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6)

1. 小便(附)

凡傷寒,小便清白者,病不在裡而在表也。下焦病,小便利者,病不在氣分而在血分也。參《治法匯》。

_邵評:_熱未入里,小便清白,以此可驗邪之在表在裡。若邪入下焦,小便當不利。今反利者,病在血分,而不在於氣,故下焦蓄血證,小便自利也。

太陽病,脈浮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_邵評:_太陽經邪,傳入膀胱之腑,為傳本病也。用五苓導水泄熱,極是。若熱結膀胱,宜參用八正散加減。

陽明病,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述古。

_邵評:_陽明渴飲,小便不利,是津虧熱伏,邪在胃中也。用豬苓湯利水泄熱,兼滋陰氣,此古法也,若時方可用導赤散。

凡傷寒表證未解,病在陽分,尚宜發汗者,不可先利小便。恐走其津液,取汗反難也。參《奧旨》。

_邵評:_邪在表,當發汗,若先利其小便,則津液從下走泄,非但不能得汗,必致津傷邪入而病增變也。故邪在表,禁利小便。

陽明病,潮熱、汗出多者,必小便少。不可利小便,恐胃汁愈干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述古。

_邵評:_陽明潮熱、汗出多者,其津液已經外泄。恐其津亡胃燥,故禁利小便。汗與小便,同是津液氣化所由出。汗多傷陽,利小便則傷陰。陰液陽氣並竭,故喘渴而死。是以汗多津虧,禁利小便。蓋陽明一經,以存津液為第一義也。

小便不利,有可利者二(此二證可利小便者,有邪氣濕熱內伏也):熱結膀胱宜利(宜五苓散),濕熱發黃宜利(宜茵陳五苓之類)。若大病後、汗下後,津液內竭,故不利。若強利之,則水愈涸,必純用養陰生津之品,則津液復而水道行矣。痢亦然。參《奧旨》。

_邵評:_病後、汗下後,小便不利,因津液內傷所致。即有餘邪濕熱,亦不可妄利,再竭其陰液也。當用滋陰養液之劑,久久服之,俟其津液充復,小便自利矣。若有濕熱瘀邪內蓄者,可利小便;若無邪而津液虧乏者,切不可妄利也。

白話文:

[小便(附)]

凡是得了感冒,如果小便顏色清澈,這表示病情不在體內臟腑,而在體表。若是下焦(指膀胱、腎等下部臟器)生病,小便通暢,那表示病症不在氣的部分,而是血液部分有問題。參考《治法匯》。

_邵評:_如果熱邪未深入體內,小便會清澈,可以由此判斷疾病是在體表還是體內。如果熱邪侵入下焦,小便通常會不暢。現在反而暢通,那表示病症在血液中,而不是在氣中,因此下焦有積血的情況,小便會自然暢通。

太陽經絡疾病,脈搏跳動快速且浮,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應該使用五苓散。

_邵評:_太陽經絡的邪氣,傳到膀胱,這是傳本病。使用五苓散導引水分並排泄熱氣,非常合適。如果熱氣在膀胱凝結,應該考慮使用八正散加減。

陽明經絡疾病,脈搏跳動快速且浮,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應該使用豬苓湯。述古。

_邵評:_陽明經絡的口渴,小便不通暢,這是體內津液不足,熱氣潛伏,邪氣在胃中的情況。使用豬苓湯幫助排尿並排泄熱氣,同時滋養陰氣,這是古法。如果現代藥方可用,可以選擇導赤散。

凡是得了感冒,體表症狀尚未緩解,病症在陽分,還應該發汗,不可先讓小便暢通。擔心這會讓體內津液流失,導致想要發汗反而更困難。參考《奧旨》。

_邵評:_邪氣在體表,應該發汗。如果先讓小便暢通,會使津液從下面流失。不但無法發汗,必然會導致津液損傷,邪氣進入體內,病情加重。因此邪氣在體表時,禁止讓小便暢通。

陽明經絡疾病,潮熱,大量出汗,小便一定少。不可讓小便暢通,擔心胃內的津液更加乾燥。如果強制讓小便暢通,必然會喘息口渴而死。述古。

_邵評:_陽明經絡的潮熱,大量出汗,體內的津液已經大量流失。擔心津液流失,胃部乾燥,所以禁止讓小便暢通。汗水和小便都是津液氣化後排出的方式。汗水過多會傷害陽氣,讓小便暢通則會傷害陰氣。陰液和陽氣都耗盡,所以會喘息口渴而死。因此汗水過多,津液不足,禁止讓小便暢通。陽明經絡的治療,保存津液是最首要的。

