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8)

1. 附論五篇(出《丹溪心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疾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燎之焰不能止。

白話文:

與其在生病之後才尋求治療,不如在未生病之前就開始保養身體,因為疾病一旦形成,再用藥物治療也只徒勞無功。所以,已經生病而不加以治療,這是醫家的方法;未生病就先進行治療,這是養生的道理。這樣一來,考慮到潛在的疾病並預先採取預防措施,那麼還有什麼疾病可擔心的呢?這正是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人們常說,準備好泥土以防水患,如果不堵塞涓涓細流,那麼滔天洪水就無法阻止;準備好水以防火災,如果不撲滅星星之火,那麼熊熊烈火就無法遏制。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莠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白話文:

人的水火之氣旺盛興盛的時候,尚且無法停止或遏制,更何況是疾病已經形成的情況,哪有辦法治療呢?所以,在春天的發陳季節,應該晚上早睡早上早起,在夏季的蕃莠季節,要晚睡早起,用這種方式來舒緩形神,不發怒,並且順從自己的志向。飲食上要吃涼爽的食物,居住的地方要寒冷一些,用這種方式來養護自己的陽氣。聖人治病的原則,在於在春夏季節,治療還在萌芽階段的疾病。在秋天的容平季節,和雞一樣早早起牀,在冬天的閉藏季節,一定要等到日出以後再起牀,用這種方式來收斂神氣,隱藏志向,並使自己的意志保持隱祕。飲食上要吃溫暖的食物,居住的地方要溫暖一些,用這種方式來養護自己的陰氣。聖人治病的原則,在於在秋冬季節,治療還在萌芽階段的疾病。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金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候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

白話文:

有人說:看到肝臟有病,就要先補脾臟的虛弱,這樣木邪就不能傳,看到右臉發紅,就要先瀉肺金之熱,這樣金邪就不能盛,這纔是治未病的方法。如今順應四時、保養神志來治療未病的人,是什麼意思呢?總的來說,保養身體、健康長壽是聖人所追求之道,十全十美地治療疾病是高明醫術所追求的境界。不治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治療未發生的疾病的說法,記載在「四氣調神大論」這篇著作中,真是有很深刻的道理啊!從前黃帝和天師難疑答問的著作,總是把養生放在第一位,先論述天真,然後論述調神,既以陰陽為法則,接著調和四氣,既說飲食有度,又接著說起居有常,反覆強調把養生作為首要任務,意思是想治療尚未出現的疾病,不要讓疾病發展到已經發生的程度,難以治療。此後,秦緩也通曉這個道理,看到晉侯的病在膏肓,就對他說:這病無藥可治了。

扁鵲明乎此,見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噫!惜齊晉之候,不知治未病之理。

亢則害承乃制

白話文:

扁鵲明白這個道理,看到齊侯的病已深入骨髓,診斷說:沒救了。唉!可惜齊國和晉國的君主,不知道治療未發生的疾病的道理。

過度亢奮會帶來危害,因此要節制。

氣之來也,既以極而成災,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物極則反,理之自然也。大抵寒、暑、燥、濕、風、火之氣,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極則所以害其物,承乘則所以制其極。然則,極而成災,復而得平,氣運之妙,灼然而明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之意。原夫天地陰陽之機,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至神不測,有以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白話文:

當氣勢強勁地到來時,往往會達到極點而造成災害,而氣勢的乘勝追擊,也必定會再次反覆並變得平穩。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是自然界的規律。通常,寒、暑、燥、濕、風、火等氣候,以及木、火、土、金、水等五行屬性,如果過於亢盛,就會傷害到它們所作用的事物;但如果能夠適當地承受和駕馭這些氣候和屬性,則可以制約其過於亢盛的狀態。因此,事物發展到極致而造成災害,但又通過反覆而獲得平衡,這就是氣運變化的奧妙所在,是十分明顯的道理。這就是「亢盛就會造成災害,反覆就會獲得平衡」的含義。追溯天地陰陽運行的規律,可以發現,當寒達到極點時就會生熱,當熱達到極點時就會生寒,這其中體現著至高無上的神妙力量,掌控和制約著天地萬物的運行。

