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梅核氣方論

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狀者是也。始因恚怒太過,積熱蘊隆,乃成厲痰鬱結,致有斯疾耳。治宜導痰開鬱,清熱順氣。如半夏陳皮香附川芎、山梔仁、黃芩枳殼蘇子之類是也。如老痰凝結不開,以咸軟之堅,海石是也。

白話文:

梅核氣是一種發生在咽喉部位的疾病,患者會感到喉嚨有異物堵塞,但又咳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就像梅子核卡在喉嚨裡一樣。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過度的憤怒或生氣引起的,導致身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形成痰液和鬱結,從而引發梅核氣。

治療梅核氣的方法是疏導痰液、化解鬱結、清熱理氣。常用的中藥包括半夏、陳皮、香附、川芎、山梔仁、黃芩、枳殼、蘇子等。如果患者的痰液比較頑固,難以化解,則可以服用一些化痰軟堅的中藥,比如海石等。

白話文:

加味二陳湯

組成: 半夏半升,茯苓半升,陳皮半升,炙甘草二兩,杏仁一百枚(去尖皮),白芥子一百五十枚(炒),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破)

功用: 主治脾胃溼熱,痰飲內阻,咳嗽氣喘,嘔吐泄瀉,胸滿脘悶,脅痛腹脹,大便黏滯,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滑數。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加味: 視證型加入:

  • 痰多加貝母、浙貝母、瓜婁仁
  • 咳喘加蘇子、杏仁、川貝
  • 便溏加山藥、白扁豆
  • 腹脹加枳實
  • 胸滿加香附
  • 脅痛加木香、鬱金
  • 洩瀉加補骨脂

半夏,陳皮,茯苓甘草,黃芩,枳殼,真蘇子,桔梗白豆蔻仁,山梔子仁(各等分)

白話文:

半夏:味道辛、微苦,性溫,歸肺、脾、胃經。具有化痰止咳、燥濕降逆、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胃痛、嘔吐等症狀。

陳皮:味道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胃腸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

茯苓:味道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脾虛乏力、心悸失眠、水腫等症狀。

甘草:味道甘、性平,歸心、肺、脾、胃、腎經。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疼痛、疼痛等症狀。

黃芩:味道苦、性寒,歸肺、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肺熱咳嗽、痢疾、瘡癤腫毒等症狀。

枳殼:味道苦、辛,性平,歸肺、大腸經。具有理氣化痰、寬胸止咳、消食導滯的功效,可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消化不良、食積腹脹等症狀。

真蘇子:味道辛、苦,性溫,歸肺、肝、大腸經。具有解表散寒、理氣化痰、寬胸止咳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頭痛、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

桔梗:味道甘、苦,性溫,歸肺、胃、大腸經。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等症狀。

白豆蔻仁:味道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溫中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痛、腹瀉等症狀。

山梔子仁:味道苦、酸,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心火上炎、煩躁失眠、吐血、衄血、瘡癤腫毒等症狀。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一片,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漸漸服。

白話文:

每服服用五錢,加入一片生薑,加一茶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飯後徐徐服用。

2. 積聚、癥瘕、痞塊方論

《內經》云: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猝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白話文:

**《內經》說:**積聚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厥陰之氣生於足少陰,足少陰生寒於脛部,脛部受寒則血脈凝滯不通,凝滯不通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就會導致脹滿,脹滿則腸外之汁液沫液聚集在一起不得散發,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突然飲食過多則腸滿;起居不節制,用力過度,則絡脈受傷。陽絡受傷則血溢於體外,血溢於體外則鼻出血;陰絡受傷則血溢於體內,血溢於體內則便血;腸胃之絡受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發而形成積聚了。

或外中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成積矣。故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白話文:

如果外感寒邪,內在又因憂愁憤怒而受傷,則氣機向上逆行,六經氣血運行不暢,溫陽之氣不行,凝固的血液鬱結不散,津液澀滯滲入,積聚而不散,形成積塊。所以說肝臟積塊的名稱叫做肥氣,在左脅下方,形狀像倒扣的杯子,有頭有腳,長久不愈會讓人發咳,反覆發作的瘧疾,瘧疾連年不止。心臟積塊的名稱叫做伏梁,起始於肚臍上方,像手臂一樣粗大,向上發展到心臟下方,長久不愈會讓人煩躁不安。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腎之積名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白話文:

