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咳嗽治例

(出《名醫雜著》)

王節齋曰:咳謂有聲,肺氣傷而不清;嗽謂有痰,脾濕動而生痰。咳嗽者,因傷肺氣而動脾濕也。病本雖分六氣、五臟之殊,而其要皆主於肺。蓋肺主氣而聲出也,須分新久虛實。新病,風寒則散之,火熱則清之,濕熱則瀉之。久病便屬虛、屬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鬱則開鬱。滋之、潤之、斂之、降之,則治虛之法也。

主方

白話文:

王節齋說:咳嗽指的是有聲音,是肺氣受傷而不清;嗽指的是有痰,是脾濕動而生痰。咳嗽的人,是因為肺氣受傷而引起脾濕。病因雖然分為六氣、五臟的不同,但重點都在肺。因為肺主氣,聲音從肺部發出,所以要分清楚新病和舊病,虛證和實證。新病,風寒就散寒,火熱就清熱,濕熱就瀉濕。久病就屬於虛證或鬱證。氣虛就補氣,血虛就補血,兼有鬱證就開鬱。滋養、潤燥、收斂、下降,這些都是治療虛證的方法。

杏仁(去皮尖),白茯苓(各一錢),橘紅(七分),五味子,桔梗,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白茯苓(各一錢),橘紅(七分),五味子、桔梗、甘草(各五分)。

春作多上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麥門冬(炒)、黃芩、知母(各五分)

白話文:

春天屬於上升的季節,應當滋潤肺部並抑制肝臟。添加川芎、芍藥、半夏(各一錢)、炒麥門冬、黃芩、知母(各五分)。

春若傷風致咳,鼻流清涕,宜辛涼解散,加防風、薄荷、紫蘇、炒黃芩、麥門冬(各一錢。)

白話文:

春天如果風邪入侵導致咳嗽,鼻涕清澈,應服用辛涼藥物來疏散風寒,再加入防風、薄荷、紫蘇、炒黃芩、麥門冬(各一錢。)

夏多火熱,炎上最重,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炒黃芩、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白話文:

夏季多炎熱,火熱之氣最為嚴重,宜清金降火,可加入桑白皮、知母、炒黃芩、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秋多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加蒼朮、桑白皮(各一錢)、防風、黃芩、山梔(各五錢。炒。)

白話文:

秋天大多是濕熱的,容易損傷肺部,宜清熱瀉濕,加入蒼朮、桑白皮(各一錢)、防風、黃芩、山梔(各五錢,炒過)。

冬多風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半夏、生乾薑、防風(各一錢。)肺經素有熱者,再加酒炒黃芩、知母(各五分。)若發熱頭痛,鼻塞聲重,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錢。)

白話文:

冬季多發風寒外感,應當疏解表邪,化痰行氣,可加入麻黃、桂枝、半夏、生乾薑、防風(各一錢)。如果肺經素有熱症,可再加入酒炒黃芩、知母(各五分)。如果出現發熱頭痛、鼻塞、聲音嘶啞,可再加入藁本、川芎、前胡、柴胡(各一錢)。

若有痰,加半夏、枳殼;風痰再加南星(薑汁炒);濕痰脾困少食,加白朮、蒼朮、有痰而口燥咽乾,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貝母、栝蔞仁、黃芩(炒。)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痰,就需要加入半夏和枳殼;如果是風痰,那就繼續加入南星(用生薑汁炒過);如果是濕痰,脾氣虛弱,食慾不振,就需要加入白朮、蒼朮;如果有痰而嘴巴燥熱、嗓子發乾,就不能用半夏、南星,應該加入知母(用蜂蜜水拌過,炒過)、貝母、栝樓仁、黃芩(炒過)。

若夏月熱痰,或素熱有痰,加黃芩、黃連、知母、石膏。

上半日咳者,胃中有火,加貝母、石膏、黃連,五更嗽者同治。

黃昏咳者,火浮於肺,不宜正用寒涼藥,宜加五味子、訶子皮,斂而降之。

白話文:

若是到了夏季出現熱痰,或是平常體質較熱又有痰,可以加入黃芩、黃連、知母、石膏來治療。

上半夜咳嗽的人,是胃中有火,可以加入貝母、石膏、黃連治療,五更時咳嗽的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治療。

黃昏時咳嗽的人,是因肺部有浮火,不宜直接使用寒涼藥物,宜加入五味子、訶子皮,收斂降氣來治療。

若咳嗽久,肺虛,滋氣補血,加人參、黃耆、阿膠、當歸、生薑、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芍藥之類。肺熱咳喘,去人參,用沙參,此兼補氣血也。

白話文:

如果咳嗽持續很久,肺虛弱了,就要滋養氣血,可以加入人參、黃耆、阿膠、當歸、生薑、天門冬、款冬花、馬兜鈴、酒芍藥等藥物。

如果是肺熱引起的咳嗽喘息,就去掉人參,改用沙參,這樣既能補氣又能補血。

若午後咳者,屬陰虛,即勞嗽也。宜補陰降火,加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竹瀝、薑汁、天門冬、栝蔞仁、貝母,此專補陰血也。

白話文:

如果在下午出現咳嗽的症狀,這是屬於陰虛體質,也就是勞嗽的症狀。宜以補陰降火的治療原則為主,可以加入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竹瀝、薑汁、天門冬、栝蔞仁、貝母等中藥材,這些藥材專門補陰血之用。

若火鬱嗽,謂痰鬱火邪在中,宜開鬱消痰,用訶子皮、便香附、栝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為末,蜜調為丸,噙化,仍服前補陰降火藥,失治則成勞。

白話文:

如果因為鬱結而導致咳嗽,這意味著痰液和火邪存在於體內,應該疏通鬱結、消除痰液,可以使用訶子皮、便香附、栝蔞仁、半夏曲、海石、青黛、黃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成丸劑,含化。同時服用前述滋陰降火的藥物。如果治療不當,就會演變成勞疾。

若痰積、食積作咳嗽者,用香附、栝蔞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子、枳實、薑炒黃連為末,蜜調噙化。

白話文:

假如痰多、食物積滯引起的咳嗽,可以用香附、栝蔞仁、貝母、海石、青黛、半夏曲、軟石膏、山楂子、枳實、薑炒黃連研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慢慢溶化服下。

若勞嗽見血,加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亦於前肺虛、陰虛二條擇用。大抵咳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氣得熱而變為火,火盛而陰血不寧,從火上升,故治宜瀉火滋陰,忌用人參等甘溫補氣之藥。然亦有氣虛而咳血者,則宜用人參、黃耆、款冬花三藥,但此等證不多耳。

白話文:

如果勞嗽咳出帶血的症狀,可以加上阿膠、當歸、芍藥、天門冬、知母、貝母、桑白皮這些藥材,也可以參考前面肺虛、陰虛的兩個治療方法選擇使用。咳嗽咳血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肺部受到熱邪的侵襲,熱氣上升後轉化為火,火勢旺盛則陰血不安,從火上升,因此治療應該要瀉火滋陰,避免使用人參等甘溫補氣的藥物。但也有因為氣虛而咳血的人,這種情況則應該使用人參、黃耆、款冬花這三種藥物,但是這類證狀的人比較少。

因咳而有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為重,主治在脾,但是食積成痰,痰氣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積,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藥以治嗽也。

針灸法,風門二穴,(在背二椎下,各開半寸。)肺俞二穴,(三椎下各寸半。)三里二穴。(見前。)

白話文:

因為咳嗽而有痰的人,咳嗽是主要症狀,應該治療肺部;因為痰而引起咳嗽的人,痰是主要症狀,應該治療脾臟,然而,食物積滯形成痰,痰氣上升,導致咳嗽,只要治療痰,化解積滯,咳嗽自然就會停止,不需要用肺部藥物來治療咳嗽。

針灸方法:

風門穴:位於背部第二椎下,左右各開半寸。 肺俞穴:位於第三椎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三里穴:見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