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6)
1.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鎖未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營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少陽膽、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
白話文:
日常飲食不當,開藥的醫師和服藥的病人,都認為這只是小事,因此該重視的反而輕視,其利害影響不可小覷。殊不知胃氣是營氣、衛氣、穀氣、清氣的根源,也養育著少陽生髮之氣。人的真氣盛衰與否,都取決於飲食是否順利進入胃中;胃氣調和,穀氣才能上升。穀氣是升騰之氣,也就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元氣開始滋生、成長、萬物化生的別稱。
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此一藥之用,其利溥哉!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
白話文:
飲食不節制而引發疾病,如果用消導類藥物治療引起疾病的根源,則胃氣逐漸旺盛,五穀的精華向上升騰,於是清氣上升至天,精氣、神氣都非常旺盛,七神保護著人體,生氣不匱乏,增益極大而旺盛,氣血周流運行,所有疾病不能侵犯,即使有大的風疹、毒氣,也不能危害。這種藥物的功效,其利益非常廣泛。易水人張先生曾經告誡不能使用峻烈、飲食不節制的藥物。
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二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利藥必有性情,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
白話文:
藥物服下嚥到肚腹,藥丸還沒來得及完全溶解分解,藥皮上的藥力才剛開始發揮作用,便趕著說只有一點點舒服的感覺,已經把祛除的病因(具體病因不明)都消除了,如果再等一兩個時辰,讓藥丸完全溶解分解開,藥的毒副作用一定會有所發作,病因消除後,脾胃怎麼能安寧不受到損傷呢?脾胃一旦受損,體內的真氣和元氣就會開始衰敗,加速人的死亡。
當時說下一藥,枳實一兩,麩炒黃色為度,白朮二兩,只此二味,荷葉裹燒飯為丸,以白朮苦甘溫,其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苦味除胃中之濕熱,利腰膝間血,故先補脾胃之弱,過於枳實克化之藥一倍。枳實味苦寒,泄心下痞悶,消化胃中所傷,此一藥下胃,其所傷不能即去,須待一二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其虛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當是之時,未悟用荷葉燒飯為丸之理,老年味之始得,可謂神奇矣。
白話文:
當時我說一道藥方,枳實一兩,麩皮炒到黃色為止,白朮二兩,只要這兩種藥材,用荷葉包起來放在飯中燒成丸藥,因為白朮苦甘溫,它的甘溫能補脾胃的元氣,它的苦味能去除胃中的濕熱,能利腰膝之間的血,所以先補脾胃的虛弱,比能消化的枳實多一倍的藥量。枳實味苦寒,能瀉除心下痞悶,消化胃中的食物積滯,把這道藥下到胃裡,它所損傷的不能馬上消除,需要等待一兩個時辰左右,吃了飯就能消化,這是先補其虛,然後再消除其損傷,就沒有峻烈的瀉下作用了。當時,我還沒有明白用荷葉燒飯做丸藥的道理,老年人嚐到味道之後才明白,可以說很神奇了。
荷葉之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
白話文:
荷葉是一種中央空虛的植物,就像震卦的卦象一樣。震卦代表著運動,人體受到震卦的影響,就會產生足少陽膽經。膽是一種與風相關的臟器,它是生化萬物的根源。《左傳》中說:「在開始的時候就踏實穩重,那麼後續的發展就不會出錯。」人體的飲食進入胃中,營氣就會上升,這就是少陽膽經之氣。少陽膽經之氣與手少陽三焦經之氣相連,是人體的元氣。手足經絡的運行規律相同,都是少陽元氣生髮的表現。胃氣、穀氣、元氣和膽經之氣都是一體的。
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荷葉之體生於水土之下,出於穢汙之中,而不為穢汙所染,挺然獨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風木者也,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上升乎?其主意用此一味為引用,可謂遠識深慮,合於道者也。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氣而補,令胃厚,再不至內傷,其利廣矣,大矣。
白話文:
儘管名稱繁多,但都是指胃氣上升的情況。荷葉的生長環境在水土之下,出淤泥而不染,傲然獨立,其顏色青翠,外形空靈清透,如同風木之象徵。吃入藥材感到這種氣味的變化,胃氣怎能不上升呢?這位醫生用心將荷葉作為主藥,可謂目光長遠,思慮深遠,符合自然規律。再以燒飯和藥,幫助白朮一起滋補脾氣,使胃氣厚實,不再受到內傷,其功效廣泛,受益無窮。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度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或是沉迷於飲酒、吃肉,而傷到了脾胃,導致身體感到不適,人們通常會尋求醫生的幫助。然而,醫生往往不會詢問患者的具體症狀,就直接給予集香丸、巴豆等具有強烈瀉下作用的藥物。雖然這些藥物可以暫時緩解患者的症狀,但卻會留下食物和藥物的熱性,再度損害元氣,導致七神疲弱。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指出:「熱傷氣」,正是指這種情況。患者會因為元氣受損,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四肢無力,並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導致真氣衰弱。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骨、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真要大論》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所喜攻。
白話文:
如果不小心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一般醫生可能會用大黃和牽牛這兩種大寒藥物來治療,這些藥物會隨著食物一起排出體外,使被傷害的物質離開身體。但是,服用這些藥物後,食物的寒性和大黃、牽牛的寒性會一起嚴重損傷陽氣。陽氣一旦消失,皮膚、筋骨、肌肉和血脈就會失去依靠,從而造成虛損的病症。這真是讓人擔憂。那些辛辣刺激的藥物,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絕對不能隨便服用,不只是牽牛這一種藥物。古書《至真要大論》中說得好:「五味道 進入胃裡,各會首先攻擊它們所偏好的部位。」
攻者,克伐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五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腸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
白話文:
攻:攻伐、瀉下的意思。辛味入喉,首先攻瀉肺的五臟之氣。氣:指真氣、元氣。牽牛的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損傷,腸胃受邪,應以苦味泄其腸胃。肺與元氣有何罪?牽牛不可用的原因有五,這是一條。況且胃主血,為物所傷。物:有形之物,都是血病,血病瀉氣,這是第二條。
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
白話文:
如果飲食傷害到中焦,應該以合適的藥物來消導食物。如果再瀉掉上焦肺中已經虛弱的氣,這就是錯誤的第三個原因。食物傷害腸胃,應該使用塞因塞用、寒因寒用的藥物,比如枳實、大黃等苦寒的藥物,以瀉掉實質性的東西。相反,使用辛辣牽牛散瀉掉真氣,這是犯了大忌,這是第四個原因。殊不知在《針經》第一卷第一篇中說:「外來的客邪風寒傷害人體的五臟,如果誤瀉胃氣,必定會死亡;誤補氣,也會死亡。」
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而反瀉五臟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今內傷腸胃是謂六腑不足之病,反瀉上焦虛無肺氣,肺者,五臟之一數也,為牽牛之類朝損暮損,其元氣消耗,此仍暗裡折人壽數,犯大禁五也。良可哀嘆,故特著此論並方,庶令四海聞而行之,不至夭橫耳。
白話文:
死亡後,身體沒有了氣可以運動,所以才平靜地死去。如果傷及腸胃,而服用瀉下的藥、來治療五臟,就一定會死,這是誤服瀉下的藥而死的。死亡後,陰氣過剩,所以躁動。現在,傷及腸胃疾病叫做內臟功能不足,又用下瀉的藥來使上焦虛無肺氣,肺是五臟之一,像牽牛的車子一樣,早晨損傷,晚間損傷,其元氣消耗,這仍然暗中折損人的壽命,是犯了大忌諱的。令人嘆息,所以特別寫出這篇論述的文章與處方,希望四海的讀者聽說後能照著做,不要英年早逝。
此老夫之用心也。胃氣豈可不養,復明養胃之理。故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營散,谷消則衛亡,營散衛亡,神無所依。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胃不可不溫,血溫胃和,營衛將行,常有天命。谷者,身之大柄也。《書》與《周禮》皆云:金木水火土,谷惟修以奉養五臟者也。
白話文:
這就是我這個老人的一片苦心啊。又怎麼可以不調養胃氣?再次說明調理胃的道理。所以經書上說:吃穀子就能興旺,不吃穀子就會滅亡。水一旦離去,營衛之氣就會分散;穀子一旦消失,衛氣就會消失;營衛之氣一旦消失,精神就會無處依附。仲景說:水進入經絡,血液才能生成;穀子進入胃,脈道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可不調養,胃不可不溫暖,血液溫暖,胃氣和諧,營衛之氣就會運行,才會有正常壽命。穀物,是人體最重要的根本。《尚書》和《周禮》都說:金、木、水、火、土,只有穀物才能修治而奉養五臟。
