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痹證方論

黃耆酒(《濟生方》)治風濕癢痛,筋脈攣急,或身體頑痹。

當歸(去蘆),雲母粉,茵芋葉,白朮,虎骨,萆薢,木香(不見火),仙靈脾,川續斷,甘草(炙),白芍藥,黃耆(去蘆),防風(去蘆),官桂(不見火),天麻,石斛(去根。各一兩)

上㕮咀,用絹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暖服之,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茯苓湯(《濟生方》)治停蓄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半夏(湯洗七次),赤茯苓(去皮),陳皮(各一兩),枳實(去穰,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溫服。

增損續斷丸(《本事方》)治寒濕之氣痹滯關節,麻木疼痛。

人參,防風,鹿角膠,白朮(炮。各七兩),麥門冬,乾地黃,黃耆,續斷,薏苡仁,山芋,牡丹皮,桂心,山茱萸,白茯苓,石斛(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空心下。

羌活湯(《濟生方》)治白虎歷節,風毒攻注,骨節疼痛,發作不定。羌活(去蘆。二兩),附子(炮,去皮臍),秦艽(去蘆),桂心,木香(不見火),川芎,當歸(去蘆),牛膝(川者,去蘆,洗),桃仁(去皮尖,麩炒),骨碎補,防風(去蘆。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溫服。

虎骨散(《濟生方》)治白虎風,肢節疼痛,發則不可忍。(方見白虎歷節風門。)

謹按:痹病蓋因風寒濕三氣,客於經絡,為病不一,或為痛,或為癢,或為麻痹不仁,或為手足緩弱,所以然者,有新久輕重之分,有濕痰死血之異。《濟生》防風湯、茯苓湯所治已露端倪也,學者細心求之。仁齋先生不言痹病,蓋已中風、白虎歷節風條內矣。但所言病之見證,古人所言病之原因,即中庸費隱之義也。

白話文:

痹證方論

黃耆酒方,主治風濕引起的疼痛瘙癢,筋脈拘緊,或身體頑固的痹症。藥材包括:當歸、雲母粉、茵芋葉、白朮、虎骨、萆薢、木香、仙靈脾、川續斷、炙甘草、白芍藥、當歸、防風、官桂、天麻、石斛,各一兩。將藥材用絹袋盛裝,以一斗好酒浸泡,春泡五日,夏泡三日,秋泡七日,冬泡十日。每次服用一盞,溫熱服用,需持續保持酒液。

茯苓湯方,主治體內停滯的濕飲,引起手足麻痹、嗜睡、頭暈目眩。藥材包括:去皮半夏(湯洗七次)、赤茯苓(去皮)、陳皮,各一兩;枳實(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炙甘草,各半兩。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薑七片,煎至七分,溫服。

增損續斷丸方,主治寒濕之氣痹阻關節,導致麻木疼痛。藥材包括:人參、防風、鹿角膠、炮白朮,各七兩;麥門冬、乾地黃、黃耆、續斷、薏苡仁、山藥、牡丹皮、桂心、山茱萸、白茯苓、石斛,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溫酒空腹服用。

羌活湯方,主治白虎歷節風(一種關節炎),風毒侵襲骨節,引起疼痛,發作不定。藥材包括:羌活(去蘆,二兩)、炮附子(去皮臍)、秦艽(去蘆)、桂心、木香、川芎、當歸(去蘆)、川牛膝(去蘆,洗)、桃仁(去皮尖,麩炒)、骨碎補、防風(去蘆),各一兩;炙甘草,半兩。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七分,溫服。

虎骨散方,主治白虎風引起的肢節疼痛,發作時劇烈難忍。(具體方劑見白虎歷節風門)。

總結:痹病多因風寒濕三邪侵犯經絡所致,症狀各異,可表現為疼痛、瘙癢、麻木、肢體無力等,病情輕重、病程長短以及濕痰、瘀血等情況也各有不同。《濟生方》中的防風湯、茯苓湯已對此有所論述,學習者需仔細研讀。仁齋先生未單獨論述痹病,其相關內容已包含在中風、白虎歷節風的論述之中。古人對痹病的病因病機的闡述,體現了中庸之道和隱晦的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