小便不通暢,有兩種情況是可以讓小便暢通的(這兩種情況可以讓小便暢通,因爲有邪氣溼熱在體內潛伏):熱氣凝結在膀胱應該讓小便暢通(適合使用五苓散),溼熱導致黃疸應該讓小便暢通(適合使用茵陳五苓之類的藥物)。如果是大病之後,或者大量出汗,體內津液枯竭,所以小便不通暢。如果強制讓小便暢通,會讓體內津液更加枯竭,必須使用滋養陰氣和生津的藥物,等津液恢復,小便自然會暢通。痢疾也是這樣。參考《奧旨》。

_邵評:_病後,或者大量出汗之後,小便不通暢,是因爲體內津液損傷造成的。即使還有邪氣溼熱,也不可隨意讓小便暢通,再次耗盡體內的陰液。應該使用滋養陰氣和養液的藥物,長期服用,等到津液充足,小便會自然暢通。如果有溼熱瘀邪在體內,可以考慮讓小便暢通;如果沒有邪氣,只是津液不足,絕對不可以隨意讓小便暢通。

2. 斑疹

(痧瘄附。合參《金鑑》、《治法匯》、《葉案》、《第一書》)

斑者,有觸目之形,而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於胸腹,或見於四肢,總以鮮紅起發者為吉,紫色成片者為重,色黑青者不治。

_邵評:_斑之形狀,平而貼於肌肉之間,並無點粒高起,以手摸之,平而不礙手;或紅色成片,稠如錦紋者,此屬陽邪胃熱。有稀如蚊跡,而色淡不解者,此是正虛邪伏。此症有陰陽寒熱虛實之不同,當看其外症,參其脈象,而施溫涼補瀉之治法。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斑疹二者,不外手太陰與足陽明之治。又斑為胃家毒火,疹屬肺家濕熱,須互參之。

_邵評:_發疹於皮膚之上,起有顆粒,如粟如粒,以手摸之,有尖刺而觸手者也,與斑之平而在肌肉者不同。斑由陽明胃熱而發,疹因肺受風溫而出。斑有虛寒陰證,可用溫補。疹無不由邪火而作,陰寒之證罕有,故治疹之法,不外辛涼清透、宣肺化邪,溫補之藥,每禁用也。蓋因疹子即痧瘄一類,即天行時毒入於肺中而發。邪盛者,點子稠密,肌膚微腫而稍癢。有紅白二種:邪入營者紅疹,邪入衛者白點。大忌冒風涼遏,犯則肺閉內陷,發喘而死矣。

斑疹之發,傷寒由於失表失清,其邪不得外達,蘊於胃腑,走入營中而發也。溫熱之證,由邪與內熱相搏,濕熱凝滯,自然發斑發疹。有發熱一二日便見者,有發熱三四日始見者,非因失治而然。

_邵評:_斑與疹必當分別。斑發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熱蒸成斑,故傷寒證發斑者多,而發疹則僅見也。其虛斑陰斑,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斑隱隱而微,色白不鮮者是也,治須溫補。至於疹,悉是外邪致病。天行痧疹,時毒襲入肺衛而發者,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證。其邪從肺外達而發疹者,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清透之法。若過寒涼,防其抑閉。與斑之治法判然不同,二證豈可不分辨哉。故約言之,斑屬胃,疹屬肺,二證須分別論治。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脈躁動,便是斑疹欲出之候,須細診之。

_邵評:_邪熱鬱伏於中,蒸熱為斑,故汗不出,而煩悶嘔惡、足冷耳聾,此是斑疹將發時之見象,猶天將雨而悶熱鬱蒸也。脈沉伏,由於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也。

_廉按:_此言斑疹將出之時。其見症脈象如此,醫當留心。

凡斑疹欲出之際,若得上吐下瀉者吉,毒氣上下俱出故也。

_邵評:_斑疹將出之際,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後,及將回之時,忌見吐瀉,恐其邪陷也。故斑疹吐瀉,須辨其先後緩急之勢,庶免誤治之弊。

白話文:

斑疹,就像是皮膚上出現有顏色的印記,但摸起來卻沒有突起的感覺,有的像錦緞一樣密集,有的像蚊子叮咬的痕跡一樣稀疏。它們可能出現在胸腹部,也可能出現在四肢,總的來說,鮮紅色的斑疹是好的,紫色的成片出現就比較嚴重,如果顏色變成黑色或青色,那就很難治療了。