脾臟積聚稱之為痞氣,它位於胃脘右側,覆蓋範圍像盤子一樣大,積聚久了不治癒就會導致四肢僵直,發黃疸,吃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肺臟積聚稱為息奔,它位於右脅下,積聚的範圍像覆蓋著的杯子一樣大,久治不癒就會讓人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喘咳加重,肺部閉塞。腎臟積聚稱為奔豚,它位於小腹,向上蔓延至心下,積聚的形狀像豬肉,有時往上積有時往下積,沒有定時,時間一長不治癒就會導致喘逆、骨痿、氣短。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矣。

白話文:

《難經》說:積聚是陰氣。聚積是陽氣。陰氣沉伏,陽氣浮動。氣體積聚的地方,叫做積。氣體聚積的地方,叫做聚。所以積聚,是五臟所生。聚積,是由六腑所成。積聚是陰氣,由五臟所生,它發病有固定的部位,疼痛不離開它的部位,上下左右都有終始。聚積是陽氣,由六腑所成,它的發病無一定根本,上下無所停留,疼痛無一定部位,叫做聚。所以憑藉這些就能區分積聚了。

《原病式》曰: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症也。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為瘕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虛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移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必瘕,為⿱⻗必與伏同,傳寫誤爾。

白話文:

《原病式》說:症狀是指腹中堅硬,按壓時會感到有東西。水是柔軟順滑的,但現在卻堅硬如地,這是因為亢盛的邪氣壓制了水的柔順特性造成的。瘕病是指腹中雖硬,但忽聚忽散,沒有規律,這說明病情還沒有發展到症的程度。經典中說:血不流通而停滯,因此血在體內凝結成塊,就形成了瘕病。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就成了虛瘕;大腸的熱氣轉移到小腸,叫做兩熱相搏,這時血就會轉移,形成伏瘕。血澀不利,月經滯而不通,所以說為“瘕”,為“與伏同”,是傳抄時寫錯了。

陳無擇云: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失症者,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然七症八瘕之名,經論亦不詳出,雖有蛟、蛇、鱉、肉、發、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爾。若婦人癥瘕,則由內、外、不內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古人謂為痼疾,以蛟、蛇等為生瘕,然亦不必泥此,並屬血病。蛇、發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假血而成,自有活性。

白話文:

陳無擇說:癥瘕屬於肝臟,積聚屬於肺臟。得不到宣暢的就是堅(癥);堆積在一起的就是假(瘕),假物凝結成形,但是七症八瘕的名稱,經書中也沒有詳細的說明。雖然有蛟、蛇、鱉、肉、發、蝨、米等七證,當初並不是一定的名字,只是偶然因為食物相互作用而導致患病的。如果是婦女的癥瘕,則是由內、外、內外因素,損害了五臟氣血而造成疾病。古人認為它是痼疾,以蛟、蛇等為生的癥瘕,但也不必拘泥於此,而應歸屬於血病。蛇、發等都是偶然而起的,只是飲食之間錯誤地吃進去了,滯留積聚,形成假血,自有活性。

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潔古云:養生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經》曰:「大積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乃治積之一端也。

白話文:

就像永徽年間,曾經有一位僧人患了噎病,他的腹中有一樣東西,形狀像魚,這便是積聚之症了。潔古曾說:「養生積聚自然會消失,就像一屋子都是君子,即使有一個小人,也沒有容身之地。讓人真氣充足,胃氣強盛,積聚自然會消除了。」潔古的話難道是在欺騙我們嗎?《內經》說:「過度積聚只能消散一大半,無法完全消除。」在滿實的腹中都有積氣,那些大毒之劑尚且不能過度使用,何況虛弱的身體中有積聚呢?這只是治療積聚的一種方法罷了。

邪正虛實,宜詳審焉。丹溪云: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又云: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用海石、三稜蓬莪朮(以上俱用醋煮)、香附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送下。

白話文:

