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綱要》~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1)
1.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表邪進實胃,胃陽逃出於表,溢而作熱者,謂之陽明。蓋陽實人,其邪微則不得入里也,故陽明有傷寒,而無中風。篇中有之者,皆引而致者,非中風之邪自能然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本論分太陽為三段,今亦細分陽明為三段者,蓋後人仿太陽例也,然非本論之意。)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脾約者,津液乾燥,大便難出,似脾胃約之也。此太陽病中,發汗過多,亡其津液,雖邪已解,大便作鞕,則不得不曰里症,乃謂之太陽之陽明,其藥則調胃承氣湯、麻仁丸之輩。)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邪劇故里陽不能拒之,遂入而實胃也。此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也。陽明之真者乃謂正陽之陽明,非少陽之陽明,其藥則大承氣湯。)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燥者,熱未除津液先虛也。煩者,表液乾燥,里陽不能依以出而鬱也。實者,邪乘虛入而實於胃也。此邪在少陽之時,誤治虛其里,令少陽邪遂得入里也,乃謂之少陽之陽明,其藥則小承氣湯、蜜煎導之輩。)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此書已名以傷寒,主外感而立言,讀之者皆知邪犯表,故太陽篇唯舉症,若陽明則邪在裡,故獨舉邪之所在,而其症略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胃中乾燥,胃陽無所依故出表,於是邪得入里。)不更衣,內實,(邪實於胃。)大便難者,(胃中乾燥,陽氣在外。)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問本論陽明病云云何等症也。)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蓋弟子嘗有治惡寒未止者,以大承氣湯而適愈者,故今特舉之,以難師論之也。)答曰:雖得之一日,(得之,得陽明病也。首不曰陽明,而單曰病者,以惡寒未可全屬陽明故也。)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師答曰:汝所治者,邪始入陽明,未及見症之時,承氣下咽,偶中其邪也。若不與藥而觀之,必惡寒將自罷,而即汗出惡熱也,以釋弟子疑。)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答者所謂陽明者,指胃中。胃居一身中央,故邪皆歸焉,猶地位於天中而萬物歸之也。)始雖惡寒,二日自止,(陽明病,假令始於惡寒,邪全實胃,則惡寒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居陽明,而論太陽,故冒本字。發其汗,在太陽之時,故插初字。皆明其治之不誤也。)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藥不徹邪之所在,故遂屬陽明。此殘邪入里之症,陽明之輕者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此太陽傷寒,邪勢最急之症。)不能食。
白話文:
(表面的邪氣進入到胃裡,胃的陽氣被逼出體表,熱氣因此散發出來,這種情況稱為陽明病。因為陽氣充盛的人,如果邪氣輕微,就無法進入到體內深處。所以陽明病有傷寒,但沒有中風,如果提到有中風的,都是外邪引發的,並非中風本身的邪氣導致。)
問:疾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和少陽陽明,請問這些是什麼意思?(本論將太陽病分為三個階段,現在也將陽明病分為三個階段,這是後人模仿太陽病的例子,但並非本論的原意。)
答:太陽陽明是指脾約證。(脾約證是指體內津液乾燥,大便難以排出,像是脾胃被束縛的狀態。這是太陽病時,因為發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損,雖然外邪已經解除,但大便卻變得堅硬,這就不得不說是裡證了,因此稱之為太陽陽明。治療的藥物像是調胃承氣湯、麻仁丸之類。)
正陽陽明是指胃實證。(邪氣強盛,導致體內的陽氣無法抵擋,於是邪氣進入胃中,造成胃實。這類型的傷寒會發熱、沒有汗、嘔吐、吃不下東西,反而會出很多汗。這是真正的陽明病,所以稱為正陽陽明,而不是少陽陽明。治療的藥物是大承氣湯。)
少陽陽明是指發汗、利小便之後,胃中乾燥煩躁,大便難以排出。(乾燥是指熱邪未除,津液卻先虛損;煩躁是指體表的津液乾燥,導致體內陽氣無法依附而鬱結;胃實是指邪氣趁虛而入,積聚在胃裡。這是指邪氣在少陽階段時,因為誤治而虛損了體內,導致少陽邪氣進入體內。這類稱為少陽陽明,治療的藥物是小承氣湯、蜜煎導之類。)
陽明病的病因,就是胃實證。(這本書是針對外感所引起的傷寒立論,讀者都知道邪氣會侵犯體表,所以太陽篇只描述症狀,而陽明篇則是因為邪氣在體內,所以只描述邪氣所在,症狀則簡略不提。)
問:請問是怎麼樣會得到陽明病呢?
答:太陽病時,如果發汗、瀉下、利小便,這些都會耗損津液,導致胃中乾燥,因此轉為陽明病。(胃中乾燥,胃的陽氣沒有津液依附就會浮散到體表,這時邪氣就得以進入體內。) 如果沒有排便,體內積滯(邪氣積聚在胃中),大便難以排出(胃中乾燥,陽氣在外),這就是陽明病。
問:請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問本論中陽明病的症狀是什麼。)
答:身體發熱、會自己出汗、不畏寒冷、反而怕熱。
問:有一種病,得病一天卻不發熱,反而畏寒,這是為什麼?(因為弟子曾經治療過畏寒不止的病人,使用大承氣湯就痊癒了,所以現在特別提出這個問題,來考驗老師的理論。)
答:雖然是得病一天,(得病是指得到陽明病,這裡不直接說是陽明病,是因為畏寒不完全屬於陽明病。) 畏寒會自行停止,接著就會自己出汗,而且怕熱。(老師回答說,你所治療的病人,邪氣剛進入陽明階段,還沒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剛好用承氣湯就對症了。如果不用藥觀察,畏寒會自行停止,接著就會出汗怕熱,這樣解釋了弟子的疑惑。)
問:為什麼畏寒會自己停止呢?
答:因為陽明屬於中土,是萬物歸附的地方,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回答的人所謂的陽明,指的是胃,胃位於身體中央,所以邪氣都歸附於此,就像地面位於天地的中央,萬物都歸附於地面一樣。)剛開始雖然畏寒,過兩天就會自己停止。(陽明病,假設一開始是畏寒,等到邪氣完全進入胃中,畏寒就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
(如果以治療陽明病的思維,回頭看太陽病,就知道要怎麼治療。)
太陽病剛開始得病的時候,要發汗。(這裡討論陽明病,卻提到太陽病,所以加了“本”字,強調發汗要在太陽病時。加“初”字,強調要在太陽病初期,表明這樣治療並無錯誤。) 如果發汗沒有完全將邪氣排出,就會轉為陽明病。(藥物沒有完全作用到邪氣所在,於是邪氣就進入體內,這是殘留的邪氣進入體內的症狀,屬於比較輕微的陽明病。)
傷寒會發熱、沒有汗、嘔吐(這是太陽傷寒中,邪氣最強盛的症狀),吃不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