故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蓋氣之亢極,所以承之者,反勝於已也。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也。今夫相火之下,水氣承而火無其變;水位之下,土氣承而水無其災;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順;風位之下,金乘而風平。火熱成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陰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

白話文:

所以木的屬性極端時,就類似於金;火的屬性極端時,就類似於水;土的屬性極端時,就類似於木;金的屬性極端時,就類似於火;水的屬性極端時,就類似於土。這是因為氣勢過於旺盛,所以用來承載它的東西,反過來會勝過它。只有承載它的旺盛之氣,並且制止它所帶來的危害,才能使造化之功得以完成。現在,相火的下面,水氣承載著它,所以火不會發生變化;水位(水勢)的下面,土氣承載著它,所以水不會發生災難;土位(土勢)的下面,木承載著它,所以土會順應它;風位的下面,金承載著它,所以風會平息。火性炎熱,所以會形成金的燥氣,自然會產生金屬性、乾枯的疾病;陰精承載著君火,自然會出現火屬性的徵候。

所謂亢而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且嘗考之《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火化以生,則火生也。陽在上,故終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以至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雷霆驟注,土也。

白話文:

所謂太過而產生危害,而有所接續以制衡它,就是這樣罷了。並且曾經考證《六元正紀大論》中說:少陽所至之處生成火,最終成為蒸騰的暑氣。(火燃燒而產生火焰,火就是這樣生成的。陽在上面,所以最終成為蒸騰的暑氣。)這是指水轉化形成雨,以接續相火。太陽所至之處生成寒雪、冰雹、白霜,這是指土轉化形成土,以接續寒冷的水。(霜雪冰雹,都是水。白霜在下面接續土。)以至於太陰所至之處是雷霆驟雨和狂風,(雷霆驟雨,都是土。

烈風下承之木氣也。)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風化以生,則風生也。肅,靜也。)陽明所至為散落溫,(散落,金也。溫下承之火氣也。)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熱化以生,則熱生也。陰精承上,故中為寒也。

白話文:

烈風是從下而上的木氣。厥陰所到之處風生,最終變為肅殺之氣。(風變化而生,就叫做風生。肅殺之氣,是指安靜的。)陽明所到之處是散金和溫火。 (散金,是金的特性。溫火,是從下而上的火氣。)少陰所到之處是熱生,其中有寒氣。(熱變化而生,就叫做熱生。陰精從上承接,所以其中有寒氣。)

)豈非亢為害則承乃制者歟?昔者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以作《內經》,至於《六微旨大論》有及於六氣相承之言,以為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諸以所勝之氣承於下者,皆折其標盛也,不然曷以水發而電雪,土發而驟飄,木發而毀折,金髮而清明,火發而熏昧。此皆鬱極乃發,以承所亢之意也。

嗚呼!通天地人,曰僵醫家者流,豈止治疾而已,當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為醫工之語。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白話文:

難道過度旺盛的因素會造成傷害,而承受方就會反制旺盛的因素嗎?

過去黃帝與岐伯深入探討天體運行法則,深入瞭解地理環境,遠從自然界萬物取法,近從人體自身取法,互相發問,難題解答,完成了《內經》。到了《六微旨大論》中,有提到六氣互相承接的道理,認為規範法則才能產生生化,外在表現為興盛衰落,如果規範法則被破壞就會混亂失序,產生嚴重的疾病。凡是受到過旺的氣剋制而承接在下的氣,都會折損上面過旺的表現。如果不這樣,怎麼會水旺盛而產生閃電冰雪、土旺盛而產生暴風雨、木旺盛而出現摧毀折損、金旺盛而出現晴朗清明、火旺盛而出現煙霧瀰漫黑暗呢?這些都是鬱結到極點才發生的,表示承受了過旺因素的影響。

唉!貫通天地人道的醫家,豈止是治療疾病而已,更應該思考天地運行的道理,不夠瞭解天地運行的道理,不足以成為一名醫工。

仔細審察病機是否失衡是一項重要的原則。

邪氣各有所屬也,當窮其要於前;治法各有所歸也,當防其差於後。蓋治病之要,從窮其所屬為先。苟不知法之所歸,未免於無差爾。是故疾病之生,不勝其眾,要其所屬,不出乎五運六氣而已。誠能於此審察而得其機要,然後為之治,又必使之各應於運氣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誤之失。若然,則治病求屬之道庶乎其無愧矣。