區別疾病的性質是正邪、虛實,應該詳細審察。丹溪說:凡是積聚的疾病,不可用瀉藥,那樣只會損傷正氣,疾病也不會消除,應該服用消積藥,使積聚融化,這樣才能根除疾病。丹溪又說:氣不能結成塊狀聚集起來,塊是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痰和食積,死血就能形成塊。在中間的是痰飲,在右邊的是食積,在左邊的是死血。治療積聚疾病的大原則,是對於較軟的積聚用藥物使它軟化,對於較硬的積聚用藥物使它消散,主要通過行氣、化痰來治療,用海石、三稜、蓬莪朮(以上這些藥物都用醋煮)、香附、桃仁、紅花、五靈脂等藥物製成丸劑,用石鹼白朮湯送服。

凡婦人腹中有塊,多屬死血。

白話文:

婦人腹中若有硬塊,往往是死血所致。

丹溪方,治一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黃連(一兩半,一半以吳茱萸半兩同炒,去茱萸;一半以益智半兩同炒,去益智),萊菔子(一兩半,炒),臺芎,梔子,三稜,莪朮(醋煮),麥曲,桃仁(去皮尖。各五錢),香附(童便浸,焙乾),山楂(各一兩)

白話文:

丹溪的藥方,用來治療一位婦人的死血、食積痰飲凝結在兩脅,動作時雷鳴般作響,吵雜眩暈,身體發熱時作時止。藥方包括:

黃連(一兩半,其中一半與吳茱萸半兩一起炒,去除吳茱萸;另一半與益智半兩一起炒,去除益智),

萊菔子(一兩半,炒過),

臺芎,

梔子,

三稜,

莪朮(用醋煮過),

麥曲,

桃仁(去皮尖,各五錢),

香附(用童便浸泡,烘乾),

山楂(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蒸餅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撞氣阿魏丸,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如意丸,治積聚塊痛,疝瘕症癖等疾。頂珠丸,治積氣塊痛久年,脾積癖瘕之疾。蓬煎丸,利大腑,去積氣。調氣散,治氣滯不勻,宿食不消。紅丸子,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酒積不食,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症氣塊。

白話文:

撞氣阿魏丸:治療五種噎疾(喉嚨堵塞)、九種心痛、結塊氣塊、冷氣刺痛。

如意丸:治療積聚塊痛、疝瘕症癖等疾病。

頂珠丸:治療積氣塊痛多年、脾積癖瘕之疾。

蓬煎丸:通利大腸,去除積氣。

調氣散:治療氣滯不勻、宿食不消等症狀。

紅丸子:治療男性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飲酒過多不思飲食,女性脾血積氣,各種血癥氣塊。

氣塊石燕飲治飲食傷冷,心下結塊,狀如伏梁,又攻左脅。楊氏麝香丸治停宿積聚,能尋諸處痛。凡膀胱氣脅下痛最難治,此藥主之。(以上八方,並見前諸氣門。)

白話文:

氣塊石燕飲治療因飲食寒冷所引起的疾病,心下有塊狀物,形狀像伏梁,又攻犯左脅。楊氏麝香丸治療停滯的宿積,能找到各處疼痛的地方。凡是膀胱氣脅下疼痛最難治療,此藥對此症有效。(以上八種方劑,都見於前面的諸氣病證門類。)

肥氣丸(東垣方)治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

白話文:

肥氣丸(取自《東垣方》)用於治療肝臟積滯,在左脅下有如覆蓋的杯子,有頭有腳,長期不癒會讓人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瘧疾,連續幾年都沒有好轉。

厚朴(五錢),黃連(七錢),柴胡(二兩),川烏頭(炮,去皮臍,一錢一分),巴豆霜(五分),椒(四錢),乾薑(炮,五分),皂角(去皮弦,煨,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半),甘草(三錢,炙),蓬莪朮(炮),人參昆布(各二錢五分)

白話文:

厚朴(25克),黃連(35克),柴胡(100克),川烏頭(炮製後,去皮臍,5.5克),巴豆霜(2.5克),胡椒(20克),乾薑(炮製後,2.5克),皁角(去皮去弦,煨過,7.5克),白茯苓(7.5克),甘草(15克,炙用),蓬莪朮(炮製過),人參,昆布(各12.5克)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末外,為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加服,周則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白話文:

以上所列,除了茯苓、皁角、巴豆霜需要另外搗碎以外,其餘的藥材都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混合均勻,再與蜂蜜煉製成像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

