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4)

1. 下利新法

若陽邪傳裡,熱邪攻於腸胃,而變下利膿血者(熱入下焦,陰血受傷),重證也。然亦有寒熱之分。蓋邪至三陰,為日己久,實者則從陽化熱,虛者則從陰化寒矣(陽氣盛則從陽化熱,陽氣虛則從陰化寒)。如少陰下利,用豬苓湯者(滋陰利水而清熱),從陽化熱也。用桃花湯者(培土升陽以固澀),從陰化寒也。

辨證之法(分辨寒熱,辨證精詳,醫者當熟記之),以脈數有力為熱,脈緩無力為寒;舌燥口渴屬熱,舌潤不渴屬寒;小便赤澀屬熱,清白屬寒;下利腸垢屬熱,鴨溏屬寒;熱利臍下必熱,寒利臍下必寒。熱利當清其腸(清化腸胃邪熱),寒利當溫其下(溫補脾腎虛寒)。

_邵評:_陽經熱邪傳於裡,有化寒化熱之不同。辨別精明,須熟記之。

凡傷寒疫癘,熱邪傳裡,下利腸垢(熱穢內滯腸腑),或下鮮血(營血受傷,血熱下注)、小溲赤澀、舌胎黃燥如刺(陽明熱邪舌胎)或紅刺如楊梅狀(邪入營分舌胎)、身熱口渴、六脈洪數(陽明大熱脈也)、臍腹大痛者,此熱毒內攻腸胃也,不治則爛矣(熱邪穢毒蘊伏於腸胃之間,大熱燔灼如焚,不急下之以清火解毒,必致腸胃腐爛而死,醫者不可不知)。

急用大黃、芩、連、銀花、丹皮、芍藥、甘草之屬下之清之,繼用鮮生地數兩代大黃,以養陰解毒(先下其毒,次用甘寒之品以滋液救焚,此治法之次序也)。若下利腸垢,其勢稍緩者,宜黃芩湯(症勢稍輕,邪在上焦肺分,肺熱下注大腸而下利,用黃芩湯清肺熱而涼解之)加川連、銀花、丹皮之屬清之。血痢加丹參、槐米、川斷(營血熱而下泄,用清營涼血之品)。

_邵評:_火熱疫毒,盛於腸胃,急用苦寒清下治之。

如遇傷寒疫證,下利如豆汁魚腦之色(濕毒內侵腸腑)、脈象沉濡(濕遏在裡脈象)、舌白如粉(疫毒濕邪舌胎)、小便不利而口不渴者(濕之徵也),濕毒聚於腸胃也。宜茅朮、厚朴、廣皮、二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之類滲之和之。

_邵評:_此濕溫證而兼疫毒也,宜清滲濕邪治之。此方頗合。

如下利雜色、六脈沉遲(裡寒脈象)、舌潤無胎或紫色而光(少陰虛證舌胎)、口不渴飲(非熱證,故不渴),腸胃並連直出,無關閉者(中虛滑脫而不守也),此脾腎虛寒、關閘不闔(脾陽虛弱,腎火衰微,火不生土,中無砥柱而滑脫不禁)、元氣下泄之證也。急投胃關煎(腎為胃關,溫補脾腎,故名胃關)合桃花湯(溫腎澀腸之劑),兼從手陽明(太陽經)以堵截之,或桃花湯重加人參以截之。

_邵評:_腎陽虧乏,虛寒下利,滑脫無度,溫澀下焦為治。

如見外熱內煩,舌燥口渴(溫熱內阻,津不上升),脘中痞悶(濕熱阻拒中宮),不能食,或痛或嘔,而利不止者,中焦濕熱也。當用瀉心法(濕熱痞結中焦,氣滯不得升降,故嘔痛下利不食,用瀉心法開痞化邪),芩、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之類。

白話文:

下利新法

若陽邪侵入內部,熱邪侵犯腸胃,導致下痢膿血(熱邪進入下焦,陰血受損),這是很嚴重的病症。但也有寒熱之分的差異。因為邪氣侵犯三陰經脈已久,實證則由陽轉化為熱,虛證則由陰轉化為寒(陽氣旺盛則轉化為熱,陽氣虛弱則轉化為寒)。例如少陰經下痢,使用豬苓湯(滋陰利水且清熱),是屬於陽轉化為熱的;使用桃花湯(培補脾土,升發陽氣以止瀉),是屬於陰轉化為寒的。

