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1)

1.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謹按:丹溪曰:氣不能成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誠然言也。何以明之?曰:左關,肝膽之位,肝膽藏血液。右關,脾胃之位,脾胃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則為血塊;右邊有食,則為食積;而其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

五志之火,熏蒸水穀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則為痰飲也。其理昭矣。治法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是已。如木香、檳榔去氣積,三稜、莪朮去血積,麥芽、神麯去酒積,香附子、枳實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山楂、阿魏去肉積,海粉、礞石去痰積,雄黃、白礬去涎積,乾薑、巴豆去寒積,黃連、大黃去熱積,各從其類也。

若用群隊之藥,分其藥勢則難取效,雖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斟量使之,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白話文: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朱丹溪認為:氣本身無法形成腫塊或聚積,腫塊是有形的東西,由痰、食積和瘀血形成。腫塊位於腹部中間是痰飲,位於右側是食積,位於左側是血塊,這說法確實可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左關脈是肝膽的部位,肝膽藏血;右關脈是脾胃的部位,脾胃貯藏飲食。所以左側有積聚就是血塊;右側有積聚就是食積;而腹部中間則是水谷出入的通道。

五臟之氣鬱結化火,熏蒸水谷而產生痰飲。所以中間有積聚,就是痰飲。其道理很清楚。治療方法是調理氣機來破除瘀血,消散食積並化解痰飲。例如:木香、檳榔去除氣積;三稜、莪朮去除血積;麥芽、神麴去除酒積;香附子、枳實去除食積;牽牛、甘遂去除水積;山楂、阿魏去除肉積;海粉、礞石去除痰積;雄黃、白礬去除涎積;乾薑、巴豆去除寒積;黃連、大黃去除熱積,都應根據不同的積聚類型選擇藥物。

如果使用很多藥物一起治療,而沒有區分藥物的作用,則難以取得療效。所以必須明確辨別是哪種積聚,以及伴隨出現的症狀,然後再增減藥物劑量,否則反而會造成損害,重要的是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