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者,陽之分也,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

白話文:

遭受外來寒邪所致之病症,與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所導致之病,以及內傷於飲食,同樣皆有寒熱夾雜的症狀。世間之人卻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所致之病,誤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覆瀉散其表證,枉死者不計其數。皆因未能分辨其寒熱所致。今仔細區分之。外傷寒邪,發燒畏寒,寒熱同時發生。其熱象為,忽冷忽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熱發於皮毛表面,如同羽毛拂過,明顯其熱在表,乃寒邪侵犯人體陽氣偏高的部位。皮膚毛孔為人體陽氣所分佈,是衛氣所滋養的部分。

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似袒裸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白話文:

由於受到寒邪入侵,全身陽氣受到抑制而無法宣通,所以容易發熱。這時臉色發紅、鼻子不通氣、心裡煩悶,只要稍微袒胸露膚就受不了寒冷了。表層雖然發熱,但僅止於此。而怕冷的現象,即使穿了許多衣服,坐在帷幕裡或靠近熊熊烈火,也仍然無法抵禦寒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會變得更加嚴重,必須等到寒邪深入體內並轉化為裡證之後,症狀才會消失。這種情況下,寒熱交替出現,而且沒有間斷。

其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禁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腎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脾胃不足,營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痰厥氣逆之漸也。

白話文:

內傷的人飲食無節制,或過度勞累所傷,也會有頭痛、項強、腰痛的症狀,與太陽表的證狀微似,但其他的證狀都不一樣,論症時能辨別出來。內傷不足的病人,表上沒有陽氣,不能抵禦風寒,這是經常有的症狀,腎間的躁熱發作,是偶爾有的,與外感寒邪略有不同,他們怕風寒。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營氣下流而侵犯腎肝,這是痰厥氣逆的初期症狀。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營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間無陽,失其營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寒便不見矣。

白話文:

如果胃氣正常,食物進入胃裡,食物中的營氣上升,保持心肺的舒暢,並滋養上焦皮膚腠理的元氣。營氣已經下降,心肺就沒有東西可以接受,皮膚之間沒有陽氣,失去了營衛之外的保護,所以陽分皮毛之間虛弱,只要一吹風受寒,或處在陰寒的地方,沒有接觸陽光的地方,就會出現不適。這些症狀經常出現,沒有間斷。只要避開風寒,待在溫暖的地方,或添加衣物,蓋住溫養皮膚,就會看不到不適的症狀了。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傍徹皮膚,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

白話文:

這是熱證,而不是表症傷寒邪氣,皮毛之間發熱,這是因為腎臟受到脾胃下流的濕氣阻滯,導致下焦陰火上衝,產生蒸蒸的躁熱,從頭頂到皮膚,全身躁熱難耐。需要脫去衣服,居住在寒冷涼爽的地方,才能緩解。或者熱到極點而汗出,也可以緩解。外傷風寒而發熱,怎麼會有汗出的情況呢?如果出汗,那麼病情就會好轉。以此來區分,豈不是像黑白一樣容易分辨嗎?如果是內虛而受到傷害的,就會出現躁熱。

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能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有此證,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

白話文:

有的人可能因為口中吸入了風寒之氣,鬱積在體內的陰火,導致咽喉不通暢,吸入的氣體想要進入,卻被膈上的衝脈之火所阻擋,陰氣無法進入,胸中的氣體被外來的風寒所遏制,無法舒展,導致嘴巴張開、眼睛瞪大,到了極點就會發出聲音,氣體無法上下流通,堵塞在咽喉之中,幾乎要窒息。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打嗝、嘔吐、吐痰等原因,導致躁熱發作,這種情況必定是有一定的誘因,才會出現這種症狀,而表虛惡風寒的症狀也會再次出現。

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為之肌熱,又為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

白話文:

表虛的虛弱,是被陰火所剋制,躁熱一陣子就過去了,表虛沒有陽氣,不能承受風寒,又會出現表虛的症狀。表虛沒有陽氣是經常有的,躁熱則是偶爾纔有的,這兩種症狀不一致。躁熱發作的時候,寒症就好了;寒症發作的時候,躁熱就好了,不像外感風寒的寒熱同時發作,沒有間斷。百病都有身體發熱的症狀,有的發的是肌肉發熱,有的發的是皮膚間發熱,用手摸才能知道,這是肌肉具體部位發熱,也必須等到陰陽調和,汗出來了才能痊癒。

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此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則矣。

白話文:

謹慎不可以以此為標準來辨別,因為虛證、實證、內證、外證的病症皆有,因此很難辨別。只要依照這個說法,病人自覺發熱惡寒的熱以及躁動的熱,以此為辨別的準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