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2)
1. 辨勞役受病,表虛不作表實治之
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事閒之際,或於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新沐浴,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但風來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重絕元氣,取禍如反掌,苟幸而免者,致虛勞氣血皆弱,不能完復,且表虛之人,為風寒所遏,亦是虛邪犯表,始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中賊邪有餘之證頗相似處,故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前輕後重,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上氣,高喘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至易見也。若毫釐之誤,則千里之謬。
以上者辨證別有治法用藥正論,故作此說分解於後。
白話文:
或因勞役動作,腎間陰火沸騰,工作停止休息的時候,或者在陰涼處解脫衣裳,更有剛洗完澡的人,於背陰處坐臥,其陰火下行,還歸腎間,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但風來為寒涼所遏,表虛不任其風寒,自認為外感風寒,求醫解表,以致於更加消耗元氣,取禍如反掌,苟且幸運而免於死亡的人,導致虛勞氣血皆弱,身體難以恢復正常,而且表虛的人,為風寒所遏,也是虛邪犯表,染病一二日之間,特與外邪之證頗為相似,所以才導致疑惑,請醫者只於氣少氣盛上辨別,其外傷賊邪,必語聲前輕後重,高亢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上氣,高喘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很容易辨別。若稍微有一點誤診,則會導致嚴重的治療錯誤。
上文對證狀的辨證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和用藥原則,故特做此說明,分解如下:
2. 辨證與中熱頗相似
復有一節,乘天氣大熱之時,在於路途中勞役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
白話文:
還有一種中暑,發生在大熱天行走勞動時,或者在田野勞作時,或者體弱之人,飲食少而勞動過度,再或者吃齋修善之人,胃氣虛弱,由於勞動過度而中暑,其症狀都與傷寒陽明經中熱的「白虎湯」證相似,但必須手觸摸皮膚來確認是否發熱,一定會出現煩躁、悶熱、煩亂、非常怕熱、口渴想喝水的症狀,由於勞動過度,還會出現身體疼痛。一開始發病時,特別像「中熱」外感有餘的證狀,如果誤用「白虎湯」,十天內必定死亡。
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譫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而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但到了日落以後,陽明經當令的時候,症狀肯定會減輕。若是外感風熱引起的疾病,肯定會在日落黃昏之際,出現胡言亂語,病情加重,非常口渴想喝水,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勞累不足的人,一般不會有這種症狀,更容易分解。如果有難以判斷的疑難雜症,一定要等待一兩天後再找醫生治療,肯定不會判斷錯誤。
飲食不節,勞役形體所受病皆脾虛,腠理元氣已絕,於往往病人將自己表虛不任風寒,但有風來寒至招認作傷風,召醫以瀉其表,反重虛其虛,輕則致危困虛勞,重則必死,深可哀憫,故時一說以祛醫者之惑。
白話文:
不節制飲食,勞累身體所患的疾病都是由於脾虛而引起的,皮表和肌肉之間的元氣已經沒有了,患者往往會將自己不耐風寒的症狀,都歸咎於受到風寒,並請醫生替他們疏散表邪,結果反而加重了虛弱的症狀,輕則導致危重虛勞,重則必死,令人十分痛心,所以特藉此文來說明以消除醫生的疑惑。
3. 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
《陰陽應象論》云: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然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穀草木皆甲坼於此時也。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葉,乃陽之用、陰之體,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中說:天用陽氣使萬物生長、陰氣增長,地用陽氣使萬物消亡、陰氣潛藏,但是把春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正,是正確的意思。寅,是引的意思。少陽之氣開始於泉水之下,引動陰氣上升到天地人的上方,即天之分,各種穀物草木都在這時萌芽破土而出。到了立夏,少陰之火在虛空中熾烈燃燒,於是草木生長茂盛,枝葉繁茂,這是陽氣的作用、陰氣的體現,這就是所謂的天用陽氣使萬物生長、陰氣增長。經典中說:一年的一半以前,天氣主宰萬物,在乎上升和浮動。
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咸殞,其枝獨在,若乎毫毛。至冬則少陰之氣復服於泉下,水冰地拆,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正氣之序也,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
白話文:
到了秋天,太陰之氣開始從天上向下運行,追隨著陰氣下降而貫穿大地,於是金氣振奮,燥氣主令,風勢凜冽,霜雪飄飛,萬物凋零,只有松柏的枝幹仍然存在,就像毫毛一樣細小。
到了冬天,少陰之氣又潛伏於泉水之下,水結冰,大地龜裂,萬物閉藏,這都是陰氣的功用、陽氣的體現,這就是所謂的“地以陽殺陰藏”。經典中說:“歲過一半以後,地氣主導一切,它的作用在於下降和沉降。”至於春天的氣候溫暖和煦,夏天的氣候炎熱,秋天的氣候清涼爽適,冬天的氣候寒冷刺骨,這就是正氣的順序,所以說“履端於始”,順序就不會差錯,上升之後就會下降,下降之後就會上升,就像環形沒有端點一樣,運行轉化萬物,其實都是一氣。如果陰陽錯亂,勝負的變化由此而起,在萬物之中,人是唯一的,呼吸升降效法天地,準繩陰陽。
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白話文:
胃堪稱是水穀的海洋,飲食進入胃之後,精氣會先運輸到脾臟,再歸還於肺臟,向上行使著春夏的號令,以滋養全身,這就是所謂的清氣為天。清氣上升之後,就向下運輸到膀胱,運行著秋冬的號令,用來傳化糟粕,將味道轉換後排出體外,這就是所謂的濁陰為地。如果能夠順應四季之氣,按時起居,以避開寒暑;飲食有節制,不暴喜怒以養護精神志意,常常希望四季均平而沒有偏勝,那麼身體就會安適。否則損傷了脾臟的正氣,就會向下流洩或向下泄瀉而長久不能上升,這樣就是隻有秋冬而沒有春夏,也就是生長的功能陷入了凋亡殺伐之氣中,而百病也就因此而生。或者長久上升而不下降,也是一種疾病。從這裡探求,就可以知道履端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