內傷飲食,固非細事。苟妄服食藥而輕生損命,其可乎哉?《黃帝針經》有說:胃惡熱而喜清,大腸惡清冷而喜熱。兩者不和,何以調之?岐伯曰:調此者,飲食、衣服亦欲適寒溫,寒無悽愴,暑無汗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凔凔,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不致邪僻也。(詳說見於本經條下。
白話文:
飲食引發的內傷,絕對不是小事。如果胡亂服用藥物補養身體,卻賠上性命,這樣可以嗎?《黃帝針經》中說:胃部怕熱喜歡溫涼,大腸怕冷喜歡溫暖。這二者不協調,應該如何調節呢?岐伯說:要調節這二者,飲食、衣物都要適應寒暖的變化,冬天不要穿得太少而感到寒冷,夏天不要熱到流汗。飲食方面,不要吃過於辛燥的食物,也不要吃過於生冷的食物,寒溫適中,這樣氣血才能平穩,不至於引發邪氣侵襲。
)是必有因用,豈可用俱寒俱熱之食藥致損者與?《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如但食不納,噁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止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去之。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
白話文:
如果飲食藥物的性質都偏寒或都偏熱,損傷人體,那是肯定有原因的,豈能跟人體因為寒熱不平衡而造成的損傷混為一談呢?《內經》說:內傷的人,其氣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一倍、兩倍、三倍,要根據經絡來用藥。又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這樣的人應該吐但沒有吐,就會死亡。如果是單純吃不下東西,噁心想吐,不論脈搏大一倍、兩倍,都不應該只給瓜蒂散讓他吐,而是要用手指或器具探入喉嚨讓他把東西吐出來。如果所損傷的東西沒有吐乾淨,再診斷他的脈搏,詢問他所損傷的原因,用飲食藥物把損傷的東西去除掉,以符合「塞因塞用」的原則。
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生髮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內傷胃氣是也。何為直?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
白話文:
中醫治療中,所謂寒因寒用,是說因寒邪引起的病證,用寒涼的藥物治療,使寒邪得以宣泄而下降,順應太陰之用。同時,再加入一些能夠生髮的藥物,使元氣上升。塞因塞用,是指因曲而為之直。何謂曲?是指內傷胃氣。何謂直?是指升發胃氣。中醫治療時,針對飲食內傷引起的病證,使生氣增益,胃氣恢復,這就叫做因曲而為之直。如果依據分經治療的原則用藥,那麼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等不一,很難制定固定的治療方法,只能根據所傷之物的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藥。用藥時,還應詢問病人的稟氣盛衰,以及所傷寒物熱物是什麼。
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飢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勉勸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瀉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後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
白話文:
如果愛吃而吃東西,就不可以服用瀉氣的藥。如果趁著飢餓睏乏的時候吃東西,應該增補胃氣。或者被別人勉勵勸誘勉強吃東西,應該損傷血液而增補元氣。診斷脈象,觀察是哪個臟器受傷,纔可以給予針對病情的藥物,豈可輕率地瀉掉天生的元氣,以輕視喪失身體的寶貴?另外,像是先吃熱的食物而不受傷害,然後接著吃寒涼的食物,由於後面的食物而導致前面的食物也不能消化而受到傷害,應該詢問熱食和寒食哪一個的多寡,斟酌給藥,沒有不恰當的。
喻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營衛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後傷寒冷之食,乃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自忖所定方藥,未敢便為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辨惑耳,隨證立方備陳於後。
白話文:
比如外傷中,熱物佔三分之二,寒物佔三分之一,那麼就需要用寒藥佔三分之二,熱藥佔三分之一,配合後一起服用,則營衛之氣一定能夠順暢運行。此外,或者先喝酒,然後吃生冷的食物,再吃熱食、冷水和冰,像這樣不均衡的飲食,都應該根據先後順序受損的食物,估量寒熱的劑量,按照比例各自分量來服用,沒有不應驗的。我所定的方藥,不敢說是完全掌握了藥性的道理,姑且作為指南來辨別疑慮,根據症狀來確立方劑,一一記載於後。
易水張先生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瓤,一兩)
白話文:
內容易水腫者服用此枳朮丸,可治腹脹,消食,強健胃氣。
白朮(二兩),枳實(以麩炒至黃色,去瓤,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研成細末,用荷葉包起來,在飯鍋上燒成藥丸,每一粒藥丸的大小跟梧桐子差不多。每次服用五十粒,大多用白開水送服,沒有固定的時間。白朮的作用,並不在於讓人快速消化食物,而是讓胃氣強壯,不再受到傷害。
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橘皮,枳實(麩炒,去瓤。以上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送下,食遠。
白話文:
橘皮枳朮丸
用於治療中老年人元氣不足,消化不良,或臟腑功能失調,心下痞悶。
藥材:
- 橘皮(1 兩)
- 枳實(麩炒,去瓤,1 兩)
- 白朮(2 兩)
製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荷葉燒焦後的灰燼兌水為丸,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 50 丸,用溫水送服,飯後服用。
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厚,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也。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人不復致傷也。
曲糵枳朮丸,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
白話文:
內傷用藥的首要原則,就是貴在增強人體的胃氣,使胃氣更強健,即使暴飲暴食、大量進食、吃過於油膩、難消化的食物,也不至於損傷身體。這纔是會用食療和藥物的醫師呀。這種藥物長期服用,可以增益胃氣,使人不再受到傷害。
曲糵枳朮丸
主治:因受他人勉勵而勉強進食過多,導致心腹脹滿,心情鬱悶不暢。
枳實(麩炒,去瓤),大麥糵(麵炒),神麯(炒。以上各一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枳實(先用麩皮炒過,去除果瓤),大麥粉(用麵粉炒過),神曲(炒熟。以上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溫水下,食遠。
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枳實(麩炒,去瓤。以上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白話文:
木香枳朮丸
**功效:**化解停滯的氣,消化食物,增進食慾
組成:
- 木香 一兩
- 枳實(炒焦,去除果肉)一兩
- 白朮 二兩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荷葉包裹蒸飯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以溫水送服,空腹服用。
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白話文:
木香化滯湯,用於治療因憂愁之氣及飲食濕阻引起的消化不良,表現為胸腹中悶脹、腹皮底層隱隱作痛、心下痞滿、食慾不振、進食後更覺脹滿,常伴有痞悶之氣。
半夏(一兩),草豆蔻仁,甘草(以上各五錢),柴胡(四錢),木香,橘皮(以上各三錢),枳實(麩炒,去瓤),當歸梢(以上各二錢),紅花(五分)
白話文:
半夏(一兩),草豆蔻仁,甘草(以上各五錢):這些藥材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柴胡(四錢):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作用。
木香,橘皮(以上各三錢):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作用;橘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胃消食的作用。
枳實(麩炒,去瓤),當歸梢(以上各二錢):枳實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當歸梢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
