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2)

1.

_邵評:_此條營分邪盛,血熱而發疹。用清營宣透,涼血解毒之治,亦正法也。此與上條俱即養陰藥繼之,可見溫熱病以陰為重也。

四、肺郁(以下數條痧疹餘邪變證)

痧透後,痰多氣急咳嗽者,餘熱鬱於肺也。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類。

_邵評:_此為疹邪餘熱挾內之痰火,鬱於肺中,氣不下降所致,宜宣肺化痰清火治之。為痧疹之後痰熱鬱肺之正法。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鬱於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羊角、前胡、桑、杏、連翹、牛蒡子、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通草、黃芩、蘆根之類選用。

_邵評:_痧疹透而聲啞,咽喉痛而咳嗽者,乃火邪痧毒,鬱伏肺中,氣火上升為患也。治以宣氣泄肺、清火解毒之法,乃痧毒火邪,鬱於氣分,上灼肺金之正治。

五、發喘

凡痧瘄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證也。宜急透之,炙麻黃(八分)、生石膏(四錢、光杏仁(二錢,勿研)、牛蒡(一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枯芩(一錢五分)、象貝母(一錢五分)、犀角尖(八分)、薄荷(八分)、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通草(一錢)、蘆根(一兩)。

_邵評:_此痧毒內伏鬱閉之證,或著寒冒風,皆能致此。尋常疹子則無此證。蓋痧出而不盡透,毒伏於內,鬱悶肺閉而昏喘氣急者,大危之證。非麻黃大開肺氣,則不能救。再用石膏以清火,杏仁以下氣,甘草以緩急而瀉火毒,加犀角、桔梗等味,提透清化為治。

六、咳嗽

痧後咳嗽,餘熱在肺也。宜瀉白散加貝母、橘紅、杏仁、枯芩、知母、花粉、甘、桔、梨漿之類清之。

_邵評:_此痧疹餘邪蘊肺而咳嗽之良法。

七、傷陰

凡疹瘄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涼養陰,如沙參、骨皮、麥冬、玉竹、雲苓、金斛、生地、白芍、丹皮、甘草之類。

_邵評:_此痧後伏邪傷肺胃之陰液,因而發熱之正法。

八、伏邪

凡痧瘄等證,外雖透達,易隱易回。而身熱不除,漸加喘咳腹脹、咽痛喉啞、齦爛、神昏欲寐,或兼赤痢等症者,此係失潮,伏邪在內,危證也。急宜散邪解毒,如犀角、連翹、牛蒡、射干、元參、杏仁、楂肉、人中黃、淨銀花、西黃、通草之類。

_邵評:_痧毒內伏,上中下三焦均受其戕也。蓋痧子出沒有潮數,見點三日方齊,每日三潮,三日九潮,潮後漸漸退沒,則痧毒盡透。若未潮足而早回,則邪伏於內。咳喘齦爛、喉啞咽痛,毒火上擾也;腹脹赤利,邪火下注也;身熱神昏欲寐,痧毒閉伏於中也。上中下三焦俱受邪侵,必正不勝邪而敗矣。急急提透疹邪,清熱解毒為治,必使痧毒外散,方有生機。

白話文:

[疹]

邵氏評語:這情況是營分邪氣盛,血熱導致發疹。治療應採用清熱解毒、宣通透邪的方法,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與前述情況一樣,都需要接著服用滋陰藥物,可見溫熱病治療重點在於滋陰。

四、肺鬱(以下數條為痧疹餘邪變證)

痧疹透發後,痰多氣急咳嗽,是餘熱鬱積於肺。應當宣通開洩肺氣,可用梔子、豆豉、桑葉、杏仁、桔梗、黃芩、薄荷、象貝母、蔞葉、通草、蘆根等藥物。

邵氏評語:這是痧疹餘熱夾雜痰火,鬱結於肺,氣機不能下降所致,宜宣肺化痰清熱治療。這是痧疹之後痰熱鬱肺的正確方法。

如果痧疹雖然透發,但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這是痧毒未能完全發洩,鬱結於氣分。也應宣通肺氣,可用羚羊角、前胡、桑葉、杏仁、連翹、牛蒡子、射干、薄荷、金銀花、甘草、桔梗、通草、黃芩、蘆根等藥物擇用。

邵氏評語:痧疹透發後聲音嘶啞,咽喉疼痛且咳嗽,是火邪痧毒鬱結於肺,氣火上升所致。治療應採用宣通肺氣、清熱解毒的方法,這是痧毒火邪鬱結於氣分,上擾肺金的正確治療方法。

五、發喘

凡痧疹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息急促,神志昏迷,這是危重症狀。應當迅速透邪,可用炙麻黃、生石膏、杏仁、牛蒡子、連翹、黃芩、象貝母、犀角尖、薄荷、桔梗、生甘草、通草、蘆根等藥物。

邵氏評語:這是痧毒內伏鬱閉的症狀,或者感受寒邪外風,都能導致這種情況。普通的疹子不會出現這種症狀。因為痧疹透發不盡,毒邪伏於內,鬱悶肺氣閉塞而導致昏喘氣急,這是非常危險的症狀。如果不以麻黃大開肺氣,就不能救治。再用石膏清熱,杏仁降氣,甘草緩急瀉火毒,加入犀角、桔梗等藥物,以達到透邪清化之效。

六、咳嗽

痧疹之後咳嗽,是餘熱仍在肺部。宜用瀉白散加貝母、橘紅、杏仁、黃芩、知母、花粉、甘草、桔梗、梨汁等藥物清熱。

邵氏評語:這是痧疹餘邪蘊積於肺而咳嗽的有效方法。

七、傷陰

凡疹子邪氣未清,導致陰液受損,發熱不止,宜用甘寒藥物滋陰,如沙參、生地黃、麥冬、玉竹、雲苓、天冬、生地、白芍、丹皮、甘草等藥物。

邵氏評語:這是痧疹之後伏邪傷及肺胃陰液,導致發熱的正確治療方法。

八、伏邪

凡痧疹等症,外雖透達,但容易隱伏復發。如果身熱不退,逐漸加重咳嗽、喘息、腹脹、咽痛喉啞、牙齦潰爛、神志昏迷嗜睡,或者兼有赤痢等症狀,這是邪氣未盡,伏邪在內,危重症狀。應當迅速散邪解毒,可用犀角、連翹、牛蒡子、射干、元參、杏仁、山楂肉、人中黃、金銀花、黃連、通草等藥物。

邵氏評語:痧毒內伏,上中下三焦都受到損害。痧疹透發,一般要有一定的出疹次數,例如疹子出現三天才能完全,每天三次,三天九次,疹子消退後,痧毒就完全透發。如果疹子未完全透發就提前消退,則邪氣伏於內。咳嗽、喘息、牙齦潰爛、喉嚨嘶啞咽痛,是毒火上擾;腹脹赤痢,是邪火下注;身熱神志昏迷嗜睡,是痧毒閉阻於內。上中下三焦都受到邪氣侵犯,必然是正氣不勝邪氣而敗壞。必須迅速透發疹邪,清熱解毒治療,才能使痧毒外散,才有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