一開始服用兩丸,每天增加一丸,兩天後增加兩丸,逐漸增加藥丸的數量,直到大便稍微稀溏為止,然後再從兩丸開始服用,如此反覆循環。

當積聚減少一半以上時,就不要再服用此藥了。

伏梁丸,治心之積,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白話文:

伏梁丸

用於治療心部積聚,從臍部上方開始,積聚大如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長期不愈,會導致心煩。

黃連(一兩半),厚朴(制),人參(各五錢),黃芩(三錢),桂(一錢),乾薑,菖蒲,巴豆霜,紅豆,川烏(炮。各五分),茯神丹參(炒。各一錢)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豆霜,漸漸入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淡黃連湯下。

白話文:

黃連(一兩半)、厚朴(經過加工處理)、人參(各五錢)、黃芩(三錢)、桂皮(一錢)、乾薑、菖蒲、巴豆霜、紅豆、川烏(經過炮製,各五分)、茯神、丹參(經過炒製,各一錢)。

上述藥材,除了巴豆霜之外,都磨成細末,再將巴豆霜研磨,慢慢加入藥末中,用蜂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藥丸。

服用時,搭配淡黃連湯服用。

痞氣丸,治脾之積,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白話文:

痞氣丸,治療脾胃的積塊,在胃脘部,像盤子一樣大,久治不愈,會使四肢僵硬,發黃疸,飲食不能化為肌膚。

厚朴(四錢半),黃連(八錢),吳茱萸(三錢),黃芩(二錢),茯苓,澤瀉,人參(各一錢),川烏頭(炮),川椒(炒。各五分),茵陳(酒炒),乾薑(炮。各一錢半),砂仁(一錢半),白朮(二錢),巴豆霜,桂(各四分)

白話文:

  • 厚朴 (4.5 錢)

  • 黃連 (8 錢)

  • 吳茱萸 (3 錢)

  • 黃芩 (2 錢)

  • 茯苓 (1 錢)

  • 澤瀉 (1 錢)

  • 人參 (1 錢)

  • 川烏頭 (炮製) (0.5 錢)

  • 川椒 (炒製) (0.5 錢)

  • 茵陳 (酒炒) (1.5 錢)

  • 乾薑 (炮製) (1.5 錢)

  • 砂仁 (1.5 錢)

  • 白朮 (2 錢)

  • 巴豆霜 (0.4 錢)

  • 桂 (0.4 錢)

上件,除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漸入外,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用淡甘草湯下,服如上法。

白話文:

上一個方劑,除了豆霜另外研磨,茯苓另外磨成末漸漸加入之外,其他都研磨成細末,用蜜煉製成像桐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時用淡甘草湯送服,服用方法同上。

息賁丸,治肺之積,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厚朴(制,八錢),黃連(炒,一兩三錢),乾薑(炮),白茯苓,川椒(炒),紫菀(各一錢半),桂,川烏頭(炮),桔梗白豆蔻,陳皮,京三稜(各一錢),天門冬,人參(各一錢),青皮(五分)巴豆霜(四分)

白話文:

息賁丸,用來治療肺部積聚。積聚位於右脅下方,面積有杯子那麼大,長期不愈,會使人感到怕冷怕熱,喉嚨癢、咳嗽,並且肺部壅塞。藥物組成:厚朴(8錢,經過炮製),炒黃連(1兩3錢),炮乾薑,白茯苓,炒川椒,紫菀(各1錢半),桂皮,炮川烏頭,桔梗,白豆蔻,陳皮,京三稜(各1錢),天門冬,人參(各1錢),青皮(5分),巴豆霜(4分)。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漸入外,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以淡薑湯下,服如上法。以上四方,秋冬加厚朴,減黃連四分之一。奔豚丸,治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下或上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治男子內結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白話文:

上述的方劑,除了茯苓和巴豆霜逐漸加入外,其餘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像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淡薑湯送服,服藥方法同上述方劑。以上的四方劑,在秋冬季節,可以增加厚朴,減少黃連四分之一。奔豚丸,用於治療腎臟的積聚,積聚發生在小腹,向上發展到心臟以下,症狀像豬一樣,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時間久了會讓人喘息困難、骨骼痿弱、氣短,還可以治療男性的內結七疝和女性的瘕聚帶下。

