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六 (8)
卷之六 (8)
1. 辨寒熱
外傷寒邪之證,與飲食失節、勞役形質之病及內傷飲食,俱有寒熱,舉世盡將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不足之病,作外傷寒邪表實有餘之證,反瀉其表,枉死者豈勝言哉?皆由不別其寒熱耳。今細為分解之。外傷寒邪,發熱惡寒,寒熱並作。其熱也,翕翕發熱,又為之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熱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皮膚毛腠者,陽之分也,是衛之元氣所滋養之分也。
以寒邪乘之,郁遏陽分,陽不得伸,故發熱也。其面赤,鼻氣壅塞不通,心中煩悶,稍似袒裸露其皮膚,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虛熱,止此而已。其惡寒也,雖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終不能御其寒,一時一日增加愈甚,必待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
其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役所傷,亦有頭痛項強,腰痛,與太陽表證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論中辨之矣。內傷不足之病,表上無陽,不能禁風寒也,此則常常有之,其躁熱發於腎間者,間而有之,與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惡風寒也。蓋脾胃不足,營氣下流而乘腎肝,此痰厥氣逆之漸也。
若胃氣平常,飲食入胃,其營氣上行,以舒於心肺,以滋養上焦之皮膚腠理之元氣也。既下流,其心肺無所稟受,皮膚間無陽,失其營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之間虛弱,但見風見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便惡之也。此常常有之,無間斷者也。但避風寒及溫暖處,或添衣,蓋溫養其皮膚,所惡寒便不見矣。
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而躁熱,上徹頭頂,傍徹皮膚,渾身躁熱作,須待袒衣露居近寒涼處即已,或熱極而汗出亦解。彼外傷惡寒發熱,豈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則病愈矣。以此辨之,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當內虛而傷之者,躁熱也。
或因口吸風寒之氣,郁其陰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氣欲入,為膈上衝脈之火所拒,使陰氣不得入,其胸中之氣為外風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開目瞪,極則聲發於外,氣不能上下,塞於咽中而氣欲絕。又或因噦、因嘔、因吐,而躁熱發,必有所因,方有此證,其表虛惡風寒之證復見矣。
表虛之弱,為陰火所乘,躁發須臾而過,其表虛無陽,不任風寒復見矣。是表虛無陽常常有之,其躁熱則間而有之,此二者不齊。躁作寒已,寒作躁已,非如外傷之寒熱齊作,無有間斷也。百病俱有身熱,又為之肌熱,又為之皮膚間熱,以手捫之,方知者是也,乃肌體有形之熱也,亦須皆待陰陽既和,汗出則愈矣。
慎不可於此上辨之,以其虛實內外病皆有之,故難辨耳,只依此說,病人自覺發熱惡寒之熱及躁作之熱上辨之為準則矣。
白話文:
辨寒熱
外感寒邪的症狀,與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以及內傷所致的疾病,都會出現寒熱症狀。世人往往將內傷、飲食不節、勞累不足的疾病,誤認為是外感寒邪導致的表實有餘之症,而使用瀉表的方法治療,枉死的病人不計其數!這都是因為不能區分寒熱的性質。現在詳細分析如下:
外感寒邪,會發熱惡寒,寒熱同時出現。發熱時,是陣陣發熱,像是羽毛拂過一樣,熱感表淺,說明熱在肌膚表面,這是寒邪侵犯肌膚表面所致。皮膚、毛髮、腠理是陽氣的分佈之處,是衛氣滋養的地方。寒邪入侵,阻遏陽氣,陽氣不能舒展,所以發熱。患者面色發紅,鼻塞不通,胸悶煩躁,稍微露出皮膚就受不了寒了。這種表淺的虛熱,僅此而已。惡寒時,即使穿上厚衣服,靠近火堆,也無法抵禦寒冷,寒邪會一天比一天加重,必須等到寒邪入侵內臟,出現下焦的症狀才會停止。寒熱交替出現,沒有間斷。
內傷、飲食不節,或勞累所致的疾病,也可能出現頭痛、項強、腰痛等症狀,與太陽經表證略有相似,但其他方面都不同,文中已論述。內傷不足的疾病,體表陽氣不足,無法抵禦風寒,這是常見的現象;而腎間出現燥熱,則相對少見,與外感寒邪很不相似,它也會惡風寒。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營氣下流而影響腎肝,這是痰厥氣逆的早期表現。
如果胃氣正常,飲食進入胃中,營氣就會上升,滋養心肺,以及上焦的皮膚、腠理的元氣。如果營氣下流,則心肺得不到滋養,皮膚缺乏陽氣,失去營衛的保護,所以皮膚毛髮之間會虛弱,只要遇到風寒,或者待在陰冷的地方,沒有陽光照射,就會感到不適。這是很常見的,沒有間斷的症狀。只要避開風寒,待在溫暖的地方,或者多穿衣服,溫暖皮膚,就不會覺得冷了。
這種熱,不是表證寒邪引起的皮毛間發熱,而是腎間受脾胃下流的濕氣阻塞,導致陰火上衝,出現蒸蒸的燥熱,熱感從頭頂一直到皮膚,全身燥熱,只要脫掉衣服,待在陰涼處就會好轉,或者熱極而汗出也會好轉。外感寒邪引起的惡寒發熱,怎麼會有出汗的情況呢?如果出汗了,病就好了。用這個方法來區分,豈不是像黑白一樣容易分辨?內虛受損引起的,是燥熱。
或者因為吸入風寒之氣,鬱結陰火,導致咽喉不通暢,吸入的氣體想要進入,卻被膈上衝脈的火氣阻擋,陰氣無法進入,胸中之氣被外來的風寒阻遏,不能舒展,導致張口瞪眼,嚴重時會發出聲音,氣體不能上下流通,堵在咽喉,快要窒息。或者因為呃逆、嘔吐,而出現燥熱,必然有其原因,才會出現這種症狀,此時體表虛弱惡風寒的症狀也會再次出現。
體表虛弱,被陰火乘虛而入,燥熱會很快過去,體表虛弱沒有陽氣,不能抵禦風寒,再次出現。體表虛弱沒有陽氣是常見的,燥熱則間歇性出現,這兩種症狀不一致。燥熱好了,寒邪又來了,寒邪好了,燥熱又來了,不像外感寒邪那樣,寒熱同時出現,沒有間斷。百病都會有發熱,有的表現為肌膚發熱,有的表現為皮膚發熱,用手觸摸才能感覺到,這是肌體有形的熱,也都需要陰陽調和,出汗後才會痊癒。
不要以此來區分,因為虛實、內外之病都有這種症狀,所以很難區分,只要根據這些描述,病人自己感覺到的發熱惡寒和燥熱來判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