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8)
卷之三 傷寒變證 (8)
1. 斑疹
_邵評:_斑透之後,餘熱未淨,治宜清化餘邪。此方是斑透後餘邪未淨之良法。
凡發斑證,原因不一。醫者必先其所因,辨其現症,分別施治,庶免頗預之弊。茲特約舉八種,以概言之。
一、表寒
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非其時而有其氣,乃不正之氣,此名時行寒疫),有病惡寒發熱(寒邪郁表)、咽痛、身上有淡紅白斑(寒斑,故色淡紅而白)、舌胎白而薄嫩(表寒舌胎)者,此寒邪在表也。當以荊防敗毒散(辛溫散表)溫散之。
_邵評:_此表寒抑遏而發斑之良法。
二、溫毒
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或天時亢旱久燥,溫疫流行,發為赤斑丹疹(陽明火盛)。其毒彌滿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切忌風藥升散(火熱證而用風藥升散,火得風而愈上炎矣),宜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牛蒡(陽邪在上中二焦,故用此清解肺胃)、赤芍、人中黃(清營解毒)。大便秘者(邪已入腑),去硝留黃。
_邵評:_應寒涼而反溫熱,又或天時燥旱,陽熱亢極,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不正之邪氣而成瘟疫也。疫邪火毒,釀成斑疹,熱毒蘊伏陽明,三焦俱病,是名溫毒發斑。證多肺胃火盛,此方極合。
三、陽毒
溫疫陽毒發斑(此疫毒發斑之證),面如塗朱、眼如噴火(陽毒火熱見象)、六脈洪大(陽盛脈也)、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_邵評:_三焦表裡,俱被陽邪熱毒蒸灼氣血,經絡凝塞不通,邪郁不宣之候,必須兩解其表裡之熱邪,則斑疹方能外達。此方治邪遍表裡三焦、陽毒發斑,的是良劑。
四、伏斑
凡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防有伏斑。或時感之證,過經不解,舌胎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象亦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此陽邪陷入太陰,防有伏斑內發。其脈靜身涼,非邪退正復,乃陽邪陷於陰分也。法宜宣通氣血、透提斑毒,以表證治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之類透之提之。斑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參《第一書》。
_邵評:_陽經之邪,入於太陰,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於陰。入於陰則脈反靜;邪氣內伏,故神呆。舌灰黑,太陰舌胎也。如此形症,防有伏斑。不但傷寒邪入太陰,即時感遷延,亦有陷入太陰之證。舌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肌表不甚熱,而脈見沉緩也。斑毒內伏,則神不清而胡言妄笑矣。此陽邪實熱,陷入太陰,斑毒內伏之候。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而進滋補,仍宜宣通伏邪、提透斑毒,必使斑從外達,陷入之邪自化耳。此方治陽邪陷入太陰,斑毒內伏之良法。
白話文:
斑疹
邵評:斑疹透發後,體內餘熱未消,治療應以清化餘邪為主。這個方子是斑疹透發後餘邪未淨的良方。
各種斑疹的成因不同,醫生必須先找出病因,辨別其現狀,再分別施治,才能避免治療失誤。這裡簡單列舉八種情況,以作概括說明。
一、表寒
春天應當溫暖卻反而是寒冷,夏天應當炎熱卻反而是涼爽(非當季卻出現這種氣候,是不正之氣,這叫做時行寒疫),病人惡寒發熱(寒邪鬱結於表)、咽喉疼痛、身上出現淡紅白色的斑點(寒斑,所以顏色是淡紅而發白)、舌苔白色而薄嫩(表寒的舌苔),這是寒邪在表證。應該用荊防敗毒散(辛溫解表藥)來溫和散寒。
邵評:這是治療表寒導致斑疹的良方。
二、溫毒
秋天應當涼爽卻反而是炎熱,冬天應當寒冷卻反而是溫暖,或者天氣長期乾旱,溫疫流行,就會發作赤色斑疹(陽明火盛)。毒邪瀰漫三焦,眼睛紅腫舌頭絳紅,汗出不止,絕對禁止使用風藥升散(火熱證而使用風藥升散,火邪遇風會更加上炎),應該使用涼膈散去除芒硝、大黃,再加入石膏、牛蒡(陽邪在上中二焦,所以用此清解肺胃之熱)、赤芍、人中黃(清熱解毒)。如果大便秘結(邪氣已入腑),則去掉芒硝保留大黃。
邵評:應該寒冷卻反而是溫熱,或者天氣乾旱,陽熱亢盛至極,非當季卻出現這種氣候,這是不正之邪氣而形成瘟疫。疫邪火毒釀成斑疹,熱毒蘊積於陽明,三焦都受病,這就是溫毒發斑。症狀多見肺胃火盛,這個方子非常適合。
三、陽毒
溫疫陽毒發斑(這是疫毒發斑的症狀),臉色像塗了朱砂一樣紅,眼睛像要噴火一樣(陽毒火熱的表現)、脈象洪大有力(陽盛之脈)、口乾舌燥想喝水,這是陽明血熱已極,毒邪遍布三焦,經絡阻塞,營衛不通,只有三黃石膏湯才能解救。
邵評:三焦表裡都被陽邪熱毒灼傷氣血,經絡凝滯不通,邪氣鬱結不能宣洩,必須同時解表裡之熱邪,斑疹才能外透。這個方子治療邪氣遍布表裡三焦、陽毒發斑,的確是良藥。
四、伏斑
凡是傷寒邪氣侵入太陰,脈象平和,精神呆滯,舌頭中間灰黑,要預防伏斑。或者感染疾病後,久治不癒,舌苔灰黑或中間有黑暈,肌膚表面不怎麼發熱,脈象也像是沉緩,但精神意識不清,或者胡言亂語。這是陽邪陷入太陰,預防伏斑內發。脈象平和身體涼,這不是邪氣退卻正氣恢復,而是陽邪陷入陰分。方法應該宣通氣血、透發斑毒,用治療表證的方法,例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生山楂肉、檳榔、天蟲、刺蒺藜、犀角尖、角刺之類的藥物來透發提拔。斑疹外達,毒邪自然排出,精神就會清醒。
參考《第一書》。
邵評:陽經的邪氣侵入太陰,太陰是濕土之臟,脾胃相連,陽邪所以容易傳入陰分。入於陰則脈象反平和;邪氣內伏,所以精神呆滯。舌頭灰黑,是太陰的舌苔。如果出現這種症狀,要預防伏斑。不僅傷寒邪氣侵入太陰,即使是感染疾病延誤治療,也有可能陷入太陰。舌頭灰黑,是太陰濕邪與熱邪相蒸騰。邪熱陷入,鬱結不宣,所以肌膚表面不怎麼熱,而脈象卻見沉緩。斑毒內伏,則精神不清而胡言亂語。這是陽邪實熱,陷入太陰,斑毒內伏的徵兆。不能誤認為邪氣退卻正氣虛弱,而進補,仍然應該宣通伏邪、提透斑毒,一定要讓斑疹從體表透發,陷入的邪氣才能自行化解。這個方子治療陽邪陷入太陰,斑毒內伏,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