白話文:

不同的邪氣各有其歸屬,應該找尋其根本原因;各種治療方法各有其歸類,應該預防其偏差。治療疾病的關鍵,首先要探究其歸屬。如果不知道治療方法的歸類,就難免會出現偏差。因此,疾病的發生,不勝枚舉,但要探究其根源,無非就是五運六氣而已。如果能對此審慎觀察,獲得其關鍵,然後再進行治療,又必須讓治療符合運氣的規律,而不致於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如此一來,治療疾病探究根源的方法才能無愧於心。

《至真要大論》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意蘊諸此。嘗謂醫道有一言而可以盡其要者,運氣是也。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各分三品,謂之三陰三陽。然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地非純陰,而亦有三陽。故天地上下,各有風熱火濕燥寒之六氣,其斡旋運動乎兩間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人生其中,臟腑氣穴亦與天地相為流通,是知眾疾之作,而所屬之機無出乎是也。然而醫之為治,當如何哉?惟當察乎此,使無失其宜而後可。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診斷病情,要分清氣候,以避免錯誤。其中的含義就在這裡:我曾說過,醫道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其精髓,就是把握氣運。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各有三個等級,稱為三陰三陽。但天不是純陽,也有三陰;地也不是純陰,也有三陽的。因此天地之間,都有風、熱、火、濕、燥、寒這六種氣,這些氣在地球中運行著,此外還有木、火、土、金、水五運。人在其中生活,臟腑氣穴也與天地相通,因此各種疾病的發生,其病理機制也都不會超出這些範圍。然而,醫生在治療時,應該怎麼辦呢?只有觀察這些因素,做到不違背其規律,才能稱得上好醫生。

若夫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恚郁,皆屬肺金;諸寒收引,皆屬腎水;此病機屬於五運者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嘔吐酸,皆屬於熱;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諸痙強直,皆屬於濕;諸澀枯涸,皆屬於燥;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此病機屬於六氣者也。夫惟病機之察,雖曰既審,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詳。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頭暈、目眩等的症狀,這些都屬於肝木的功能失調;各種疼痛、瘙癢、瘡癤等,都屬於心火的火熱太過;各種濕氣、腫脹、飽滿等,都屬於脾土的異常表現;各種憤怒、鬱悶等,都屬於肺金的功能失調;各種寒性收引的症狀,都屬於腎水的異常狀態;這些病都是屬於五行的運化所產生的。各種突然發生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的入侵;各種嘔吐酸水的症狀,都屬於火熱太過;各種躁動、狂亂、越軌的症狀,都屬於火的異常狀態;各種痙攣、強直的症狀,都屬於濕氣的影響;各種乾澀、枯竭的症狀,都屬於燥邪的侵襲;各種水液清澈、寒冷的症狀,都屬於寒邪的影響;這些病都是屬於六氣的影響所產生的。只有對病情的機理有精確的認識,才能談得上對疾病的確切治療。

故必別陰陽於疑似之間,辨標本於隱微之際。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涼,用其所當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從之以導其甚。上焉以遠司氣之犯,中焉以辨歲運之化,下焉以審南北之宜,使大小適中,先後合度,以是為治,又豈有差殊乖亂之失耶?又考之《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療病者,先察病機。

白話文:

因此一定要在可疑似的地方分辨陰陽,在隱微的時機辨別標本。有和無的不同之處,探究它們有和無的原因;虛和實的不同之處,追究虛和實的原因。發汗、催吐、瀉下,應當施用適當的方法;寒、熱、溫、涼,應當使用適當的藥物。有時用相反的治療來控制微小的病變,有時順著病勢以導引使它發展到極點。最上乘的是遠遠地預防邪氣的侵襲,中等的是辨別歲運的變化,最下乘的是審察南北地區的宜忌,使大小適中,先後合度,以此進行治療,又怎麼會有差錯乖亂的過失呢?再考究《內經》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探究病的本源。《本草》說: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觀察病的機理。

此審病機之意也。《六元正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此皆無失氣宜之意也。故《素問》、《靈樞》之經,未嘗不以氣運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復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白話文:

這是診斷病情、明察病機的道理。《六元正紀大論》說:「不失自然規律,沒有違背適宜的氣候。」《五常政大論》說:「一定要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違背自然和諧。」這都講的是不要違背適宜的氣候。所以,《素問》、《靈樞》兩部重要經典沒有哪一本不以「氣運」為討論內容。既說:「首先要確定年份,以便明察氣候變化。」又告誡說:「治療疾病的人必須明白天體運行規律、地理氣候的特點,以及陰陽盛衰的變化。」既說:「如果不瞭解年歲的增長,氣候的盛衰,虛實的變化,就無法勝任醫生這個職業。」

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豈聖人私憂過計哉?以醫道之要,悉在乎此也。觀乎《原病式》一書,比類物象,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白話文:

反復叮囑,好像不能自已的樣子,豈是聖人私人的憂慮?以醫道為重,全都關聯在此。觀察《原病式》一書,比類求同,深刻了解氣運與自然造化的奧妙,其對於疾病病機、氣宜的道理已經不能再增加了。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白話文:

色脈相合,即可確保萬全。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於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

白話文:

想要知道內在的病情,就要觀察外在的表現,通過診斷外在的症狀,就可以知道內在的病邪。這是因為內在的臟腑病變會在外部表現出來。如果不參考,不能將疾病、邪氣的順逆斷定清楚。做醫生的人,一定要深刻領悟這個道理。因此,要觀察病人的五色,包括青、黃、赤、白、黑,以與五臟的脈象相合,研究其應與不應。把脈時,要切其五脈的急、大、緩、澀、沉,以與五臟的顏色相合,看其順與不順。如果能夠觀察到精微的顏色,診斷到微妙的脈象,內外相互參照加以治療,那麼就能夠做到萬無一失的功效了。

《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營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

白話文:

《素問》說:能夠結合觀察面容與脈象,就可以使病人得到全面治療,其意思就是如此。探究那個一氣之道,分化而成陰陽,散開就成為五行,人身上所稟賦的東西,沒有不齊備的。五種脈象是天的真氣,運行血氣,溝通陰陽,周遍於人的身體。五種顏色是精氣的華彩,對應於五行,符合四時,表現在人的臉面。只有全面並且全面觀察氣色與脈象,才能探索到疾病的機理,根據寒熱來判斷病情的性質,歸屬於某個臟腑,根據證狀來進行治療,而獲得全面而有效的治療效果,這都基於懂得結合觀察面容與脈象。

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若浮澀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從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炱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

白話文:

假設肝臟的顏色像翠鳥的羽毛般青翠,其脈象微弱而緊弦而急促,這纔是生命的表現;如果脈象浮滑而短促,顏色看起來像草木滋生,怎麼能談得上生命呢?

心臟的顏色像雞冠般鮮紅,其脈象應該浮大而散漫,這纔是順暢的表現;如果脈象沉滯濡滑,顏色看起來像淤血,怎麼能稱得上順暢呢?

脾臟的顏色像螃蟹的腹部般黃色,其脈象應該在中間位置,緩慢而寬大,這纔是順從的表現;如果脈象微弱而緊弦,顏色看起來像枳實,怎麼能談得上順從呢?

肺臟的顏色像豬油般潔白,其脈象應該浮露澀滯而短促,這纔是吉利的表現;如果脈象浮大而散漫,顏色看起來像枯骨,怎麼能稱得上吉利呢?

至於腎臟的顏色像烏鴉羽毛般黑亮,其脈象應該沉滯濡滑,這纔是生命的表現;或者脈象緩慢而寬大,顏色看起來像墨煙,那就代表死亡。

生命的存亡之理,必須將診視的結果相互參照。

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白話文:

既然如此,那麼藥物與證狀相對應,治不好的疾病肯定不會有。曾經探討過:容貌所見,左右上下各自分佈著,脈搏所動,寸關尺中也有它所對應的位置。左邊臉頰,是肝臟的部位,與左手的關位相合;肝膽的分別,對應於風木,是最初的氣。面容是心臟的部位,與左手的寸口相合,心臟與小腸的分別,對應於君火,是第二種氣。鼻子是脾臟的部位,與右手的關脈相合,脾臟與胃的分別,對應於濕土,是第四種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白話文:

右臉頰是肺的位置,與右手寸口的脈位相合。肺和大腸的功能,應和燥金之氣相符合,是五行中的第五種氣。下巴是腎臟的位置,與左手尺中的脈位相合。腎和膀胱的功能,應和寒水之氣相符合,是五行中最末一種氣。至於相火,是三種氣中的第二種,應該與右手命門、三焦的位置相合。關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的道理,應該以結合面色和脈象來推斷。因此,《脈要精微論》說:「面色符合五行,脈象符合陰陽」。

《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營色也。夫脈之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

白話文:

《十三難》說: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脈象,應該相互參照,才能得出正確的診斷。然而,要想達到治病萬全的功效,如果不把面色和脈象結合起來考慮,那是不可能的。《五臟生成》篇中說:心臟與脈搏相合,血脈的顏色也與心臟相關。脈搏的大小、滑澀、沉浮,可以用手指分別感覺到;細微的面色變化,可以用眼睛觀察到。如果能把面色和脈象結合起來診斷,就可以達到治病萬全的效果。所謂赤脈到達的時候,呼吸急促而脈搏堅實有力;白脈到達的時候,呼吸急促而脈搏浮散;青脈到達的時候,脈搏細長而左右彈動;黃脈到達的時候,脈搏大而虛弱;黑脈到達的時候,脈搏上部堅實有力而大。這就是先說五色,然後說五脈的意思。

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深得《內經》之理也。下迨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白話文:

想要學習針灸的人,都會希望觀察病情後能夠立刻判斷病患的問題,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之後,扁鵲也瞭解了這個道理,並且說:「透過觀察病人的外表,就可以知道病情的診斷,這是『神』;透過把脈,就能知道病情的診斷,這是『巧』。」扁鵲的話也說明瞭他深知《內經》的道理。之後,有許多醫書撰寫者,把(觀察病情後)能立刻診斷的醫師稱為「神巧萬全」,由此可知,能立刻診斷出病情的醫師,是多麼的珍貴。

治病必求於本

白話文:

治病務必尋求根源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蓋疾源之源,不離於陰陽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勿瘳者鮮矣。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濕燥寒之病,所以屬乎陰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

白話文:

想要治療好疾病,就必須追究疾病的源頭。疾病的源頭,無非是陰陽兩種邪氣造成的。追究到根源並加以治療,疾病很少治不好的。好的醫生知道這個道理,認為風、熱、火的疾病,所以屬於陽邪客入造成的,疾病既然是來自於陽,如果不追究其根源進行治療,那麼陽邪就會滋生蔓延而難以控制。濕、燥、寒的疾病,所以屬於陰邪客入造成的,疾病既然是來自於陰,如果不追究其根源進行治療,那麼陰邪就會滋生蔓延而難以治理。

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治病必求於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夫邪氣之基,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譬如水之有本,故能薦至汪洋浩瀚,派而趨下以漸大。草之有本,故能薦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白話文:

如果能夠窮盡病因,尋求針對性的療法,那麼各種疾病的治療都會有無懈可擊的效果。治療疾病必須尋求病根,這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有提到。病邪的根源,日久積累,其變化的證候之多簡直不可勝數。這就像水有源頭,所以才能彙集到汪洋大海,江河奔流,越下游水量越大。草木有根,所以才能長出莖葉,結出果實花朵,枝繁葉茂。疾病也有病根,變化無窮。如果不能精確地抓住病根來治療,想要去除根深蒂固的疾病,是不可能的。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瞤動而瘛瘲,猝暴強直之病生矣。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混之病生矣。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火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瘛,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白話文:

現在厥陰是標,風木是本。風邪侵襲人體時,會讓人頭暈目眩,神經錯亂,突然出現抽搐彊直。少陰是標,君火是本。熱邪侵襲人體時,會讓人出現瘡瘍疼痛、瘙癢等,突然發作,往下蔓延,水液混濁,進而形成疾病。少陽是標,相火是本。火邪侵襲人體時,會讓人感到燥熱而神昏,煩躁而狂越,就像失去了神志一樣。善於治療的人,能知道風邪過盛,用辛涼藥物來治療。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以其病本於陽,必求其陽而療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痓強直之病生矣。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恚郁,皮膚以皺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

白話文:

