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3)
卷之三 傷寒變證 (3)
1. 下利新法
凡傷寒熱邪正盛之時,必在陽明胃經(陽經熱邪傳入三陰,亦必轉屬陽明而成胃實。蓋三陰以胃為出路也)。陽明以胃實為病,故大便不通。然火證往往下黃黑稠黏之物(熱邪下注腸胃而下利,正糞仍不通行),此熱邪火逼大腸,非痢也(溫熱時疫濕熱從腸而下,大便多瀉,是熱迫也),雖通仍作不通論,只用清火解毒,以治陽明,其利自止。
_邵評:_熱結腸胃,下迫大腸而下注,治宜清化火熱。
如傷寒熱證,下利純清水,或黃沫潮濕,腹硬,脈沉滑有力者,此名旁流。因腸中有燥屎阻塞,水漿從旁滲出。病在陽明(病在大腸),非關脾也,導去燥屎,其痢自止,小承氣湯加黃連。
_邵評:_所下皆是水沫,吃下之湯水,隨熱下注,腸中有燥屎內結,水從旁漏也。下其燥屎,熱退則愈。蓋燥屎在腸,水從旁漏,非下不可。
有陽明火證,邪火不殺穀,吃湯下湯,吃水下水,此有陽明實證可據,非若脾腎俱敗者比。亦只清其火邪,其利自止。
_邵評:_胃中火盛,水穀消化不及,則穀不化。火性急速,不能停留,故一吃即利。此火迫下江,必有實熱見證。實火脈象形於外,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下利清穀者,大相天淵。清化胃中邪火,利可自止。
_廉按:_胃中火盛,邪熱不能殺穀。火性急速,迫而下注也。所下糞水,必熱而色赤,臍腹肛門,必有一種熱氣下注。外症及脈,亦有實火憑據。如此分辨,自與脾腎虛寒之下利清穀不同也。
有一種外感風寒、內傷飲食(表裡俱實之證),其症頭疼惡寒發熱(表邪見症)、噁心飽悶(內傷見症)、腸胃窘迫而泄痢者,此表裡俱病(飲食內傷,則中氣亦傷,表復有邪內迫,是以下利,非誤治後變病)。法當外散表邪,內消積滯(治以疏表和里,表邪解則食化而泄利自止),不在傷寒變病之例。
_邵評:_表裡交病,外邪內迫而下利,宜疏表和里兩解治之。如枳、桔、梔、豉加葛根、焦雞金,最妙。
有一種表熱裡寒之證,初起頭疼惡寒發熱,繼即下利清穀(陽衰不能化谷)、脈浮而遲(浮為表而遲是虛寒)、口不渴飲(不渴是虛寒憑據),俗名漏底傷寒(重症也)是也。良由其人脾胃本虛,一感外邪(中虛邪入),即得直入腸胃,不在太少留連,速當溫中散寒。如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甚者,加冬朮、乾薑。
_邵評:_此與上條有輕重虛實之不同。上條表有風邪,而內傷飲食,是表裡俱實。此條表有熱邪,而里則虛寒,是表實裡虛。中陽虧乏,表邪乘虛內入,直走腸胃而下利也。治宜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條治法不同。此方治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里而下利,的是正法。
白話文:
在傷寒發熱正盛的時候,病邪一定在陽明胃經(陽經的熱邪傳入三陰經,最後也會回到陽明經,造成胃部實熱。因為三陰經以胃為出口)。陽明經的病症表現為胃實,所以大便不通。然而,發熱的病症常常會排出黃黑色、濃稠黏膩的物質(這是熱邪往下侵入腸胃而導致的腹瀉,但真正的糞便依然排不出來),這是熱邪逼迫大腸造成的,並不是痢疾(溫熱時疫或濕熱從腸道排出,大便多為瀉,這是熱邪逼迫)。雖然看起來像通便,但實際上還是不通,只能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陽明經的病症,腹瀉自然會停止。
_邵評:_熱邪積結在腸胃,向下迫使大腸排泄,治療應該清化火熱。
如果傷寒發熱,腹瀉排出的是純清水,或是黃色泡沫狀的稀便,肚子硬,脈象沉滑有力,這叫做「旁流」。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堵塞,水液從旁邊滲漏出來。病在陽明經(也就是大腸),與脾無關,只要導出乾燥的糞便,腹瀉自然會停止,可以用小承氣湯加黃連來治療。
_邵評:_排出的都是水沫,喝下的湯水隨著熱往下走。是因為腸內有乾燥的糞便積結,水從旁邊滲漏。排除乾燥的糞便,熱退了就會痊癒。因為燥屎堵塞在腸道,水液從旁滲漏,非瀉下不可。
有一種陽明火熱的病症,邪火無法消化食物,吃湯就瀉湯,喝水就瀉水,這是有陽明實熱的證據,與脾腎衰敗的情況不同。只要清除火邪,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_邵評:_胃中火熱旺盛,水穀無法消化,所以食物無法被消化。火的性質急促,無法停留,所以一吃就拉。這是火迫使腸道下泄,一定有實熱的症狀。實火的脈象會表現出來,與脾腎陽虛、火衰、不能消化而導致的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有天壤之別。只要清化胃中的邪火,腹瀉自然會停止。
_廉按:_胃中火熱旺盛,邪熱無法消化食物。火的性質急促,迫使食物快速下泄。排出的糞水,一定是熱而發紅,肚臍、腹部和肛門,一定會有熱氣往下走的感覺。外在的症狀和脈象,也會有實火的依據。這樣分辨,自然就能與脾腎虛寒而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的情況區分開來。
還有一種情況,是外感風寒,加上飲食不節制(表裡都有實證的狀況),症狀是頭痛、怕冷、發熱(表邪的症狀),噁心、腹脹(內傷的症狀),腸胃不適而腹瀉,這是表裡同時生病(飲食內傷導致中氣受損,表邪又往內侵襲,所以會腹瀉,並不是誤治後才發生的病變)。治療方法應該是外散表邪,內消積滯(用疏表和里的方法治療,表邪解除了,食物就能消化,腹瀉自然會停止),這不屬於傷寒變病的範疇。
_邵評:_表裡都有病,外邪內侵而腹瀉,應該用疏散表邪、調和裡氣的方法同時治療。例如用枳殼、桔梗、梔子、豆豉,加上葛根、炒雞內金,效果最好。
還有一種情況是外表發熱,裡面虛寒的病症,一開始會頭痛、怕冷、發熱,接著就開始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陽氣衰弱無法消化食物)、脈象浮而遲緩(浮是表證,遲是虛寒)、口不渴(不渴是虛寒的證據),俗稱「漏底傷寒」(病情嚴重)。這是因為這個人原本脾胃就虛弱,一受到外邪侵襲(中氣虛弱,邪氣入侵),就直接進入腸胃,不會在太少陰停留,應該趕快用溫中散寒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紫蘇、桂枝、羌活、厚朴、廣皮、木香、茯苓、甘草之類的藥物。嚴重的話,可以再加上冬朮、乾薑。
_邵評:_這種情況與上一條不同,有輕重虛實的區別。上一條是表面有風邪,加上飲食內傷,屬於表裡都有實證。這一條是表面發熱,裡面虛寒,是表實裡虛。因為中陽氣虛弱,表邪趁虛進入體內,直接侵入腸胃而導致腹瀉。治療方法應該是溫運中陽,外散表寒,與上一條的治療方法不同。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脾胃中虛有寒,表邪入裡而導致腹瀉的,是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