辨證的方法(分辨寒熱,辨證要精確,醫生必須熟記),以脈搏有力為熱證,脈搏緩弱無力為寒證;舌頭乾燥口渴屬於熱證,舌頭濕潤不渴屬於寒證;小便赤色澀痛屬於熱證,小便清白屬於寒證;下痢的糞便像腸垢一樣屬於熱證,像稀爛的米粥一樣屬於寒證;熱證下痢,肚臍下必定發熱;寒證下痢,肚臍下必定冰冷。熱證下痢應當清熱解毒(清除腸胃邪熱),寒證下痢應當溫補下焦(溫補脾腎虛寒)。

邵評:陽經熱邪傳入內部,有轉化為寒或轉化為熱的不同情況。辨別要精明,必須熟記。

凡是傷寒瘟疫,熱邪侵入內部,下痢的糞便像腸垢一樣(熱邪穢濁停滯腸腑),或者下痢鮮血(營血受損,血熱下注)、小便赤色澀痛、舌苔黃燥如針刺(陽明熱邪的舌苔)或紅色像楊梅一樣(邪氣侵入營分而引起的舌苔)、身體發熱口渴、脈搏洪數有力(陽明熱盛的脈象)、肚臍腹部劇痛,這是熱毒侵犯腸胃,不治療就會腐爛(熱邪穢毒積聚在腸胃,大熱灼燒如同火焚,不迅速瀉下清熱解毒,必定導致腸胃腐爛而死,醫生不可不知)。

應當緊急使用大黃、黃芩、黃連、金銀花、丹皮、白芍藥、甘草等藥物瀉下清熱,然後再用鮮生地數兩代替大黃,以滋陰解毒(先瀉下毒邪,然後用甘寒藥物滋陰救治,這是治療的順序)。如果下痢的糞便像腸垢一樣,病情稍緩,宜用黃芩湯(病情稍輕,邪氣在上焦肺部,肺熱下注大腸而下痢,用黃芩湯清肺熱而涼解)加黃連、金銀花、丹皮等藥物清熱。血痢加丹參、槐米、川斷(營血熱而下泄,用清營涼血的藥物)。

邵評:火熱疫毒盛於腸胃,應當緊急使用苦寒藥物瀉下治療。

如果遇到傷寒瘟疫,下痢的糞便顏色像豆汁或魚腦一樣(濕毒侵入腸腑)、脈象沉細濡弱(濕邪阻遏在裡面的脈象)、舌苔白如粉末(瘟疫濕邪的舌苔)、小便不利但口不渴(濕邪的徵象),這是濕毒積聚在腸胃。宜用蒼朮、厚朴、廣皮、豬苓、茯苓、滑石、澤瀉、晚蠶砂、藁本等藥物滲濕和解。

邵評:這是濕溫證合併瘟疫,應當清利滲濕邪氣治療。這個方子很合適。

如果下痢糞便顏色雜亂、脈搏沉遲(裡寒的脈象)、舌頭濕潤無苔或舌苔紫色而光滑(少陰虛證的舌苔)、口不渴不飲(不是熱證,所以不渴),腸胃氣機虛弱,不能閉合(中氣虛弱滑脫而不能約束),這是脾腎虛寒、腸胃關閉不嚴(脾陽虛弱,腎陽衰微,火不生土,中焦無支柱而滑脫不禁)、元氣下泄的病證。應當緊急使用胃關煎(腎為胃之關,溫補脾腎,故名胃關)合桃花湯(溫腎澀腸的藥物),並從手陽明經(太陽經)堵截,或者在桃花湯中加重人參以止瀉。

邵評:腎陽不足,虛寒下痢,滑脫無度,溫補澀下焦為治。

如果出現外感發熱內感煩躁,舌頭乾燥口渴(溫熱內阻,津液不能上升),胃脘部痞悶(濕熱阻礙中焦),不能進食,或者疼痛或者嘔吐,而且下痢不止,這是中焦濕熱。應當使用瀉心湯法(濕熱痞結中焦,氣機阻滯不得升降,所以嘔吐疼痛下痢不食,用瀉心湯法開通痞塞化解邪氣),黃芩、黃連、半夏、乾薑、枳實、木香、赤苓、澤瀉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