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4)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4)
1. 痧症總論
痧子、疹子、瘄子,三者名異而同一類也。痧子有因天行時痧,毒氣流布,吸受其氣而發者,謂之時痧,恆發於小兒,且易傳染。其症身熱煩悶、咳嗆鼻塞、面目有水紅光、咽痛氣急、指尖時冷,所見皆肺經證。熱一二日見點者輕,三五日見點者重。見點要周身勻朗、色鮮潤、形高突、顆粒分明者為吉。
既出之後,一日三潮,潮則熱勢盛而煩躁加,逾時方退;三日共作九潮,痧已齊透,然後徐徐回退,此為順證。若初起壯熱無汗,煩躁神蒙,見點細碎平塌,其色晦滯淡白,模糊一片,既出不潮,倏然隱沒,亦有閉悶而不能發出者,此是大凶之兆,治亦無益。痧子發冬春二時者為多,夏秋亦間有之,此名正痧,即時痧也。
至於痧子,有紅、白二種。因吸受溫熱暑濕之邪而病,其邪初起在於肺衛,邪不外出,或有漸入心營,亦有入於陽明胃經者。用藥醫治,不外清營宣衛,開泄達邪。其邪仍從肺達,尋隙而出於肌表,發為疹子。由營分而出者色紅,由肺衛而出者色白,其從陽明胃達者則發斑。
此是時邪之出路,非天行之時毒,故不傳染,隨出隨沒,亦不潮作,並無抑悶陷閉之危候。治法亦同治痧之清透達邪,如一轍也。瘄子即是疹,不過因地異名耳。
又有一種白㾦,與痧疹不同,每見於長夏秋間暑濕伏邪之症。蓋暑必挾濕,為黏膩之邪。人病暑證及秋後伏暑晚發之證。病多流牽,遷延兩候、三候。邪未達而元氣受傷,肌膚髮出白瘄,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以燈照之,狀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潤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濕從外出也。
出無定期,熱勢壯則外見,熱勢緩則隱伏,甚至連發八九次。邪不達而身熱不退者,由其人元氣虧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㾦與治痧疹亦異,疹宜提透,白㾦提透無益,當養正生津,清暑滲濕,使正氣充旺,則伏邪漸化,而熱得退。若白㾦之色,乾白如枯骨樣者,大凶之兆。
其人津枯氣竭,邪欲外出,元氣亦隨之外散,乃邪正並脫之候也。
白話文:
痧症、疹症和瘄症,這三種雖名字不同,但實際上屬於同一類病症。痧症可能由於感染了流行於空氣中的病毒,吸入了這種病毒導致發病,我們稱之為時痧,通常在兒童身上較常見,而且具有傳染性。其主要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心情煩悶、咳嗽、鼻塞、臉部呈現水紅色的光澤、咽喉疼痛、呼吸困難以及手指尖偶爾冰冷,這些都是肺部相關的症狀。發燒一到兩天後出現疹子的情況較輕,而三到五天後纔出現疹子的情況較嚴重。疹子均勻、顏色鮮亮、形狀凸起、顆粒分明則為好的跡象。
發病後,每天會有三次的高峯期,高峯期時病患體溫會升高且情緒更為焦躁,一段時間後才會退燒;三天內共有九次高峯期,痧症已經全面爆發,然後病情會慢慢恢復,這是正常的過程。但如果剛開始就出現高燒無汗、情緒煩躁、意識混亂,疹子細碎、扁平、顏色暗淡或過於蒼白,且模糊一片,即使疹子出現了但沒有高峯期,或者突然消失,甚至是無法發出疹子,這都是極度危險的徵兆,治療效果也不佳。痧症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夏季和秋季也有零星病例,這被稱為正痧,也就是時痧。
至於痧症,可分為紅色和白色兩種。這種疾病是由吸入熱暑濕氣的邪氣導致的,邪氣初期會影響肺部和免疫系統,若邪氣未能排出,可能會逐漸影響到心臟,或影響到胃部。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打開和調節免疫系統,幫助邪氣排出。邪氣會從肺部排出,通過皮膚表面爆發為疹子。如果邪氣從血液中排出,疹子會呈紅色;如果是從肺部和免疫系統排出,疹子會呈白色;如果邪氣從胃部排出,則會形成斑疹。
這是邪氣的正常排出途徑,並不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所以不會傳染,疹子隨時出現隨時消失,也不會有高峯期,並無抑鬱或閉塞的危險。治療方法與治療痧症相同,都是清熱解毒,讓邪氣排出,原理一樣。瘄子其實就是疹子,只是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
另一種情況是白色的疹子,與痧症和疹子不同,通常在夏季和秋季之間,暑氣和濕氣邪氣潛伏的症狀下出現。暑氣總是伴隨著濕氣,成為一種粘稠的邪氣。人在遭受暑氣和秋後晚發的伏暑症狀時,病程往往拖延,延續兩三個星期。邪氣尚未完全排出,但體質已受損,皮膚上會冒出白色的疹子,顏色蒼白,形狀細小,就像肌膚上的小米粒,摸起來有點刺手且微微癢。在燈光下看,疹子像水晶珠一樣明亮滋潤的,這是好徵兆。抓破疹子有微小的水滴,表示濕氣正在向外排。
疹子出現的時間不定,體溫升高時就會出現,體溫下降時則會隱藏,甚至會連續爆發八九次。如果邪氣無法排出,體溫就不會下降,這是由於體質虛弱,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因此,治療白色疹子和痧症、疹子的方法不同,疹子需要提煉和透出,但白色疹子提煉和透出並無助益,應該增強體質和生津,清熱解暑,利尿除濕,使體質旺盛,那麼邪氣就會逐漸消散,體溫也會下降。如果白色疹子的顏色乾燥蒼白,像枯骨一樣,這是極度危險的徵兆。
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和氣力已經耗盡,邪氣想要排出,但體力也會隨之流失,這是一個邪氣和正氣都瀕臨耗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