紅花(五分):紅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總之,這副中藥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疏肝解鬱、清熱退燒、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理氣化痰、健胃消食、消食導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等多種功效。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遠,忌酒濕面。
白話文:
將前一件方劑的藥材磨成像綠豆般大小。每次服藥五錢,加入二大碗水及五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碗的量,過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吃完藥之後,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才能再度進食,並且忌諱飲酒和洗臉。
半夏枳朮丸,治因冷食內傷。
半夏(湯洗七次),枳實(麩炒。以上各一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藥方:半夏枳朮丸
**用途:**治療因食用冷食而引起的內傷。
組成:
- 半夏(用熱水清洗七次)一兩
- 枳實(用麩皮炒過)一兩
-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添服不妨。熱湯浸蒸餅為丸亦可。
白話文:
把荷葉燒成灰末,與煮好的飯混勻,捏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溫水送服,可以多服幾次,沒有副作用。也可以用熱湯浸泡蒸餅,然後捏成丸子服用。
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丁香爛飯丸,治飲食所傷。
白話文:
丁香,京三稜,蓬莪朮(炮),木香(以上各一錢),甘草(炙),甘松(去土),縮砂仁,丁香皮,益智仁(以上各三錢),香附子(五錢)
白話文:
丁香、京三稜、蓬莪朮(炮製過)、木香(以上各一錢);甘草(炙製過)、甘松(去土)、縮砂仁、丁香皮、益智仁(以上各三錢);香附子(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或細嚼亦可,不拘時候。
治猝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治秋冬傷寒冷物,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白話文:
細研成粉末,拌勻湯汁,蒸製成餅狀,切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或直接細嚼也可,不受時間限制。
專治突發性劇烈心胃疼痛,療效顯著。
【草豆蔻丸】:用於治療秋冬時節受寒涼之物所傷,導致胃脘、心絞痛,疼痛向上擴展至兩脅,膈胃不通暢。
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取仁),枳實(麩炒黃色),白朮(以上各一兩),大麥糵(麩炒黃色),半夏(湯洗七次),黃芩(刮去皮,生),神麯(炒黃色。各五錢),乾生薑,橘皮,青皮(以上各二錢),炒鹽(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白話文:
草豆蔻(用麵粉包好後煨熟,去皮,取出種仁),枳實(用麩皮炒至黃色),白朮(以上各一兩),大麥糵(用麩皮炒至黃色),半夏(用湯水清洗七次),黃芩(颳去皮,生用),神麯(炒至黃色。各五錢),乾生薑,橘皮,青皮(以上各二錢),炒鹽(五分)
將細小的藥材研成粉末,並與煮過的麵餅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顆,用白開水送服。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調整服用次數。
如冬月用,別作一藥,不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加以溫劑,是其治也。然有熱物傷者,從權以寒藥治之,隨時之宜,不可不知也。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味厚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白話文:
如果是在冬天使用,另外準備一種藥,不要使用黃芩。歲火不及,又傷冷物,就加上溫補的藥,這就是治法。但是如果有熱證的人受傷,就權宜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適應不同的時宜,不可不知道。
三黃枳朮丸,治療由傷口進食濕腐食物、辛辣厚味之物導致的腹悶不適。
黃耆(二兩),黃連(酒洗),大黃(濕紙裹煨),神麯(炒),橘皮,白朮(以上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
白話文:
黃耆(二兩):黃耆是中藥的一種,具有增強免疫力、補氣養血等功效。
黃連(酒洗):黃連是中藥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濕等功效。酒洗是指將黃連用酒清洗,以去除其苦味。