邵評說:斑的形狀是平貼在肌肉之間的,沒有顆粒突起,摸起來平坦不礙手;如果是紅色的,像錦緞一樣密集,這屬於陽邪引起的胃熱。如果稀疏像蚊子咬的痕跡,顏色又很淡,表示身體虛弱,邪氣潛伏在體內。這種症狀有陰陽、寒熱、虛實的不同,應該觀察外在的症狀,參考脈象,然後使用溫熱、清涼、補益、瀉下的治療方法。

疹,是皮膚上出現像顆粒一樣的東西,腫脹而且容易發癢,也就是俗稱的痧或隱疹。疹子出現時,應該均勻分布,消退時應該緩慢。春夏兩季容易出現斑疹,治療方法不外乎針對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斑是胃部毒火引起的,疹是肺部濕熱引起的,兩者要互相參考。

邵評說:疹子長在皮膚上,是顆粒狀的,像小米或米粒一樣,摸起來有尖刺的感覺,和斑的平坦不同。斑是因為陽明胃熱引起的,疹是因為肺部受到風溫的影響。斑有虛寒的陰證,可以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疹子幾乎都是因為邪火引起的,很少有陰寒的症狀,所以治療疹子的方法,主要是使用辛涼藥物來清熱透邪、宣肺化邪,一般禁用溫補的藥物。疹子和痧疹是同一類疾病,是感染了流行性的毒邪,進入肺部而發生的。邪氣旺盛的話,疹子會很密集,皮膚會稍微腫脹並且有點癢。疹子有紅色和白色兩種:邪氣進入營分的疹子是紅色的,邪氣進入衛分的疹子是白色的。最忌諱吹風受涼,否則會導致肺氣閉塞,使邪氣內陷,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斑疹的發生,如果是傷寒引起的,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或清熱,導致邪氣無法排出體外,積聚在胃腑,進入營分而發生的。如果是溫熱病,是因為邪氣與體內的熱氣互相搏鬥,濕熱凝結,自然會出現斑疹。有的發燒一兩天就出現,有的發燒三四天才出現,這不是因為治療不當造成的。

邵評說:斑和疹一定要區分開來。斑是從胃部發出來的,疹是從肺部發出來的。傷寒沒有及時發汗或清熱,邪氣鬱結在胃部,熱氣蒸發形成斑,所以傷寒證狀中出現斑的情況比較多,而出現疹的情況比較少。虛斑和陰斑,是由於身體內部虛寒,逼迫浮陽向外發散,無根之火在體內活動,出現的斑點隱隱約約,顏色發白不鮮艷,這種情況需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至於疹子,都是因為受到外邪的侵襲而引起的。流行性的痧疹,是流行性的毒邪侵入肺衛而發生的,或者是因為溫熱的時邪,從肺部吸入,由衛分進入營分的症狀。邪氣從肺向外發散而出現疹子,這是邪氣在上焦,不是因為沒有及時發汗或清熱引起的。應該辨別邪氣是在氣分還是營分,然後使用宣肺清熱透邪的方法治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抑制邪氣的排出。疹子的治療方法和斑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這兩種症狀一定要區分清楚。總而言之,斑屬於胃,疹屬於肺,兩種症狀必須分開來治療。

一般來說,如果發汗不出,或者雖然出了汗但沒有退燒,胸悶煩躁,想吐,不想吃東西,腳冷耳鳴,脈象沉伏或者寸關脈躁動,這就是斑疹快要出現的徵兆,必須仔細診斷。

邵評說:邪熱鬱積在體內,熱氣蒸發形成斑,所以發汗不出,出現煩悶噁心、腳冷耳鳴,這就是斑疹快要出現的徵兆,就像要下雨前悶熱鬱悶一樣。脈象沉伏,是因為邪氣潛伏在體內,脈道不暢通造成的。寸關脈躁動,是潛伏的邪氣即將爆發的徵兆。

廉按:這裡說的是斑疹快要出現的時候,出現的症狀和脈象,醫生應該留意。

凡是斑疹快要出現的時候,如果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是好的,因為毒氣從上下都排出來了。

邵評說:斑疹快要出現時,如果出現上吐下瀉,表示熱毒從吐瀉中排了出來,可以分散邪氣的力量,最忌諱使用止瀉藥。如果疹子已經完全發出,或者快要消退的時候,就不能有吐瀉的症狀,否則可能會導致邪氣內陷。所以斑疹出現吐瀉的狀況,必須辨別先後緩急的趨勢,才不會造成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