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8)

1. 附:梅核氣

2. 梅核氣方論

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狀者是也。始因恚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鬱結,致有斯疾耳。治宜導痰開鬱,清熱順氣。如半夏、陳皮、香附、川芎、山梔仁、黃芩、枳殼、蘇子之類是也。如老痰凝結不開,以咸軟之堅,海石是也。

加味二陳湯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黃芩,枳殼,真蘇子,桔梗,白豆蔻仁,山梔子仁(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一片,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漸漸服。

白話文:

梅核氣是指咽喉部有異物感,想咳又咳不出,想咽又咽不下去,感覺像梅核一樣卡在喉嚨裡。這種病的起因多半是因過度生氣,導致體內積熱,形成痰液鬱結,最終引發此病。治療方法應以化痰、解鬱、清熱、順氣為主。常用的藥物包括半夏、陳皮、香附、川芎、山梔子仁、黃芩、枳殼、蘇子等等。如果痰液已經凝結很久,不易化開,則可以考慮使用海石這種軟堅散結的藥物。

加味二陳湯的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黃芩、枳殼、蘇子、桔梗、白豆蔻仁、山梔子仁(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加一片生薑,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約100毫升),飯後溫服。

3. 附:積聚、癥瘕、痞塊

4.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內經》云: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猝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或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成積矣。故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腎之積名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矣。

《原病式》曰: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症也。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為瘕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虛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移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必瘕,為⿱⻗必與伏同,傳寫誤爾。

陳無擇云: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失症者,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然七症八瘕之名,經論亦不詳出,雖有蛟、蛇、鱉、肉、發、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爾。若婦人癥瘕,則由內、外、不內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古人謂為痼疾,以蛟、蛇等為生瘕,然亦不必泥此,並屬血病。蛇、發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假血而成,自有活性。

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潔古云:養生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經》曰:「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乃治積之一端也。

邪正虛實,宜詳審焉。丹溪云: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又云: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用海石、三稜、蓬莪朮(以上俱用醋煮)、香附、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送下。

白話文: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內經》認為,積聚是由於厥氣(寒邪)產生於足部,導致脛部寒冷,寒邪凝滯血脈,寒氣上行侵犯腸胃,引起腸胃脹滿。脹滿使得腸道外的津液停聚不能消散,日久便形成積聚。暴飲暴食會加重腸胃脹滿;生活起居無度,過度勞累,會損傷經絡。陽經受損則血液外溢,導致鼻出血;陰經受損則血液內溢,導致崩漏;腸胃經絡受損,則血液溢出腸道,與寒邪、津液混合凝結,形成積聚。

或者是由於外感寒邪,內傷憂怒,導致氣機逆亂,六經不通,溫煦之氣不能運行,血液凝滯,津液停積,形成積聚。因此,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愈會導致咳嗽、嘔逆、瘧疾,瘧疾可連續多年不愈。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大小如手臂,上達心下,久治不愈會導致心煩。

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於胃脘右側,大小像一個盤子,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黃疸、飲食不能化為營養。肺臟的積聚稱為「息奔」,位於右脅下,大小像覆蓋的杯子,久治不愈會導致寒熱往來、喘咳、肺氣壅塞。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位於小腹部,上達心下,像豚一樣,時上時下不定,久治不愈會導致喘逆、骨痿、氣短。

《難經》認為,積聚是陰陽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積是陰邪凝滯,屬陰,表現為陰沉內伏;聚是陽氣鬱結,屬陽,表現為浮動活躍。氣滯積聚而成病,積是五臟病變所致,聚是六腑病變所致。積的發生部位固定,疼痛局限於某一部位,有其發生、發展的規律;聚的發生部位不固定,疼痛遊走不定,沒有固定的規律。根據這些特點,就能區分積與聚。

《原病式》認為,癥是腹部堅硬,按之有明顯的觸感;瘕是腹部雖然堅硬,但時聚時散,沒有固定的規律,病勢較癥輕。經書記載,血液運行不暢而停滯,則會形成瘕。小腸熱邪移至大腸,稱為虛瘕;大腸熱邪移至小腸,稱為伏瘕。血行受阻,月經不通,稱為「癥瘕」。

陳無擇認為,癥瘕屬肝,積聚屬肺。癥是堅硬的,瘕是虛假的,由假物形成。雖然有蛟、蛇、鱉、肉、發、蝨、米等七種癥瘕的說法,但這些都不是確切的名稱,只是偶然因食物感應而致病。婦女癥瘕,是由於內外因素損傷五臟氣血所致,古人認為是頑疾。古人以蛟、蛇等比喻癥瘕,但不必拘泥於此,癥瘕都屬於血病。蛇、發等都是偶然誤食,停聚而形成假血,有其活性。

例如永徽年間,一位僧人患噎病,腹部有一個像魚一樣的東西,就是生瘕。潔古認為,保養身體,積聚自然會消除。就像滿座都是君子,即使有一個小人,也沒有容身之地。只要真氣充足,胃氣強盛,積聚自然會消散。潔古的說法並非欺騙我們。《內經》說:「大的積聚,衰弱大半就會停止。」積聚之病,即使是毒性很強的藥物,也不宜過量使用,更何況虛弱的病人呢?這是治療積聚的一個重要原則。

邪正虛實,都需要詳細審察。朱丹溪認為,積聚病不可用瀉下藥物,以免損傷正氣,反而不能治癒疾病,應該使用消積藥物,使之融化,才能根除。他又說,氣不能結成塊,塊是由有形的物質形成的,如痰、食積、瘀血等。在腹部中央為痰飲,右側為食積,左側為瘀血。治療原則是軟堅散結,行氣化痰,常用海石、三稜、蓬莪朮(以上都用醋煮)、香附、桃仁、紅花、五靈脂等藥物製成丸劑,用石鹼白朮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