大黃(濕紙裹煨):大黃是中藥的一種,具有瀉熱通便、清淤散結等功效。濕紙裹煨是指將大黃用濕紙包起來,用火煨熟。
神麯(炒):神麯是中藥的一種,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等功效。炒是指將神麯用火炒熟。
橘皮:橘皮是中藥的一種,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等功效。
白朮(以上各一兩):白朮是中藥的一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等功效。
枳實(麩炒,五錢):枳實是中藥的一種,具有理氣寬中、消食化積等功效。麩炒是指將枳實用麩皮炒熟。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
除濕益氣丸,治傷濕面,心腹滿悶,肢體沉重。
白話文:
除濕益氣丸,治療因濕氣所致的顏面浮腫、心腹悶脹、四肢沉重的症狀。
做法:將蒸過的餅末搗碎,再與細末的中藥粉末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狀。
用法:每次服用 50 顆,用白開水送服,視病情嚴重程度調整服用量。
枳實(麩炒黃色),神麯(炒黃色),黃芩(生用),白朮(以上各一兩),蘿蔔子(炒熟去穢氣,五錢),紅花(三分是三錢分十也。)
白話文:
枳實(炒至麩色焦黃),神曲(炒至焦黃),黃芩(生用),白朮(以上各一兩),蘿蔔子(炒熟去除雜質,五錢),紅花(三分,即 3 錢分成十等份)
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多少服之。
三稜消積丸,治傷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滿悶。
白話文:
三稜消積丸
用於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導致不能消化,心腹脹悶。
製法: 將荷葉包裹米飯蒸熟,燒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輕重調整服用次數。
京三稜(炮),朮(炒),炒曲(以上各七錢),青橘皮,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陳皮(以上各五錢),丁皮,益智(以上各三錢),茴香(五錢,炒)
白話文:
京三稜(炒到焦黃),朮(炒到微黃),炒曲(以上各七錢),青橘皮,巴豆(和皮米一起炒到焦黑,再去掉米),陳皮(以上各五錢),丁香 پوست، 益智(以上各三錢),茴香(五錢,炒到微黃)
上為細末,醋打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量虛實加減。如更衣,止後服之。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用打濕的麵粉糊做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用溫薑湯送服,飯前服用。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增減劑量。如患者已經康復,則在症狀消失後服用該藥物。
備急大黃丸,療心腹諸猝暴百病。
大黃,巴豆(去皮),乾薑(以上各一兩)
上須要精新好藥,搗羅蜜和,更搗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益胃散,治服寒藥過多,或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話文:
備急(大黃丸),用於治療心腹部位突發的各種疾病。
材料:
- 大黃,一兩
- 巴豆(去皮),一兩
- 乾薑,一兩
製作方法: 選擇上等的藥材,搗碎成粉,拌入少量的蜂蜜,再搗一千下,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丸,年紀大或體弱者酌量減少。
益胃散,用於治療服用寒涼藥物過多,或脾胃虛弱導致的胃脘痛。
陳皮,黃耆(以上各七錢),益智仁(六錢),白豆蔻仁,澤瀉,乾薑,薑黃(以上各三錢),縮砂仁,甘草,厚朴,人參(以上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食前。
白話文:
陳皮、黃耆(各七錢),益智仁(六錢),白豆蔻仁、澤瀉、乾薑、薑黃(各三錢),縮砂仁、甘草、厚朴、人參(各二錢)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之三的量,溫熱後服用,在進食前服用。
如脈弦,惡寒腹痛,乃中氣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湯加黃耆,錢氏異功散加芍藥,選而用之。
如渴甚者,以白朮散加葛根倍之。
白話文:
如脈搏弦緊,惡寒腹痛,這是中氣衰弱。可以用仲景的「小建中湯」再加入黃耆,或用錢氏的「異功散」再加入芍藥,都可以根據個人體質選擇服用。
如果非常口渴,可以使用白朮散,並加入倍量的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