厚朴(制,七錢),黃連(五錢),白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川烏頭(五分),丁香(五分)苦楝(酒煮,三錢),玄胡索(一錢半),全蠍附子獨活(各一錢),桂(二分),巴豆霜(四分)

白話文:

  • 厚朴(已經過處理的,七錢)

  • 黃連(五錢)

  • 白茯苓(二錢)

  • 澤瀉(二錢)

  • 菖蒲(二錢)

  • 川烏頭(五分)

  • 丁香(五分)

  • 苦楝(用酒煮過的三錢)

  • 玄胡索(一錢半)

  • 全蠍(一錢)

  • 附子(一錢)

  • 獨活(一錢)

  • 桂(二分)

  • 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為末漸入外,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淡鹽湯下,服如上法。散聚湯(《三因方》)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將巴豆霜和茯苓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均勻。加入煉過的蜂蜜,攪拌成糊狀。將糊狀物搓成像桐子般大小的丸子,用淡鹽水送服。此方適用於治療長期氣積聚的患者,其症狀類似於癥瘕,會隨著氣的流動而上下移動。發作時會有心腹絞痛、腰脅刺痛、小腹脹大、大小便不利等症狀。

半夏檳榔當歸(各三分),陳皮,杏仁(去皮尖,炒),桂(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川芎枳殼(炒),厚朴(制),吳茱萸(湯洗。各一兩),大黃(大便利去之)

白話文:

半夏、檳榔、當歸(各 15 克),橘皮、杏仁(去皮尖,炒熟),桂皮(各 10 克),茯苓、甘草(炙)、附子(炮製過),川芎、枳殼(炒熟),厚朴(制),吳茱萸(用湯洗淨,各 5 克),大黃(若大便通暢則不加)。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

白話文:

每服4錢,以水煎煮。

濟生大七氣湯,治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行,發作者時心腹㽲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

白話文:

濟生大七氣湯,用於治療積聚。積聚的症狀類似癥瘕,隨著氣向上運行,發作時會感到心腹劇痛,上氣不通,小腹脹滿。

益智,陳皮,京三稜,蓬莪朮,香附子(各一兩半),桔梗,肉桂,藿香葉,甘草(炙),青皮(各三分)

白話文:

益智、陳皮、京三稜、蓬莪朮、香附子(各15克),桔梗、肉桂、藿香葉、甘草(炒製)、青皮(各3克)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阿魏方(丹溪方)治肉積。

連翹(半兩),糖梂子(一兩),黃連(六錢半),阿魏(一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用阿魏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秘傳賽寶丹,追蟲取積神效。

白話文:

烏梅丸治療肉瘤

材料:

  • 連翹(半兩)
  • 桑椹(一兩)
  • 黃連(六錢半)
  • 阿魏(一兩,用醋煮成糊狀)

做法: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阿魏糊拌勻,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二到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說明:

此藥方為祕傳賽寶丹,具有驅蟲止積的功效。

黑醜(十兩,取頭末四兩,分二處),木香(末,半兩),錫灰(醋炒,末一兩),檳榔(取淨末二兩,分二處),雷丸(取淨末二兩,分二處),陳皮(取末,半兩),青皮(取末,半兩),三稜(醋炒),莪朮(醋炒。各一兩)

白話文:

黑醜(10兩,取頭部末端4兩,分成兩份),木香(末狀,半兩),錫灰(用醋炒過,研磨成末狀,1兩),檳榔(取淨末2兩,分成兩份),雷丸(取淨末2兩,分成兩份),陳皮(研磨成末狀,半兩),青皮(研磨成末狀,半兩),三稜(用醋炒過),莪朮(用醋炒過。各1兩)

上件各為細末,再用使君子二兩,鶴蝨、皂角各一兩,三味用水二碗,煎至一盞,用粟米一合,布包在藥內煮,將熟起手,用黑醜末二兩,法起,次用檳榔末一兩,再用雷丸末一兩盡,再用木香、錫灰、三稜、蓬莪朮、陳皮、青皮等末盡,後再一用雷丸,二用檳榔,三用醜末,蓋在外陰乾。每服三錢,四更時候,用冷茶吞下,復睡至天明。

白話文:

前面那些都是小事,再用使君子二兩、鶴蝨、皁角各一兩,三種藥材加水二碗,煎成一碗,用一合粟米,用布包裹在藥液中煮,快要熟的時候取出,用二兩黑醜末,依法調製,然後用一兩檳榔末,再用一兩雷丸末,最後用木香、錫灰、三稜、蓬莪朮、陳皮、青皮等藥末全部用完,最後再用雷丸、檳榔、醜末各一層,蓋在外面陰乾。每次服用三錢,四更時分,用冷茶吞服,然後繼續睡到天亮。

不可洗手洗面,吃湯物代取下,或蟲或積,惡毒滯氣,並原藥下盡,方可用冷水洗面,其藥未下,寧耐片時,見其藥下,再用藥食補之。

白話文:

不能洗手洗面,吃湯藥時代替洗手洗面,或者蟲子或者積食,惡臭和有毒的滯氣,和原來的藥一起全都排泄乾淨,纔可以冷水洗面。原來的藥還沒有排泄乾淨,寧願忍耐一會兒,等到排泄乾淨了,再用藥物和食物來補養。

木香檳榔丸(《瑞竹方》)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脅肋膨脹,大小便結滯不快。(方見脾胃門。)

白話文:

木香檳榔丸(出自《瑞竹方》):治療各種氣滯、心腹滿悶、脅肋腫脹、大小便不暢快。(處方請參閱脾胃科。)

丹溪治茶癖方。

石膏,黃芩,升麻(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水調下。

琥珀膏,專貼積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

上為末,用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保和丸,治一切食積。(方見傷食門。)

白話文:

石膏、黃芩、升麻方

石膏、黃芩、升麻(等量)

研成細末,用砂糖水調勻服用。

琥珀膏

琥珀膏,專貼積塊。

大黃、朴硝方

大黃、朴硝(各一兩)

研成細末,用大蒜搗成糊狀調勻,外敷。

保和丸

保和丸,治療一切食積。(配方請參照食積門。)

謹按:丹溪曰:氣不能成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塊,誠然言也。何以明之?曰:左關,肝膽之位,肝膽藏血液。右關,脾胃之位,脾胃藏飲食。所以左邊有積,則為血塊;右邊有食,則為食積;而其中間,則為水穀出入之道路。

白話文:

根據醫書記載:丹溪說:氣不能形成塊狀或聚集,塊狀物是具有形狀的物質,由痰、食物積聚和死血形成。在身體的中間是痰液,在右側是食物積聚,在左側是血塊,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怎麼證明呢?他說:左關是肝膽的位置,肝膽儲存血液。右關是脾胃的位置,脾胃儲存飲食。所以左邊有積聚,就形成了血塊;右邊有食物,就形成了食物積聚;而中間則是水穀出入的通道。

五志之火,熏蒸水穀而為痰飲。所以中間有積,則為痰飲也。其理昭矣。治法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是已。如木香、檳榔去氣積,三稜、莪朮去血積,麥芽、神麯去酒積,香附子、枳實去食積,牽牛、甘遂去水積,山楂、阿魏去肉積,海粉礞石去痰積,雄黃白礬去涎積,乾薑、巴豆去寒積,黃連、大黃去熱積,各從其類也。

白話文:

五種情緒的火氣,會蒸薰五穀,而形成痰飲。因此,人體中形成痰飲的原因,是因為中間有痰飲積聚。這個道理十分明顯。治療痰飲的方法是調節氣血,化解食物積滯,並祛除痰飲。例如:木香、檳榔可以化解氣積,三稜、莪朮可以化解血積,麥芽、神曲可以化解酒積,香附子、枳實可以化解食積,牽牛、甘遂可以化解水積,山楂、阿魏可以化解肉積,海粉、礞石可以化解痰積,雄黃、白礬可以化解涎積,乾薑、巴豆可以化解寒積,黃連、大黃可以化解熱積。要根據不同的痰飲積滯類型,選用相應的中藥來治療。

若用群隊之藥,分其藥勢則難取效,雖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減斟量使之,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複數藥物,但每一種藥效不明確的話,就難以取得好的療效。即使要認識清楚地知道,是何種積聚,兼見何種證候,然後再增加或減少藥物,斟酌使用,才能取得效果。如果不這樣做,反而會造成損害。所以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靈活的調整。