熱邪盛時的疾病,應當用鹹寒的藥來平抑。火邪盛時的疾病,應當用鹹冷的藥來平抑。因為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陽,必須根據陽的特性來治療,纔能夠治癒這些疾病。太陰是標,濕土是本,濕邪侵犯人體,會導致腹滿身腫,按壓時手指會沒入肉中,各種痓強直的疾病也會由此產生。陽明是標,燥金是本,燥邪侵犯人體,會導致氣滯不暢、情緒鬱悶,皮膚皺裂乾燥,各種澀枯涸的疾病也會由此產生。

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清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豈非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者哉?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豈止於一端而已。

白話文:

太陽經是主病的標誌,寒水為病的根本。寒邪損傷人的身體,就會出現嘔吐、腹瀉,並且糞便腥臭,水液變得清冷,各種由寒冷引起的收縮牽引的疾病就會產生。擅長治療疾病的人,遇到濕邪盛的病症,就用具有苦味和溫熱性的藥物來治療。遇到燥邪盛的病症,就用具有苦味和溫性的藥物來治療。遇到寒邪盛的病症,就用具有辛味和溫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因為這些病症的根本在於陰,所以一定要從陰入手來治療,這樣才能治癒疾病。難道不是這樣,才能施用治療疾病的方法來徹底追究疾病根源嗎?我曾經論述過,邪氣引起的疾病,各有各不同的徵候,治療的方法,各有各不同的要領,豈止於一種方法而已。

其在表者,汗而發之;其入里者,下而奪之;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臟寒虛奪者,治以灸爇;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之砭石;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白話文:

在表症的治療上,用汗法發汗以驅散;在裡症的治療上,用下法瀉下以奪取;在高部位的病證,可用吐法吐出;剽悍的病症,可用按摩法進行治療。臟寒虛奪的症狀,用灸爇法治療;脈病攣痹的症狀,用針刺法治療;血實蓄結腫熱的症狀,用砭石法治療;氣滯痿厥寒熱的症狀,用導引法治療;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的症狀,用醪醴法治療;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的症狀,用熨藥法治療。開始時要探求疾病的發病根本,最後要祛除致病的邪氣,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這些。

噫!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歧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必求於陰陽可也。《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白話文:

唉!從前黃帝身處在皇宮中,端坐在太廟的主殿中,接受岐伯的教導,把自己的理論傳授給雷公,他說:陰陽變化,是天地運行的方式,它主宰著萬物變化的奧妙。這其中必定有一種無法預測的神祕力量,在斡旋和統御著。一個人之所以生病,也是因為陰陽失調造成的。既然疾病根源在這裡,那麼想要治癒疾病,難道可以跑到別的地方去尋找解決辦法嗎?一定要從陰陽調和的角度去治療纔行。就像《至真要大論》中所說:有邪氣的人,要從陰陽中去尋找治療方法,沒有邪氣的人,也要從陰陽中去尋找養生的方法。

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

白話文:

尋求疾病的機理與追究其根本道理,兩者是一致的。

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然治病必須先診六脈,皆有胃氣,外證雖重,病亦可治。胃氣未絕,則藥力運行而輸散於皮毛經絡,故易治而生。胃氣既絕,則藥雖對證,不能使其運用以輸精於皮毛經絡。真臟獨見而藥不及矣,遂成不治之證也。東垣曰:脈貴有神。有神者,有胃氣之謂也。

白話文:

健康與否多半在於胃氣充足,然而治病時必須先診脈,脈象都與胃氣相關,即使外在症狀嚴重,病還是可以治。胃氣沒有斷絕,藥力就能運行,並輸佈到皮膚、肌肉、經絡,因此容易治癒。可是胃氣一旦斷絕,即使用藥正確,也無法使藥力運行,並輸佈到皮膚、肌肉、經絡。真正的病因只能由醫師診斷,用藥也無法治癒,形成無法治癒的病症。東垣說:脈搏很重要。有脈搏跳動,表示有胃氣。

故諸經方論皆曰有病早治療,不令邪氣深入。所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正謂此也。

白話文:

古往今來的醫方理論都說,有病應當及早治療,不能讓邪氣深入體內。所以聖人治理的是未發之病,而不是已經發作的疾病,這正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