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2)

1. 驚悸方論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忪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

白話文:

人的主宰是心,心依靠血氣的滋養,心血一虛,神氣就會不守,這是驚悸發生的根本原因。說到驚、悸,可以不加以區分嗎?驚就是突然受到驚嚇,悸就是怔忡不安。心虛而鬱痰,那麼聽到大的聲音、看到奇異的事物、遇到兇險的境地、觸景生情而喪志,心裡感到不安,讓人出現惕惕不安的狀態,這就是驚;心虛而停水,那麼胸中積聚水濕,虛氣流動,水氣一旦上升,心火排斥它,心裡不能自安,讓人出現抑鬱不快的狀態,這就是悸。遇到驚嚇的人,應給予豁痰定驚的藥物;遇到悸動的人,應給予逐水消飲的藥物。

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若一切以剛燥用工,或者心火自炎,又有熱生風之證。

白話文:

扶助虛弱的方法,不過在於調養心血,使心氣平和而已。如果一切採取剛強燥烈的治療手段,就可能導致心火自燃,進而產生熱生風的症狀。

2. 驚悸證治

養心湯,治心虛血少,驚惕不寧。

白話文:

養心湯

【組成】 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百合

【功效】 滋養心陰,補益氣血,安神定志

【主治】 心虛血少,驚惕不寧

黃耆(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當歸川芎(各半兩),遠志(取肉,薑汁醃,焙),辣桂柏子仁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香),北五味子人參(各一分),甘草(炙,四錢)

白話文:

  • 黃耆(炙):補氣、固表、止汗、益衛

  • 白茯苓:健脾、益氣、利水、寧心

  • 茯神:補心、益智、寧神、安眠

  • 半夏曲:燥濕、化痰、止嘔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各半兩):活血、祛瘀、止痛

  • 遠志(取肉,薑汁醃,焙):益智、寧神、養心

  • 辣桂柏子仁:散寒、止痛、溫腎

  • 酸棗仁(浸,去皮,隔紙炒香):安神、益氣、養心

  • 北五味子: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 人參(各一分):補氣、益氣、生津、補虛

  • 甘草(炙,四錢):益氣、補中、止咳、緩急

上粗末。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食前服。加檳榔赤茯苓,治停水怔悸。

白話文:

藥方成分:藥材粗末。每劑取三錢,加入五片姜、兩枚大棗一起煎煮,於飯前服用。若加入檳榔和赤茯苓,即可治療水停憂慮心悸的症狀。

寧志丸,治心虛血虛多驚。

白話文:

寧志丸

**功效:**治療心虛血虛,容易受驚。

人參,白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香),遠志(酒浸半日,新布裹,捶取肉,焙。各半兩),乳香硃砂(別研。),石菖蒲(各一分)

白話文:

  • 人參:半兩

  • 白茯苓:半兩

  • 茯神:半兩

  • 柏子仁:半兩

  • 琥珀:半兩

  • 當歸:半兩

  • 酸棗仁:半兩(溫酒浸泡半日,去殼,隔紙炒香)

  • 遠志:半兩(酒浸泡半日,用新布包裹,捶取果肉,焙乾。各半兩)

  • 乳香:一分

  • 硃砂:一分(另研磨)

  • 石菖蒲:一分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棗湯下。

參乳丸,治心氣不足,怔忪自汗。

人參(半兩),當歸(一兩,曬乾。),乳香(一錢半,研)

上末,山藥煮糊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食後棗湯下。

十四友丸,治心血俱虛,怔忡驚惕。

白話文:

參乳丸:

治療心氣虛弱,頭暈目眩,自汗。

成分:

  • 人參(半兩)
  • 當歸(一兩,曬乾)
  • 乳香(一錢半,研成細粉)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用山藥煮成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

服法: 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後用棗湯送服。

十四友丸:

治療心血皆虛,心慌意亂,受驚後驚悸不安。

柏子仁(研),遠志肉(薑汁醃,焙),酸棗仁(湯浸,去皮,隔紙炒香),紫石英(煅),熟乾地黃,川當歸,白茯苓,白茯神,人參,黃耆(炙),阿膠(炒),辣桂,龍齒(研。各一兩),硃砂(半兩,研)

白話文:

柏子仁(研磨成粉末),遠志肉(用薑汁醃製後,烘乾),酸棗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隔著紙炒香),紫石英(煅燒),熟乾地黃,川當歸,白茯苓,白茯神,人參,黃耆(炙烤過),阿膠(炒過),辣桂,龍齒(研磨成粉末。各一兩),硃砂(半兩,研磨成粉末)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食後棗湯下。

