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34)
卷之三 (34)
1. 附:運氣證治
民病,寒熱頭疼,心煩作渴。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以下生上,瀉辛益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早秋寒雨,有傷苗稼。
民病,猝暴,寒熱,風邪傷人,心疼,浮腫,瘡瘍,失血。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盛木衰,瀉肺補肝。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冬行春令,,草木生青,風雨生蟲。
民病,寒熱,作痢,氣血不和。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客來助主,益苦瀉咸。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氣候反溫,蟄蟲出現,反行春令。
民病,疫癘,溫毒,寒熱伏邪。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歲氣寒化之候。
太陽寒水者,足膀胱經也,與足少陰腎經合為表裡,屬北方壬癸水。
太陰濕土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咸助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氣早暖,草早榮溫風至。
民病,瘟疫,寒熱,頭痛嘔吐,瘡瘍。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心火受邪,瀉咸補甘。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春寒多雨,寒濕無時。
民病,氣鬱中滿,浮腫,寒熱。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以上克下,瀉咸助苦。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暴熱乍涼,疾風暴雨。
民病,寒熱,吐利,生煩悶亂,癰疽瘡瘍。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木旺土衰,瀉甘補酸。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風濕交爭,雨生羽蟲,暴風疾雨。
民病,大熱短氣,赤白痢瀉。
五之氣,陽明燥金用事,金生水旺,制咸益苦。
自八月秋分節起,至十月立冬終止。
天時,濕熱而行,客行主令。
民病,氣虛客熱,血熱妄行,肺氣壅盛。
六之氣,太陽寒水用事,水盛火衰,瀉咸助苦。
自十月小雪節起,至十二月小寒終止。
天時,凝寒,雨雪,地氣正,濕令行。
民病,病乃悽慘,孕婦多災,脾受濕,肺旺肝衰。
己亥年,厥陰風木司天,歲氣風化之候。
厥陰風木者,足厥陰肝經也。肝屬東方,甲乙木春旺七十二日也。
少陽相火在泉。
初之氣,厥陰風木用事,脾胃受邪,瀉酸補甘。
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至二月驚蟄終止。
天時,寒始肅,客行主令,殺氣方至。
民病,寒居右脅,氣滯,脾胃虛壅。
二之氣,少陰君火用事,火旺金衰,瀉心補肺。
自二月春分節起,至四月立夏終止。
天時,寒不去,霜雪,水殺氣施,水草焦,寒雨至。
民病,熱中,氣血不升降。
三之氣,少陽相火用事,肺經受邪,瀉苦益辛。
自四月小滿節起,至六月小暑終止。
天時,風熱大作,雨生羽蟲。
民病,淚出,耳鳴掉眩。
四之氣,太陰濕土用事,木土相刑,瀉酸益甘。
自六月大暑節起,至八月白露終止。
天時,熱氣返用,山澤浮雲,暴雨溽溫。
白話文:
附:運氣證治
文中描述了不同節氣下,人體受自然環境影響而發生的疾病症狀,並根據五行學說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例如,六月大暑到八月白露期間,因濕土之氣盛行,人們容易出現寒熱頭痛、心煩口渴等症狀,治療方法應「瀉辛益酸」。八月秋分到十月立冬,陽明燥金之氣主導,則可能出現猝發的寒熱、風邪侵襲等,治療應「瀉肺補肝」。 其他月份也依此類推,根據節氣、五行、以及當時的天氣狀況,推測疾病的成因,並提出相對應的治療原則。這些原則主要圍繞著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通過增益或瀉減某些臟腑之氣來達到平衡,例如「瀉辛益酸」、「瀉肺補肝」、「益苦瀉咸」、「瀉咸助甘」、「瀉甘補酸」等等。 文中也提到了辰戌年和己亥年因不同五行之氣主導,導致疾病類型和治療方法的差異。總之,整篇文字闡述了一套基於季節、五行和氣候變化來預測和治療疾病的醫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