不通,鬱結而發黃,這是陽明實熱證。此時應用茵陳蒿湯瀉熱。因為疫邪熱邪入裡,陽明胃經積熱成實證,所以用茵陳蒿湯瀉熱。這與前面濕熱發黃,熱邪未成實證的情況不同。

傷寒引起的身體發熱發黃,沒有表裡證候者,用梔子柏皮湯。

這種情況是陽明經的證候,沒有表邪鬱結,裡證也沒有成實,所以說沒有表裡證候。只是身熱發黃,熱邪鬱積在陽明經,所以只用清熱的藥物治療。

一般來說,發黃伴隨發熱較多,脈搏一定很快,全身不痛,應以解毒為主;如果濕邪較多,脈搏一定很慢,全身疼痛,應以利濕為主。

熱邪盛於陽明,蒸鬱而發黃,脈搏快速但全身不痛,這是陽黃,應清熱解毒治療。太陰經濕邪盛,氣機阻滯而發黃,脈搏緩慢全身疼痛,濕邪侵入經絡導致陰黃,應利濕行氣治療。因此,熱黃脈搏快速屬陽明,濕黃脈搏緩慢屬太陰。

陽明經發黃,熱邪較多,大小便都祕結(熱盛成實導致發黃),用茵陳蒿湯。

這是陽明熱實發黃的正確治療方法。

太陰經發黃,濕邪較多,小便不利(濕邪鬱結導致發黃),用茵陳五苓散。

這是太陰濕鬱發黃的正確治療方法。

身熱發黃,沒有表裡證候(瘀熱導致發黃),用梔子柏皮湯。

這是陽明經瘀熱發黃的治療方法,方中可以再加澤蘭、紅曲,以活血化瘀。以上是關於陽黃證的論述。

發黃、出汗、身體寒冷(太陰陽虛,寒濕內伏)、脈搏沉遲(沉遲是裡寒)、小便不利(陽氣不能化氣,所以小便不利)、口不渴(陽虛無火,寒濕內伏,所以口不渴),這是陰黃證,用五苓散加乾薑、茵陳(這叫陰黃,應該溫補中焦陽氣來化解寒濕)。大小便都通暢者,用理中湯加茵陳(脾虛寒濕,治療應以健脾溫中利濕)。

傷寒在辰戌丑未年(屬土,有陰陽之分)、太陽太陰司天,如果用寒涼藥物過度,往往會出現陰黃證。脈搏沉遲、四肢冰冷而發黃,宜用理中湯加茵陳治療。小便不利,理中湯加二苓、官桂。嘔吐者,理中湯合二陳湯、生薑。如果長期陰雨,濕邪盛行,則應該用理中湯合平胃散,嚴重者加附子。

寒濕盛行的年份,如果本身陽氣虛弱,又受濕邪侵襲,醫生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損傷了中焦陽氣,就會導致陰黃。所見的脈象和症狀,都是陰寒的表現,與陽黃的熱實證大相逕庭。用理中湯加茵陳,溫運中焦陽氣,化解濕邪。陰寒很重者,應該加附子來扶助陽氣,排出濕濁。如果中焦陽氣虛弱,寒濕內伏,陽氣不能宣通,導致小便不利,加茯苓、桂枝以通陽利水。嘔吐者,是胃虛有寒痰,合用二陳湯、生薑,以調和胃氣化痰。如果久雨濕邪盛行,陰寒之氣過盛,脾胃中土受損,所以用理中湯溫運中焦,合用平胃散去除濕邪。這是脾陽虛弱,寒濕內伏導致陰黃,治療以溫中化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