朱雀丸,治心病怔忪不止。

白茯神(二兩,淨),沉香(半兩)

上細末,煉蜜丸小豆大。每三十丸,人參煎湯下。

密陀僧散,治大驚入心,敗血、頑痰填塞心竅,喑不能言。

密陀僧(即是爐底,研極細)

白話文:

朱雀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

材料:

  • 白茯苓(2 兩,淨製)
  • 沉香(0.5 兩)

做法: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小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 30 丸,用人參煎湯送服。

密陀僧散,用於治療嚴重驚嚇導致的心神受損、敗血癥、頑痰堵塞心竅,導致失語。

材料:

  • 密陀僧(爐底灰,研磨極細)

上每服挑一大錢匕,無熱者,用熱酒調下;有熱者,沸湯泡麝香調下。亦治暗風,頗有奇效。(出《夷堅志》。)

白話文:

每次服用時,用小湯匙舀出一錢重的麝香,如果身體沒有發熱,就用熱酒送服;如果身體有發熱,就用沸騰的熱水沖泡麝香,然後送服。這種方法也可以治療暗風,效果非常神奇。(摘自《夷堅志》。)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多驚。亦治水氣怔悸。

白話文:

溫膽湯:治療心膽虛弱膽怯,容易受到驚嚇。也治療水氣引起的怔悸不安。

半夏(制),枳殼(制),白茯苓(各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半夏(經過炮製的),枳殼(經過炮製的),白茯苓(每種一兩),橘紅(一兩半),甘草(經過炙過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半,姜七片,棗二枚,刮青竹皮一塊如錢大,煎服。或加制遠志尤妙。

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白話文:

加味四七湯

治療心氣鬱滯,化痰安神。

每服 3.5 錢,薑 7 片,棗 2 枚,青竹皮刮下如錢幣大小煎服。或加製遠志更佳。

半夏(制,二兩半),白茯苓,厚朴(制。各一兩半),茯神,紫蘇葉(各一兩),遠志(薑汁蘸濕,取肉,焙),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半夏(經過加工處理,二兩半),白茯苓,厚朴(經過加工處理,各一兩半),茯神,紫蘇葉(各一兩),遠志(用薑汁蘸濕,取肉,然後烘焙),甘草(經過炙烤,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姜七片,石菖蒲半寸,棗二枚,煎服。

茯苓甘草湯,治心下停水忪悸。

茯苓,桂枝(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三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

薑朮湯,治虛證停飲怔忪。

白姜(生),白朮,茯苓,半夏曲(各半兩),辣桂,甘草(炙。各一分)

上銼。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治療心窩部位積水導致的心悸。

茯苓,桂枝(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生薑(三兩)

打碎藥材。每次服用四錢,加水煎煮後服用。

薑朮湯:治療體虛所致的積水導致的心神恍惚。

白姜(生),白朮,茯苓,半夏曲(各半兩),辣桂,甘草(炙,各一分)

打碎藥材。每次服用三錢,加薑、棗煎煮後服用。

小半夏茯苓湯五苓散,並主水氣,心下怔忪。(方見水飲門。)

白話文:

「小半夏茯苓湯」和「五苓散」都是主治水氣、心下怔忡的方劑。(詳細方劑請參考水飲病門。)

炙甘草湯,治心下動悸,其脈結代。動而時止曰代。

白話文:

炙甘草湯

主治:心下動悸,其脈結代。動而時止,稱為代。

甘草(炙,一兩),人參(半兩),生乾地黃(四兩),桂枝(三分),麻仁,麥門冬(去心。各一合),生薑(三分),大棗(八枚)

白話文:

甘草(經過烘烤,一兩),人參(半兩),生乾地黃(四兩),桂枝(三分之一兩),麻仁,麥門冬(去除內核。各一合為半杯),生薑(三分之一兩),大棗(八枚)

上粗末,每挑三大錢,水一盞半,酒半盞,煎至八分,入透明阿膠一片,俟膠消,溫和服,日進三劑,不拘時。

寧志膏,治因驚失心。

人參,酸棗仁(湯浸,去皮。各一兩。),辰砂(半兩),滴乳香(一錢,浮缽坐水研)

上末,煉蜜和杵丸如彈子。每一丸,薄荷湯化下。

白話文:

寧志膏

**功效:**治療驚嚇造成的失心瘋。

材料:

  • 人參:一兩
  • 酸棗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
  • 辰砂:半兩
  • 滴乳香:一錢(放在碗裡,加水研磨至浮起)

做法:

  •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
  • 加入煉過的蜂蜜,用杵臼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劑。
  • 每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服用方法:

  • 每日服用三劑,不受時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