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辨外感八風之邪
辨外感八風之邪,或有飲食勞役所傷之重者,三二日間特與外傷者相似,其餘證有特異者,若不將兩證重別分解,猶恐將內傷不足之證誤作有餘外感風邪,雖辭理有重複處,但欲病者易辨,醫者易治耳。
白話文:
辨別外感八風的邪氣,或有飲食勞累所傷的嚴重症狀,在三、四天內特別與外傷相似,其他的證據有特點,如果不將兩種證據仔細區分,恐怕會將內傷不足的證據誤認為有餘外感風邪,雖然這兩者的說法有重複的地方,但是希望病人容易辨識,醫生也容易治療。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濕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轉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起。
白話文:
外感八風之邪,是因正氣有餘之證;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是因正氣不足之病。內傷也怕風而自汗,若在濕暖無風處就不怕風了,和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但分開來講,特點卻又不一樣。外感風邪,其怕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裡作下證才停止。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不通,能吃飯,腹中和緩,口能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轉動,只能臥牀靜養,非扶不起。
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窗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
白話文:
他因為內傷和飲食不節制、勞役所傷,但是不畏懼風寒,居住在野地裡,遇到大風颳起也不畏懼;只有門窗縫隙中的一些小偷風,來了必定感到非常惡劣,與傷風、傷寒都不同了。況且鼻涕清澈、頭痛自汗,時不時地會出現。鼻子裡不通暢,氣息短促,不足以呼吸,說話則氣短而虛弱;妨礙飲食,有時吃不下,有時不想吃,這三種情況互相交替出現。腹中不舒暢,或者腹中急迫而不能伸展,嘴裡不知道五穀的味道,小便頻數而不渴。
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秘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瀉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氣,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分別耳。
白話文:
剛開始勞動工作後就得病了,吃得少,小便發紅發黃,大便經常困難,有時便祕有時腹瀉,有時坐著不動,只見一點點白色膿液,有時排氣,或腹瀉黃色如糜粥,或腹瀉白色,或腹結不通。如果心下痞氣,或胸中閉塞疼痛如被刀割,這兩種情況輪流出現,不會同時發生。有時胃脘心痛,並伴隨著兩脅痛,必然是臍下有相火,像大河之水,無法阻止而向上流動,使陽明經逆行亂於胸中,呼吸不止,嚴重時會喘氣。熱氣損傷元氣,導致四肢萎縮,沒有力氣活動,懶惰疲倦喜歡睡覺,因為外感風寒不會有這些症狀,所以很容易區分。
2. 辨手背手心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白話文:
內傷及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制所致的疾病,手心感到發熱,手背卻不熱。外傷風寒所致的疾病,手背感到發熱,手心卻不熱。如此辨別非常清晰明確。
3.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有力,而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
白話文:
如果飲食勞苦所傷,那麼外表症狀必定顯現在嘴巴,必定味覺失靈,必定腹中不協調,必定不願意說話,勉強勉強應答,聲音必定怯弱,嘴巴濕潤,口水多,鼻涕時有時無,這就是內傷的症狀。
如果外感風寒,那麼外在症狀必定顯現在鼻子,鼻塞不通氣,聲音沉重、渾濁、不清亮,說話鼻塞、用力但有氣無力,而嘴巴必定協調。傷寒則面紅,鼻子不通氣且乾燥;傷風則只是鼻流清涕。
《內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於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於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穀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傷食明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鼻子是肺的表徵,肺氣與天相通。外感風寒,鼻子就會出現問題。嘴巴是坤土,脾氣與嘴巴相通。飲食沒有節制,勞作過度,嘴巴就不知道穀物的味道,也沒有了味覺。又說:傷害食物,厭惡食物。傷害食物是很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